2.2大战中的插曲
一、原文呈现
聂荣臻
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这些事情留给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一想起来,好象并不遥远。百团大战中,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她们的父亲——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殒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部队从战火里救起她们的时候,那个不满周岁的女孩伤势很重,经过我们的医务人员及时抢救和治疗,使她脱离了危险。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署她们。至于究竟怎样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总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把她们送回去。
半天功夫,部队就派人把两个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挥所。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孩子安详地睡着,我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
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我问她叫什么名子,她“嗯嗯”地回答着。翻译在旁边说,她说叫“兴子”。我听这个名字差不多,象日本女孩子的名字,日本的女子很多都叫什么子什么子的。其实,这个小姑娘叫美穗子。她1980年来我国探望的时候,对我说,在日本话中,“兴子”的发音和“死了”的发音相近,当时她很小,问她叫什么名子,她不知道怎么回答,只知道说“妈妈死了”,翻译就由此认为她叫“兴子”了。
两个小孩子在指挥所停留期间,这个大一点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人民日报》在1980年发表的那几幅照片,就是当时的情景。后来,我安排往石家庄送她们,找了一个可靠的老乡,准备了一副挑子。那时候,挑子要算太行山区最好的交通工具了,翻山越岭,不怕颠簸。我和指挥所的几个同志,担心孩子们在路上哭,在筐里堆了许多梨子。我还给日本官兵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原文是:
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
日阀横暴,侵我中华,战争延绵于兹四年矣。中日两国人民死伤残废者不知凡几,辗转流离者,又不知凡几。此种惨痛事件,其责任应完全由日阀负之。
此次我军进击正太线,收复东王舍,带来日本弱女二人。其母不幸死于炮火中,其父于矿井着火时受重伤,经我救治无效,不幸殒命。余此伶仃孤苦之幼女,一女仅五六龄,一女尚在襁褓中,彷徨无依,情殊可悯。经我收容抚育后,兹特着人送还,请转交其亲属抚养,幸勿使彼辈无辜孤女沦落异域,葬身沟壑而后已。
中日两国人民本无仇怨,不图日阀专政,逞其凶毒,内则横征暴敛,外则制造战争。致使日本人民起居不安,生活困难,背井离乡,触冒烽火,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对于中国和平居民,则更肆行烧杀淫掠,惨无人道,死伤流亡,痛剧创深。此实中日两大民族空前之浩劫,日阀之万恶罪行也。
但中国人民决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为仇敌,所以坚持抗战,誓死抗日者,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而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为今之计,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打倒日本军阀财阀,以争取两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与幸福。否则中国人民固将更增艰苦,而君辈前途将亦不堪设想矣。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深望君等幡然觉醒,与中国士兵人民齐心合力,共谋解放,则日本幸甚,中国亦幸甚。
专此即颂
安好
聂荣臻
八月二十二日
为什么写这样一封信?我是这样考虑的: 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 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到军心的问题。就是将来不论同任何侵略军作战,都不能忽视这项工作。在战争中间,如果你拿着枪同我们打,那我们绝不客气;但是,一旦解除了你的武装,我们就坚决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
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绝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我写的这封信没有加封,不管你高级军官理不理,反正要经过你下层人员的传递,他们总可以看到。这些下层人员同军阀、战犯是不同的,好多人是强征来的工人、农民。我记得,晋察冀军区俘虏过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他被俘后要求留在我们这里,我同他谈过话。我问他,你不回去,想做些什么呢?他说,随便分配我做点什么工作都行。那个时候,我们部队还缺乏使用日本掷弹筒的经验,缴获的大批掷弹筒,不能及时用上,中西就担任了这方面的教官,教八路军战士使用掷弹筒。后来,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下的越来越多,他们就组成了一个“反战同盟”支部。这些人在我方多数表现很好,很能吃苦,作战勇敢,没发现有逃跑的。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这些人回到日本,不少人参加了日本共产党。所以说,日军中间并不是不可以做工作的,应该大力地开展工作。
我们将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他们还回了信,说八路军这样做,他们很感谢。
自从送走了两个孩子之后,这些年来,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烽烟四起,兵荒马乱,不知两个小姑娘当时是否安全回国了。1980年,报纸上发表了姚远方同志的文章,《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报道,在中国,在日本,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日本的《读卖新闻》社记者经过认真仔细的查找,在九州找到了那个大一点的小姑娘。现在,她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与丈夫经营着一家小杂货铺。她那受伤的小妹妹,在我们送回以后,死在石家庄的医院里。
美穗子这件事,对中日友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日本人民很受感动。那些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旧军人,得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非常感慨。他们说,八路军拯救日本小姑娘这件事,更使他们认识到侵华战争的罪恶,表示要道歉,要感谢,赞扬八路军的革命人道主义。我收到了一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这些信电热情洋溢,北起北海道,南到九州,有的是请美穗子带来的,有的是直接寄来的,有的还送来了礼物。日本旧军人的一个组织也送来了信和礼物,还称我是什么“活菩萨”。
美穗子及其全家来我国探望的时候,我接见了他们。美穗子很激动,热泪盈眶,一再表示感谢。我对她讲,这件事,不只是我一个人会这样做,我们的军队,不论谁,遇到这样的事情,同样都会这样做的,这是我们的政策,是我们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所决定的。美穗子说,她这次由日本来中国,北海道的渔民托她带来一盒干贝,表示对中国人民的祝愿。她还说,当年参加过正太路作战的日本旧军人再三向她表示,他们对不起中国人民,非常抱歉。我回答说,让我们化干戈为玉帛吧,日本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永不兵戎相见。
今天的美穗子,纯朴善良,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二、导学案
《大战中的插曲》
一、学习目标
1.厘清全文的线索、情节,了解聂荣臻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二、学法指导
1.通过阅读本文,梳理故事叙述的思路,厘清文章情节,进而了解所写人物的特点。
2.从文章内容入手,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知识拓展
作者简介:
聂荣臻( 1899—1992), 字福骈,四川江津(今属重庆)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背景资料: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晋察冀军区是作战的主力之一。八月二十日晚,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一声令下,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陉车站。八月二十一日黎明,八路军在一番苦战以后,占领了位于北边的新矿区,在重重炮火中,日本在矿区的站长室被炮弹击中了,副站长也受了非常严重的伤,然后被我方的士兵抓住了,然后在进行转移的时候,死在了担架上面,当时这个副站长的妻子也被子弹打中了,没过多久就去世了。夫妻两人只留下了一对女孩子,大的才刚刚五六岁,小的才一岁多,而且肩膀上也受了伤,我方的士兵冒着大火,冲了进去,然后把她们两个抱了出来。
文题解读:
《大战中的插曲》“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插曲”的意思是“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人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本文选自《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
四、整体感知
给下列生字注音
井陉(xíng)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拽(zhuài)
颠簸( diān bǒ)
襁褓( qiǎng bǎo)
沟壑(hè)
幡然( fān )
解释下列词语: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或杀气腾腾的气势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横征暴敛:强征捐税,搜刮百姓财富
兵戎相见:发生武装冲突。兵戎,指武器、军队
图文导航
综述,引出故事
战火中照顾孤女
大战中的插曲 战火中送回孤女 革命人道
孤女谢恩 主义精神
“插曲”成佳话
主旨点睛
聂荣臻用回忆的方式,以朴实无华的笔触记述了百团大战中一件“曲折有趣”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即聂将军关心和照顾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这一事件既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也包含了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
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本文的标题为“大战中的插曲”,作者是如何叙述这一“插曲”的?
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故事背景,点题并引出“插曲”。再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大战中聂荣臻拯救两个日本女孩并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大战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写出中国军人在处理战争中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文章用质朴、自然、亲切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
②聂荣臻在送回日本女孩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一封没有加封的信给日本军官?
聂荣臻写这封信是为了交代事件的原委并表明自己的立场。聂荣臻送回两个日本女孩是为了让她们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她们的亲人身边,这么做是出于对孩子的照顾,为孩子的安全和将来考虑。
信件不加封是为了让更多的日本下层人员看到,以此了解我军的思想和精神,聂荣臻的信又正词严、不卑不亢,展现了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体现了其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体现了我们的军队是一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
战火中的信件体现了我们八路军对战争的认识和态度,日本士兵和日本人民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应给予同情;对于侵略我们的日本法西斯为了民族的生存和人类的和平,我们要抗战到底。
难点:
读完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聂荣臻?
井陉之战中,聂荣臻拯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认为“孩子是无罪的”,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通过照料孤女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细心慈爱、和善亲切;从给日本官兵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富有正义;在送回孤女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聂荣臻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
五、阅读指导
层次解读
第一部分(第1段),综述,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2-5段),聂荣臻在战火中照料日本孤女
第三部分(第6-10段),聂荣臻派人送回日本孤女
第四部分(第11-14段),孤女谢恩
第五部分(第15段),“插曲”成佳话
重点和精彩段落
第六自然段,前文是“我牵着她的手”,此处是“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两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聂荣臻对孩子的关爱,给了孩子安全感,让孩子对他产生了依赖感,这为下文写孩子从日本来中国探亲谢恩做了铺垫。
第二自然段。“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该句中的“立即”“送”表明聂荣臻对这件事情的关心和重视。
相关链接
1、回忆录
回忆录是一种文体,主要记叙个人所经历的生活或所熟悉的历史事件。回忆录不像历史记录那样拘于形式,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关注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在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色诺芬写了一本书,《回忆苏格拉底》,比较完整而忠实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的言论和经历。在我国,撰写回忆录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
2、回忆录的写作要领
回忆录如按篇幅划分,可分为长篇回忆录和短篇回忆录;如按题材划分,可分为生活回忆录和革命回忆录。不管是哪种类型,其写作都要把握好四个基本环节:题材的选定;主题的确立;材料的选择;语言的运用。这些与一般的记叙文区别不大。从结构上说,回忆录的写作有四个构件。
(1)标题
回忆录的标题,可以直接叫做《××回忆录》,如成仿吾的长篇《长征回忆录》;也可以写成常规的记叙文标题,如许世友的《我在山东十六年》;还可以采用双标题的写法,如《难忘的岁月——在抗美援朝的日子里》。
(2)开头
回忆录的开头有多种写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交代写作缘由。因为一种责任,还是因为一种感动,是什么原因促使自己拿起笔来写回忆录,不妨直接写出作为开头。
描述触发事件。如果是现实中的某一事件引发了回忆的思潮,可将这一触发事件描述下来,自然而然引出下面的正文。
直接交代背景。如一些老革命、老战士写的回忆录,一开头就出现“那是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的句子,毫无遮拦,直奔中心题材而去,也是一种很好的开头方式。
(3)主体
主体是对中心事件的描述。如果是长篇回忆录,除了开端的引言和最后的尾声,都属主体部分。几乎全部的人物、事件、情景,都要在主体部分予以表达。所以这部分是写作的重心所在,也是难度最大的地方。这里能够提示的,主要是结构线索的安排。回忆录或者是以时间为线索,或者以空间变换为线索,或者以人物行动为线索,或者以某一物品为线索,或者以不同性质的人物事件类型为线索。掌握好了线索,才能有条不紊的展开全文的叙述和描写。
(4)结尾
回忆录的结尾有总结型、评论型、展望型等多种写法。也可以不写专门的结尾,让文章自然收束。
补充: 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六个字。真实,就是真实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以为主线,串连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3、自传与回忆录的不同
自传与回忆录很相似,应该算是自传。通常回忆录一般可以别人写你的,而自传只是自己写自己。
自传
传记文的一种。主要叙述自己的生平事迹和著作等。一般用第一人称,也有用第三人称的。古人著书后常作自序,有的也属自传。自传是应用写作中一种较常见的应用文体。如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即具有自传性质;王充的《论衡·自纪篇》、江淹的《自序论》或者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等均为自传。 古代和中世纪少有自传文学存在(虽然有少数例外),直到15世纪,这种形式才开始出现。自传作品采用多种形式,从生前不必然要出版的私密写作(包括信件、日记、札记、回忆录、忆往),到正式的自传。这种体裁的杰出范例有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纳巴科夫的《回忆录》(1951)等。
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传记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自传则是以记述自己的生平事迹为主。自传体作文是传记的简要形式—小传的一种。
最大不同:自传这种体裁是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着重于描述作者自己的一生;回忆录,针对作者所经历中的某件大事件,往往是历史大事件或某个历史人物的大事件,所作出的追忆。
5、拓展延伸
人物
聂荣臻
085725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1940年,八路军发动了有105个团参战的大规模对日作战,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百团大战。当晋察冀军区正向井陉矿区进攻时,救起了两位日本小姑娘,她们的父母是井陉矿站的工作人员,日军投炸弹时把她们的父母炸死了,这会儿两姐妹正在哭呢。战士们立刻把两姐妹抱起来,放到两只大箩筐里,抬回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哦?我们这里来了两个日本朋友啊?我来看看。”聂司令笑着走出来,望着那两位日本小姑娘无助的眼神,聂荣臻的心被深深震动了。聂荣臻从工作人员手中拿过一只梨子,亲手削好递到那位稍微大点的姑娘手中,温和地说:“这梨子洗干净了,吃吧。”看着眼前这位高大威武的叔叔那么和蔼,那名叫美穗子的姑娘“放心”地接过梨子吃了起来,聂司令笑了。这时,前线摄影记者沙飞拿着照相机拍下了聂司令给美穗子梨子的瞬间,聂司令说:“要照就照张正面的,来。”说着把美穗子抱出箩筐,拉着美穗子的小手,面对着镜头留下了珍贵的瞬间,一会儿,秘书问聂荣臻:“怎么安置她们啊?”聂荣臻司令想了想:“送回日本。”聂荣臻转身走进“办公室”,在桌前坐了下来,拿出一张便笺。(信件详细内容,见课文)
写好后聂荣臻把信装进信封,放到箩筐里,不久,前方的负责同志把美穗子姐妹安全送达日本。这件事似乎已经结束了。
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读卖新闻》头版头条刊登了大标题《美穗子姐妹,中国元帅聂荣臻想念你们》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当然也吸引了已经结婚的美穗子姐妹的注意,美穗子姐妹决定:到中国去,面谢救命恩人!1980年7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人民大会堂大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采访一次特别的会晤。美穗子全家早早地站在大厅中央等着救命恩人的到来。不一会儿,正门打开,已是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聂荣臻元帅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美穗子面前,美穗子似乎没有找到合适的语言表达对元帅的感激,“扑通”一下子跪倒在元帅面前,聂元帅连忙扶起美穗子姐妹,此时美穗子姐妹已经泪流满面,美穗子姐妹捧出一幅字画,上面写的是中日友好万古长青,在聂荣臻的帮助下展开在他面前,聂元帅高兴地点点头,连说:“好啊……”此情此景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
元帅战火救孤,已成历史佳话。
1980年,正是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的阶段。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流芳千古的佳话,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毫无例外,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也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聂荣臻元帅 之 七言诗
《悼念刘伯承》
日暮噩耗遍京城,泪雨潇潇天地倾。
垂首山川思梁栋,举目九天觅帅星。
渊渊韬略成国粹,昭昭青史记殊荣。
涂就七言染素绢,十万军帐哭刘公。
注: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在北京与世长辞。10月14日,告别仪式在总后勤部礼堂前厅举行。邓小平率全家最先来到,流泪向刘伯承的遗像三鞠躬。聂荣臻臂戴黑纱,坐着轮椅来了,泪流满面。他多次看望病中的刘伯承,现在再也见不到了。他在灯下挥毫作诗,以寄托对战友的哀思。
影视及作品推荐
聂荣臻和他的日本女儿(纪录片)
-66675174625
《聂荣臻和他的日本女儿》分为《拯救生命》和《传播友谊》两集,每集30分钟,以1940年8月百团大战期间,聂荣臻救助日本孤女美穗子的感人故事为背景,通过文物资料佐证、现场讲解、专家访谈、口述历史等方式,真实再现聂荣臻元帅的宽广胸怀。
聂荣臻(电视剧)
剧情介绍:
电视剧《聂荣臻》根据聂荣臻之女聂力所撰写的《山高水长—我的父亲聂荣臻》改编创作而成,全剧从聂荣臻同志在法国留学的青春岁月写起,讲述了他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设新中国等各个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和亲身经历,在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的同时,将一位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聂荣臻展现给观众。
文学作品推荐
《聂荣臻回忆录》
《聂荣臻回忆录》是2007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聂荣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之一。该书以口述的形式,全面回顾了作者聂荣臻的人生历程,其中内容主要集中于革命这一段。通过本书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让今天的我们重新感受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
本书是作者作为军队领导、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的回忆录。书本全面回顾了作者自己投身革命的艰辛历程。全书以口述的形式撰写。本书通过一代革命家对人民解放事业的波澜壮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让今天的我们重新感受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
课后阅读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井陉(xíng)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颠簸(diān bó)
B.襁褓(qiǎng bǎo) 沟壑(hè) 幡然(fān)
C.掷弹筒(zhì) 化干戈为玉帛(bò) 兵戎相见(ròng)
D.殒命(yǔn) 横征暴敛(liǎn) 戌时(xū)
2.下列词语的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烟霭 和蔼 谬论 纰谬 未雨绸缪
B.嘱咐 聊赖 鄙薄 俨然 热情洋溢
C.鬼秘 窈陷 逍遥 炮烙 彷徨无依
D.颠簸 歆享 井陉 渣滓 翻然觉醒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李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B.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了。
C.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D.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大战中的插曲》是选自《聂荣臻回忆录》的一个章节,其中“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插曲”的意思是“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人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B.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偏年史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等方面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代表作,包含了作家本人的许多生活事实。小说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 ,每一个读者都会从天真无邪的大卫身上唤回对自己童年的回忆。他采用了“纪实”的方法,把它们都“化用”了,他本人父母双全,却把大卫安排成一名孤儿。他父母的形象又在密考伯夫妇身上得以充分体现。小说的结局体现了狄更斯的道德信念:善恶必报。
二、现代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为什么写这样一封信?我是这样考虑的: 我们进行抗日战争,这中间不只是打仗的问题, 还要注意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一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到军心的问题。就是将来不论同任何侵略军作战,都不能忽视这项工作。在战争中间,如果你拿着枪同我们打,那我们绝不客气;但是,一旦解除了你的武装,我们就坚决执行“宽待俘虏”的政策。
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绝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
我写的这封信没有加封,不管你高级军官理不理,反正要经过你下层人员的传递,他们总可以看到。这些下层人员同军阀、战犯是不同的,好多人是强征来的工人、农民。我记得,晋察冀军区俘虏过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他被俘后要求留在我们这里,我同他谈过话。我问他,你不回去,想做些什么呢?他说,随便分配我做点什么工作都行。那个时候,我们部队还缺乏使用日本掷弹筒的经验,缴获的大批掷弹筒,不能及时用上,中西就担任了这方面的教官,教八路军战士使用掷弹筒。后来,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下的越来越多,他们就组成了一个“反战同盟”支部。这些人在我方多数表现很好,很能吃苦,作战勇敢,没发现有逃跑的。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这些人回到日本,不少人参加了日本共产党。所以说,日军中间并不是不可以做工作的,应该大力地开展工作。
我们将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他们还回了信,说八路军这样做,他们很感谢。
从前两段中可以看出聂荣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八路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最后一段采用的是怎么的记叙手法?作用是什么?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废园外
巴 金
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八月十四日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年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地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脸颊上一点冷,一滴湿。我仰头看,落雨了。这不是梦。我不能长久立在大雨中,我应该回家了。那是刚刚被震坏的家,屋里到处都漏雨。
1941年8月16日在昆明
7.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绘花,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联系上下文,写出对“这样地逃出囚笼”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第10段中,作者连用三个问句,其作用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中“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又”字写出了作者对小园的留恋,这里是他在战乱中能得到慰藉的地方。
B.“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这句话两次出现,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又直接抒发了作者满腔仇恨的感情。
C.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年轻生命被扼杀的无限痛惜和对卑劣、凶残的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
D.未段写雨,有明显的象征意味,既写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又表现了对抗日暴风雨早日到来的企盼。
三、习作
11.“消息传来,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在信中日本人民会对聂将军说些什么呢?请展开想象,以一个日本国民的身份给聂将军写一封信。
参考答案
1.【答案】颠簸(diān bǒ)
2.【答案】B
【解析】A项,纰谬—纰缪。C项,鬼—诡。D项,翻—幡。
3.【答案】C
【解析】A项,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此处使用不得体。B项,恭候:恭敬地等候。一般用于自己,此处使用不得体。C项,璧还: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此处使用得体。D项,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此处使用不得体。
4.【答案】D
【解析】D没有采用“纪实” 的方法。《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编写的长篇小说,既然是小说,那当然就不像纪实文学那样完全取材于现实生活。其中的大卫是作者杜撰的一个人物,并不真实存在。只不过是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语并融进了作者本人亲历的许多生活经历而已,更多的还是文学创作,小说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以不具有那么高的真实性。
5.【答案】聂荣臻是一个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至仁至义的品质以及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的人。八路军怀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是一支不畏强敌的仁义之师、正义之师。
6.【答案】这段插叙,讲述了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的故事,他是被俘后留在我军工作又顺利回国的日本人的代表。中西的故事表明了八路军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对战俘的宽待。
7.【答案】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联想到少女,花成为全文抒情的线索;花和废墟形成强烈对照,烘托出浓厚的悲剧色彩;花仍在盛开,少女已惨死,抒发了作者哀伤愤激的情感。
8.【答案】过去少女向往外边的世界而不可得,而今她离开了囚笼,却是在已经成为尸体的情况之下了,是日寇永远毁掉了她的青春和希望。
9.【答案】敌人的卑劣,少女的惨死,震撼了作者的心灵,他要控诉、抗议,而黑暗、寂寞使他无法倾诉,倍感压抑。作者连用三个问句正是为了能更鲜明强烈地表达这种无法抑制的悲愤之情。
10.【答案】C
1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