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导学案+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2《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导学案+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5 19:4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一、原文呈现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穆青 冯健 周原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呵!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36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鲜血解放出来的90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要杀出条路来。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去了。
  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他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焦裕禄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呼呼的。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战胜灾害,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即使硬干,也要犯毛主席早已批评过的“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的错误。要想战胜灾害,必须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
  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120个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控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和县委其他领导干部,都参加了这次调查。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说完就背着干粮,拿着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
  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他认为这是掌握风沙、水害规律最有利的时机。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他经常不辞劳苦地跟着调查队,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从黄河故道开始,越过县界、省界,一直追到沙落尘埃,水入河道,方肯罢休。在这场艰苦的斗争中,县委书记焦裕禄简直变成一个满身泥水的农村“脱坯人”了。他和调查队的同志们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蹲在泥泞里歇息……
  有一次,焦裕禄从兰考县堌阳公社回县城路上,遇到了白帐子猛雨。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全县变成了一片汪洋。焦裕禄想:“嗬,洪水呀,等还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门来了。”他回到县里后,连停也没停,就带着办公室的三个同志察出发了。眼前只有水,哪里有路?他们靠着各人手里的一根棍,探着,走着。这时。焦裕禄突然感到一阵阵肝痛,时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部。三个青年恳求着说:“你回去休息吧。把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保证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务。”焦裕禄没有同意,继续一路走,一路工作着。
  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张了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等他们赶到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看见焦裕禄就吃惊地问:“一片汪洋大水,您是咋来的?”焦裕禄抡着手里的棍子说:“就坐这条船来的。”李广志让他休息一下,他却拿出自己画的图来,一边指点着,一边滔滔不绝地告诉李广志,根据这里的地形和水的流势,应该从哪里到哪里开一条河,再从哪里到哪里挖一条支沟……这样,就可以把这几个大队的积水,统统排出去了。李广志听了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焦裕禄同志的领导工作,竟这样的深入细致!到吃饭的时候了,他要给焦裕禄派饭,焦裕禄说:“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说着就又向风雨中走去。
  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雨水集中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5000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1600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把全县抗灾斗争的战斗部署,放在一个更科学更扎实的基础之上。大家都觉得方向明,信心足,无形中增添了不少的力量。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
就在兰考人民对涝、沙、碱三害全面出击的时候,一场比过去更加严重的灾害又向兰考袭来。1963年秋季,兰考县一连下了13天雨,雨量达250毫米。大片大片的庄稼汪在洼窝里,渍死了。全县有11万亩秋粮绝收,22万亩受灾。
  焦裕禄和县委的同志们全力投入了生产救灾。
  那是个冬天的黄昏。北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焦裕禄听见风雪声,倚在门边望着风雪发呆。过了会儿,他又走回来,对办公室的同志们严肃地说:“在这大风大雪里,贫下中农住得咋样?牲口咋样?”接着他要求县委办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几件雪天工作。他说,“我说,你们记记:第一,所有农村干部必须深入到户,访贫问苦,安置无屋居住的人,发现断炊户,立即解决。第二,所有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必须深入牛屋检查,照顾老弱病畜,保证不许冻坏一头牲口。第三,安排好室内副业生产。第四,对于参加运输的人畜,凡是被风雪隔在途中的,在哪个大队的范围,由哪个大队热情招待,保证吃得饱,住得暖。第五,教育全党,在大雪封门的时候,到群众中去,和他们同甘共苦。最后一条,把检查执行的情况迅速报告县委。”办公室的同志记下他的话,立即用电话向各公社发出了通知。
  这天,外面的大风雪刮了一夜。焦裕禄的房子里,电灯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窗户纸刚刚透亮,他就挨门把全院的同志们叫起来开会。焦裕禄说:“同志们,你们看,这场雪越下越大,这会给群众带来很多困难,在这大雪拥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间去。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简短的几句话,像刀刻的一样刻在每一个同志的心上,有人眼睛湿润了,有人有多少话想说也说不出来了。他们的心飞向冰天雪地的茅屋去了。大家立即带着救济粮款,分头出发了。
  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厉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焦裕禄迎着大风雪,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巴在风雪中忽闪着。那时候,他的肝痛常常发作,有时疼得厉害,他就用一支钢笔硬顶着肝部。现在他全然没想到这些,带着几个年轻小伙子,踏着积雪,一边走,一边高唱《南泥湾》。
  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在许楼,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双无依无靠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瞎子。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老大爷眼里噙着泪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来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定能够改过来。”
  就是在这次雪天送粮当中,焦裕禄也看到和听到了许多贫下中农极其感人的故事。谁能够想到,在毁灭性的涝灾面前,竟有那么一些生产队,两次三番退回国家送给他们的救济粮、救济款。他们说:把救济粮、救济款送给比我们更困难的兄弟队吧,我们自己能想办法养活自己!
  焦裕禄心里多么激动呵!他看到毛泽东思想像甘露一样滋润了兰考人民的心,党号召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硬骨头精神,已经变成千千万万群众敢于同天抗、同灾斗的物质力量了。
有了这种精神,在兰考人民面前还有什么天大的灾害不能战胜!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县委一位副书记在乡下患感冒,焦裕禄几次打电话,要他回来休息;组织部一位同志有慢性病,焦裕禄不给他分配工作,要他安心疗养;财委一位同志患病,焦裕禄多次催他到医院检查……焦裕禄的心里,装着全体党员和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1964年春天,正当党领导着兰考人民同涝、沙、碱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了。很多人都发现,无论开会、作报告,他经常把右脚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顶住肝部。他棉袄上的第二和第三个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经常揣在怀里。人们留心观察,原来他越来越多地用左手按着时时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他对自己的病,是从来不在意的。同志们问起来,他才说他对肝痛采取了一种压迫止疼法。县委的同志们劝他疗养,他笑着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焦裕禄暗中忍受了多大痛苦,连他的亲人也不清楚。他真是全心全意投到改变兰考面貌的斗争中去了。
  焦裕禄到地委开会,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说:“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离不开!”没有住。地委给他请来一位有名的中医诊断,开了药方,因为药费很贵,他不肯买。他说:“灾区群众生活很困难,花这么多钱买药,我能吃得下吗?”县委的同志背着他去买来三剂,强他服下,但他执意不再服第四剂。
  那天,县委办公室的干部张思义和他一同骑自行车到三义寨公社去。走到半路,焦裕禄的肝痛发作,痛得骑不动,两个人只好推着自行车慢慢走。刚到公社,大家看他气色不好,就猜出是他又发病了。公社的同志说:“休息一下吧。”他说:“谈你们的情况吧,我不是来休息的。”
  公社的同志一边汇报情况,一边看着焦裕禄强按着肚子在作笔记。显然,他的肝痛得使手指发抖,钢笔几次从手指间掉了下来。汇报的同志看到这情形,忍住泪,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而他,看来还是神情自若的样子,说:
  “说,往下说吧。”
1964年的3月,兰考人民的除“三害“斗争达到了高潮,焦裕禄的肝病也到了严重关头。躺在病床上,他的心潮汹涌澎湃,奔向那正在被改造着的大地。他满腔激情地坐到桌前,想动手写一篇文章,题目是:《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铺开稿纸,拟好了四个小题目:一、设想不等于现实。二、一个落后地区的改变,首先是领导思想的改变。领导思想不改变,外地的经验学不进,本地的经验总结不起来。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四、精神原子弹--精神变物质。
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焦裕禄,从兰考人民在抗灾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从兰考人民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中,已经预见到新兰考美好的未来。但是,文章只开了个头,病魔就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县委决定送他到医院治病去了。
? 临行那一天,由于肝痛得厉害,他是弯着腰走向车站的。他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兰考呵!一年多来,全县149个大队,他已经跑了120多个。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了兰考的群众,兰考的斗争。正像一位指挥员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离开炮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一样,他从心底感到痛苦、内疚和不安。他不时深情地回顾着兰考城内的一切,他多么希望能很快地治好肝病,带着旺盛的精力回来和群众一块战斗呵!他几次向送行的同志们说,不久他就会回来的。在火车开动前的几分钟,他还郑重地布置了最后一项工作,要县委的同志好好准备材料,当他回来时,向他详细汇报抗灾斗争的战果。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开封医院把焦裕禄转到郑州医院,郑州医院又把他转到北京的医院。在这位钢铁般的无产阶级战士面前,医生们为他和肝痛斗争的顽强性格感到惊异。他们带着崇敬的心情站在病床前诊察,最后很多人含着眼泪离开。
那是个多么阴冷的日子呵!医生们开出了最后诊断书,上面写道:“肝癌后期,皮下扩散。“这是不治之症。送他去治病的赵文选同志,决不相信这个诊断,人像傻了似的,一连声问道:“什么,什么?“医生说:“你赶紧送他回去,焦裕禄同志最多还有二十天时间。”
赵文选呆了一下,突然放声痛哭起来。他央告着说:
“医生,我求求你,我恳求你,请你把他治好,俺兰考是个灾区,俺全县人离不开他,离不开他呀!”
在场的人都含着泪。医生说:
“焦裕禄同志的工作情况,在他进院时,党组织已经告诉我们。癌症现在还是一个难题,不过,请你转告兰考县的群众,我们医务工作者,一定用焦裕禄同志同困难和灾害斗争的那种革命精神,来尽快攻占这个高峰。”
这样,焦裕禄又被转到郑州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焦裕禄病危的消息传到兰考后,县上不少同志曾去郑州看望他。县上有人来看他,他总是不谈自己的病,先问县里的工作情况,他问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问赵垛楼的庄稼淹了没有?问秦寨盐碱地上的麦子长得怎样?问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有一次,他特地嘱咐一个县委办公室的干部说:
“你回去对县委的同志说,叫他们把我没写完的文章写完;还有,把秦寨盐碱地上的麦穗拿一把来,让我看看!”
五月初,焦裕禄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的亲密战友、县委副书记张钦礼匆匆赶到郑州探望他。当焦裕禄用他那干瘦的手握着张钦礼,两只失神的眼睛充满深情地望着他时,张钦礼的泪珠禁不住一颗颗滚了下来。
焦裕禄问道:“听说豫东下了大雨,雨多大?淹了没有?”
“没有。”
“这样大的雨,咋会不淹?你不要不告诉我。”
“是没有淹!排涝工程起作用了。“张钦礼一面回答,一面强忍着悲痛给他讲了一些兰考人民抗灾斗争胜利的情况,安慰他安心养病,说兰考面貌的改变也许会比原来的估计更快一些。
这时候,张钦礼看到焦裕禄在全力克制自己剧烈的肝痛,一粒粒黄豆大的冷汗珠时时从他额头上浸出来。他勉强擦了擦汗,半晌,问张钦礼:
“我的病咋样?为什么医生不肯告诉我呢?”
张钦礼迟迟没有回答。
焦裕禄一连追问了几次,张钦礼最后不得不告诉他说:“这是组织上的决定。”
听了这句话,焦裕禄点了点头,镇定地说道:“啊,那我明白了……。”
隔了一会儿,焦裕禄从怀里掏出一张自己的照片,颤颤地交给张钦礼,然后说道:“钦礼同志,现在有句话我不能不向你说了,回去对同志们说,我不行了,你们要领导兰考人民坚决地斗争下去。党相信我们,派我们去领导,我们是有信心的。我们是灾区,我死了,不要多花钱。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张钦礼再也无法忍住自己的悲痛,他望着焦裕禄,鼻子一酸,几乎哭出声来。他带着泪告别了自己最亲密的阶级战友……
谁也没有料到,这就是焦裕禄同兰考县人民,同兰考县党组织的最后一别。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不幸逝世了。那一年,他才42岁。
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中共河南省委和开封地委有两位负责同志守在他的床前。他对这两位上级党组织的代表断断续续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他死后,人们在他病榻的枕下,发现了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他没有死,他还活着
事隔一年以后,1965年的春天,兰考县几十个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焦裕禄的坟前。贫农们一看见焦裕禄的坟墓,就仿佛看见了他们的县委书记,看见了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那个人。
一年前,他还在兰考,同贫下中农一起,日夜奔波在抗灾斗争的前线。人们怎么会忘记,在那大雪封门的日子,他带着党的温暖走进了贫农的柴门;在那洪水暴发的日子,他拄着棍子带病到各个村庄察看水情。是他高举着毛泽东思想的红灯,照亮了兰考人民自力更生的道路;是他带领兰考人民扭转了兰考的局势,激发了人们的革命精神;是他喊出了“锁住风沙,制伏洪水”的号召;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中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这一切,多么熟悉,多么亲切呵!谁能够想到,像他这样一个充满着革命活力的人,竟会在兰考人民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兰考的大地。
人们一个个含着泪站在他的坟前,一位老贫农泣不成声地说出了36万兰考人的心声:
“我们的好书记,你是活活地为俺兰考人民,硬给累死的呀。困难的时候你为俺贫农操心,跟着俺们受罪,现在,俺们好过了,全兰考翻身了,你却一个人在这里……”
这是兰考人民对自己亲人、自己的战友的痛悼,也是兰考人民对一个为他们的利益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的最高嘉奖。
焦裕禄去世后的这一年,兰考县的全体党员,全体人民,用眼泪和汗水灌溉了兰考大地。三年前焦裕禄倡导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缺粮的县份,1965年粮食已经初步自给了。全县2574四个生产队,除300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许多队还有了自己的储备粮。1965年,兰考县连续旱了68天,从1964年冬天到1965年春天,刮了72次大风,却没有发生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19万亩沙区的千百条林带开始把风沙锁住了。这一年秋天,连续下了384毫米暴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队受灾。
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由36万兰考人民在兰考大地上集体完成了。这是一篇人颜欢笑的文章,是一篇闪烁着毛泽东思想光辉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兰考人民笑那起伏的沙丘“贴了膏药,扎了针”,笑那滔滔洪水乖乖地归了河道,笑那连茅草都不长的老碱窝开始出现了碧绿的庄稼,笑那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压在人们头上的大自然的暴君,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不能再任意摆布人们的命运了。
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愈来愈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兰考灾区面貌的改变,还只是兰考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开始,在这场伟大的向大自然进军的斗争中,他们不仅要彻底摘掉灾区的帽子,而且决心不断革命,把大部分农田逐步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建设社会主义新兰考。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革命英雄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二、导学案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厘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归纳文中的主要事件,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与主要品质,赏析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写作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心感受焦裕禄的伟大人格,学习焦裕禄高尚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学法指导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以及焦裕禄的先进事迹。
2.通读全文,结合时代背景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依托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观点、立场和态度。
三、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穆青(1921—2003),当代著名新闻记者,原名穆亚才,祖籍河南开封杞县,为了生计,举家随祖父迁到安徽蚌埠。曾担任学校进步团体“文学艺术同盟”主席,出版文艺刊物《群鸥》,用穆肃的笔名发表文章。“七七“事变爆发后,16岁的穆青到山西临汾,进了八路军学兵队学习,后留师部宣传做宣传工作。1942年8月进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区报》从事新闻工作。9月穆青与张铁夫同志一道采写了《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赵占魁同志》等。穆青所写的作品有:《管得宽》《一厘钱精神》《驯水记》等。
冯健(1925—)原名樊煦义,1925年生,河南新野县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政治系。抗战和解放前夕他主要从事新闻宣传报道工作。建国后,历任新华通讯社开封分社、江西分社记者,新华社中南总分社、湖北分社记者、编委,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部副主任、副社长兼总编辑,《瞭望》周刊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学院教授。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撰有通讯《英勇搏斗一百天》《管得宽》等。有《冯健通讯选》。1949年后冯健被调新华社工作。1965年冬,他与穆青、周原一道赴河南兰考采访焦裕禄的事迹,写出了那篇曾经感动了亿万读者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周原(1928—2011),原名乔元庆,河南省偃师县夹沟村人。周原1944年参加八路军,后因工作认真、能说能写,深受皮定均的赏识。1945年,周原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周原选择了新闻工作,调入新华社任记者、高级记者、国内部机动采访室主任,写出了一大批有思想、有特色的报告文学,其作品曾多次获奖。与穆青等合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使他闻名全国。
2.背景资料
1964年12月份,新华社为了摸清河南受灾情况,穆青派记者周原去受灾最重的豫东采风。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原来到兰考县,了解到焦裕禄的事迹,并深为震撼,马上向穆青汇报。此前,1964年11月《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均已发表过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写的焦裕禄的人物通讯。穆青还是觉得有重新采访、重写的必要,并于1965年12月17日带着新华社记者周原、冯健等人抵达兰考再次深入县乡基层、群众和干部中采访,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在耗时一年又两个多月采访、座谈、写稿、改稿,七易其稿后, 1966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随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感动全中国!
3.文题解读
“县委书记“是焦裕禄的身份,“榜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写作主旨,“焦裕禄”是这篇通讯的写作对象。由题目可知,本文是通过介绍焦裕禄的事迹,赞扬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宝贵的共产党人精神。
四、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盐碱(jiǎn) 涝(lào)洼窝 瘟(wēn)神
窟(kū)窿 麦穗(suì) 汹涌澎湃(paì)
脱坯(pī) 屹立(yì) 噙(qín)着泪
图文导航
统一思想,迎难而上
调查研究,求真务实
受党委派,了解实情 爱民亲民,生产救灾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榜样
坚忍顽强,忘我工作
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3.主旨点睛
焦裕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烈士,干部楷模。他在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兰考正在遭受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他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领导工作方法,同全县干部和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旧忍着剧痛,坚持工作,焦裕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塑造了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被誉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他的事迹和崇高的品格感动了一代人。
4.重点难点
(1)重点: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几个小节之间的关系?
文章开头写焦裕禄受到党的委派,到兰考县上任,意在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这是战胜困难的组织保障。第一、二两节写焦裕禄战胜困难的思想基础,其中第二节还涉及了焦裕禄战胜困难的群众基础。第三、四节写焦裕禄忍受病痛折磨、舍身忘我、爱民亲民的工作态度,这是战胜困难的主观因素。最后一节写焦裕禄病逝后的工作成效以及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怀念。文章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为读者展现了焦裕禄在兰考县的工作,照应了文章题目中的“榜样”二字。
(2)难点:文章是如何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刻画焦裕禄形象的?
本文在写焦裕禄时,主要通过矛盾冲突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内涝、风沙、盐碱作斗争;二是同自己的病痛作斗争。
文章正是在十分尖锐的斗争中显示了焦裕禄的“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革命性格。人物思想在矛盾冲突激烈的时候最容易显现出来。把典型人物放在矛盾斗争中写,通过人物的言行来揭示人物思想,能够使文章波澜起伏、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五、阅读指导
1.层次解读
第一部分(第1—7段),具体介绍了兰考县的灾情,以及焦裕禄的到来。
第二部分(第8—16段,“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焦裕禄率领的调查队经历的艰辛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部分(第17—27段,“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焦裕禄处理灾情的具体工作。
第四部分(第28—36段,“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一心为民,不顾自我,忍着病痛开会、工作,最终因病情加重,离开了他心心念念的兰考县。
第五部分(第37—62段,“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焦裕禄病危、临终前对兰考县的牵挂以及他的离世。
第六部分(第63—71段,“他没有死,他还活着”),写兰考人民对焦裕禄的悼念以及兰考人民发扬焦裕禄精神,完成了焦裕禄的遗志。
2.精彩段落
(1)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集中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5000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1600个,也一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这一部分采用描写与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写出了调查队冒着风沙、暴雨进行,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情形,给人以真实的感受;通过具体的数据来介绍焦裕禄带领的调查队所取得的成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两者结合,共同表现了在焦裕禄的带领下,调查队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这一天,焦裕禄没烤群众一把火,没喝群众一口水。风雪中,他在9个村子,访问了几十户生活困难的老贫农。在许楼,他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这里住的是一双无儿无女的老人。老大爷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个瞎子。焦裕禄一进屋,就坐在老人的床头问寒问饥。老大爷问他是谁?他说:“我是您的儿子。”老人问他大雪天来干啥?他说:“毛主席叫我来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用颤抖的双手上上下下摸着焦裕禄。老大爷眼里噙着泪说:“解放前,大雪封门,地主来逼租,撵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焦裕禄安慰老人说:“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里,兰考受灾受穷的面貌一定能够改过来。”
通过具体描写这一双无依无靠的老人,集中体现了焦裕禄在风雪中关心群众的形象。焦裕禄不占群众一丝一毫的便宜,体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对老贫农称“我是您的儿子“,这简单朴实的一句话,发自内心,读来令人感动,体现了焦裕禄在处理群众和党的关系时,把群众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六、相关链接
(一)诗词
1.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习近平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①。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②。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一九九〇·七·十五
【注】①焦裕禄当年为了防风固沙,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提倡种植泡桐。如今,兰考泡桐如海,焦裕禄当年亲手栽下的幼桐已长成合抱大树,人们亲切地叫它“焦桐“。
②焦裕禄临终前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写于1990年7月15日,作者习近平同志当时在福建省福州市工作。其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等等不胫而走的铿锵词句,真切表达了对焦裕禄精神的深情赞颂和作者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感人情怀。这首词寄意高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意象鲜明,格调清新,是经得起反复品味和思考的,一点也不因岁月的递增而消减其思想锋芒和艺术感染力,反而因时光的磨洗和积淀,更增添一份璀璨的光华和凝重的分量。
2.兰陵王·焦桐颂
——纪念焦裕禄逝世五十周年
孔汝煌
桐阴密,湔濯清风弄碧。渠堤上、田野地头,想见矜春彩云织。当年此手植。今日,森然业辟。虬根扎,沙固水驯,盐碱威消土亲穑。
丰碑仰遗泽。系父老心弦,风雨行迹。衔环结草酬恩责。问计灭“三害”,调研崇实,沙退人进志磐石。望村镇颜易。求索。思何得?必细照诚行,深学忧惕。高梧引凤山集,更爝火明镜,映空长烨。焦林繁郁,幼继壮,永不息。
【注】本作赋法为主,兼用比兴。层次分明:手植焦桐成林,除害兴利;到焦裕禄实干之精神动力在心系父老;再至深学、细照、笃行,成为党员干部楷模,其精神深深永垂,一如焦林。
(二)名句
1.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焦裕禄
2.干劲不足的时候查思想,思想不通的时候,就要加紧读毛主席的书。——焦裕禄
3.“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沿着河,背着馍,渴不着,饿不着”;“蹲下去才能看到蚂蚁”。——焦裕禄
4.干工作,要走上步,看下步,心里想着第三步。要走在工作的前头,争取主动,一步主动,步步主动;一步被动,步步跟不上。——焦裕禄
5.你们要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依靠群众,依靠集体,自力更生,团结抗灾,战胜困难,发展生产。——焦裕禄
6.有党的领导,有毛主席著作,有几十万人民,只要干,一定能在困难当中闯出一条路来,一定会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读报纸不知道天下大事,不看文件不能领会党的政策,不读毛主席著作就要迷失方向。——焦裕禄
人物
067945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出生在山东省淄博县北崮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1岁时因家乡遭灾被迫辍学,跟乡亲推独轮小车运煤卖煤。先后给日本鬼子抓做苦工,给地主扛长工。1946年1月,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7月,任渤海地区南下工作队淮河大队一中队班长。1948年2月,任河南省尉氏县彭店区区队指导员、县宣传部干事,11月率千人担架队投入支援淮海战役的伟大斗争。1949年至1950年,先后任尉氏县大营区副区长、区委副书记兼区长、共青团尉氏县委副书记。1951年任陈留团地委宣传部长、团地委副书记。1953年任共青团郑州地委第二书记;7月任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筹建处资料办公室秘书组副组长。1954年8月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1955年初分配到大连起重机厂任机械加工车间实习主任。1956年底回洛阳矿山机器厂任一金工车间主任,制出我国第一台新型2.5米双筒卷扬机,后任调度科长。1962年春任尉氏县委副书记。1962年12月,党组织派任焦裕禄为兰考县委书记,他带领兰考的干部、群众战天斗地,改变灾区面貌。1964年5月14日,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儿子焦裕禄鞠躬尽瘁,病逝于郑州。
1922-1964
焦裕禄精神的内涵
习近平同志曾在 2009 年 4 月 1 日视察兰考时对焦裕禄精神作了重要论述,他强调: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和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辉形象,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精神包含了亲民爱民思想
焦裕禄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具有坚定的人民立场和伟大的人民情怀,并用最朴实的行动表达着对人民群众最深沉的爱。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的精神体现在他始终把人民群众“焦裕禄精神”是一种向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精神,被习近平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对焦裕禄同志,总书记一直十分崇敬,视为人生榜样。
●焦裕禄精神包含了艰苦奋斗思想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传家宝,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焦裕禄同志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坚信兰考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地方。在兰考工作期间,他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工作精神致力于兰考贫困面貌的改变。焦裕禄同志在思想和行动上都牢记自己是劳动人的本色,经常卷起裤管,撸起袖子,实实在在地与群众同劳动。
●焦裕禄精神包含了科学求实思想
科学求实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要义,是焦裕禄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焦裕禄同志积极践行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焦裕禄负命到任兰考后,面对兰考的“三害”问题,他没有浮在表面、仅凭主观愿望和想象力去做事,而是深入调查、准确了解情况。
●焦裕禄精神包含了迎难而上思想
迎难而上体现的是一种担当精神,是一个人、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能否担当胜任的试金石,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涵。“志不求易,事不避难”。20 世纪 60 年代是兰考“三害”最为严重的时期,焦裕禄同志来到兰考,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漫漫黄沙、白茫茫的盐碱地,随处可见的低洼内涝。面对这 90 多万亩遭受“三害“侵蚀的土地,看着遭受饥荒而外出要饭的人们,焦裕禄同志没有退缩,他直面困难,破釜沉舟。
●焦裕禄精神包含了无私奉献思想
无私奉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也是我党保持清正廉洁、为民务实的需要。“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禄同志突出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政不移的公仆情怀。
(四)影视
1.纪录片《焦裕禄的儿女们》。1964年焦裕禄同志因病去世时,他们大多尚未成年。但在此后的半个世纪当中,他们秉持着焦裕禄同志的精神圣火,克己奉公,严于律己,一步一个脚印书写着各自质朴而无悔的人生,用实际行动将“焦裕禄精神”这块牌匾擦拭得闪亮如新。
2.电影《永远的焦裕禄》紧紧围绕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475天,通过焦裕禄的领导、同事、子女以及宣传、研究焦裕禄事迹和精神的作家、学者的动情讲述,回顾焦裕禄在兰考475天以及在洛阳矿山机器厂9年忘我工作的感人故事和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动人细节,还原了焦裕禄成长生涯中最光辉的生命轨迹。
3.电视剧《焦裕禄》记述了焦裕禄一生成长与奋斗的人生轨迹。这位人民公仆的青少年时代,有着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他的故乡是诞生了孔、孟二圣的豫鲁交界之地,中华传统文化的濡染、孔、孟之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故乡山水之钟毓灵秀,形成了这位大地之子生身的规定情境。在焦裕禄身上,体现着最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五)文体
通讯
通讯是一种较为详细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是一种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件或问题的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和消息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内容比消息更具体、更系统。它所报道的内容在时间的跨度上比较大,要选择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掌握丰富的材料,提炼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并围绕主题,抓住矛盾,展开情节,同时注意细节的描写,所以常常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通讯常见的结构有:按照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过程安排层次的纵式结构和按照逻辑顺序、事物发展的性质安排层次的横式结构。
通讯的特点有:(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面言);(4)描写的形象性;(5)较浓的议论色彩。
通讯的种类:(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2)按形式分,通讯一般分为记事通讯、访问记、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等。
人物通讯表现人物常用的手法
通过人物的行为描写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通过细节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在矛盾冲突中写人;
借住他人之口刻画人物;
借景写人。
写好人物通讯要抓住“两条线“
“过程线”:人物生活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
2. “思想线”: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事物的本质意义。
三、课后阅读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盐碱 (jiǎn) 涝洼窝(láo) 瘟神(wēn) 脱坯(pī)
B.饲养(sì) 屹立(yì) 淤塞(yū) 慷慨(kǎi)
C.涵闸 (zhá) 佯装(xiáng) 渍死(zì) 噙着泪( qín)
D.窟窿 (kūlong) 麦穗( suì) 踮着脚(diān)灌溉(gài)
2.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将划线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要求:不得改变原意。)
焦裕禄是闻名全国、感动全国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他在兰考县忘我奋斗一年零五个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焦裕碌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成为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在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时代里,他是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人民是不会忘记焦裕禄的。
3.在下面一段文字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名由实美,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① ,由李冰父子想到都江堰,由韩愈想到潮州的韩江韩山,由白居易想到白堤。再看当代,由焦裕禄想到兰考,由孔繁森想到阿里,由杨善洲想到大亮山,由沈浩想到小岗村。斯已与为之奋斗的事业交融在一起。 或许, ② , 然而,在“建立自我、追求忘我”的过程中,他们的名,早已口相传, ③ ,镌刻进历史。名由实美,这名终归是由人民群众给予的,也只有人民群众的认可才经得起大浪淘沙的考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当事人或他的法定代理人,认为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方面存在错误时,可依法向法院申述。
B.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的支撑,急功近利的人由于只看见语文基础考试的“树木”,进而忽视了语文思考与表达的“森林”。
C.他坚信努力就会有收获,所以周末经常一个人呆在安静处给自己开小灶。
D.风雪铺天盖地而来。北风响着尖利的哨音,积雪有半尺厚。焦裕禄迎着大风雪,什么也没有披,火车头帽子的耳巴在风雪中呼扇着。
二、现代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焦裕禄去世后的这一年,兰考县的全体党员,全体人民,用眼泪和汗水灌溉了兰考大地。三年前焦裕禄倡导制订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已经变成了现实。兰考,这个豫东历史上缺粮的县份,1965年粮食已经初步自给了。全县2574个生产队,除300来个队是棉花、油料产区外,其余的都陆续自给,许多队还有了自己的储备粮。1965年,兰考县连续旱了68天,从1964年冬天到1965年春天,刮了72次大风,却没有发生风沙打死庄稼的灾害,19万亩沙区的千百条林带开始把风沙锁住了。这一年秋天,连续下了384毫米暴雨,全县也没有一个大队受灾。
焦裕禄生前没有写完的那篇文章,由36万兰考人民在兰考大地上集体完成了。这是一篇人颜欢笑的文章,是一篇闪烁着毛泽东思想光辉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兰考人民笑那起伏的沙丘“贴了膏药,扎了针”,笑那滔滔洪水乖乖地归了河道,笑那连茅草都不长的老碱窝开始出现了碧绿的庄稼,笑那多少世纪以来一直压在人们头上的大自然的暴君,在伟大的毛泽东时代,不能再任意摆布人们的命运了。
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带给兰考人民的毛泽东思想的红灯,愈来愈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兰考灾区面貌的改变,还只是兰考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开始,在这场伟大的向大自然进军的斗争中,他们不仅要彻底摘掉灾区的帽子,而且决心不断革命,把大部分农田逐步改造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建设社会主义新兰考。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你是千千万万在严重自然灾害面前,巍然屹立的共产党员和贫下中农革命英雄的代表。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里!
在画横线句中的“文章“有什么含义?
6.选文中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他,就是被评为2015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
1930年5月,阎肃生于河北保定。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从艺65年,他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而且每个时代都有经典问世,是我国文艺界的一棵常青树。从一部荡气回肠的《江姐》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地创作《红灯照》《忆娘》等一部又一部的红色剧作;从一首传唱至今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到《军营男子汉》《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都成为留驻几代人心底的集体记忆。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他65年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要让好歌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 。铁肩担道义,传播正能量,他扛起了一个艺术家的使命和责任。
1962年,国家刚刚经历3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困惑:新中国该往哪里去?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不好?阎肃受小说《红岩》启发,决定创作《江姐》,为我们的党提一提气,为人民鼓一鼓劲。伏案l8天,阎肃完成《江姐》初稿。拿回团里讨论,许多人感动得落泪。他又怀揣剧本,和编导人员几下四川,与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20多名亲属和战友座谈,并多次采访小说《红岩》的作者,终于创作出经典之作《江姐》。《江姐》掀起了全国上下火热的“红梅旋风”。从1964年9月起,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演257场。几乎全国的剧团都在排《江姐》,仅在上海,就有6个剧团在同一时段同城演出。到今天,5次复排1000多场,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奇迹。而它歌颂的“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感觉军装掉价了、军人贬值了,他用《军营男子汉》的响亮歌声告诉人们,天下最棒的男人是军人;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渐渐淡化,他创作的一首《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社会上有一阵子恶搞红歌、歪曲主旋律,他站出来坚决抵制,并在歌坛发起“大唱红歌、抵制恶搞“的倡议,还连续3年担任中国红歌会评委;面对海峡两岸的融冰之旅,他用《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京腔京韵的歌曲,呼唤着多少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心。
从革命年代走来,编过样板戏的阎肃对流行文化却毫不排斥,还可以说是个“时尚老头“。很多跟阎老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爱听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千里之外》,他还喜欢李宇春并自称“老玉米”,他创作的《雾里看花》《北京的桥》也充满了时尚元素。“《江南style》、《小苹果》……阎老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不仅跟随潮流,还去探究背后流行的原因。“空政文工团创作室的舒楠介绍,2008年,自己创作电视剧《十万人家》的主题曲时遇到瓶颈,阎肃建议他将歌写成“周杰伦式说唱音乐”,结果效果非常神奇,“阎老太超前了”。
“阎老是最能把握时代脉搏的一个作家。回顾他的作品,不论是立意,还是创作手法,都是紧跟着时代又具有引领效果的。”著名作曲家温中甲如此评价。
不仅如此,阎肃还始终以培育新人为己任,关怀爱护、积极推介年轻人,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演职人员。
“当我看到好的作品,就会有一种冲动,想把它推出去,让人们都知道它,都欣赏它。《常回家看看》就是这样被我推上春晚舞台的。”阎肃说,“那年,歌手陈红拿着这首歌找到我,当时我一看就觉得是首好歌,就推荐给总导演陈雨露。歌曲一经推出,反响强烈,感动了很多人。这样的事,几乎在我策划的每届春晚都会发生。”
“阎老常对我们年轻人说‘不要看你演了多少,而要看你留下了多少;不要看你留下了多少,而要看别人记住了多少’。”空政文工团演员、第五代江姐扮演者王莉说,“阎老对我们小辈的关心体现在点点滴滴,他抽烟,但是从来没有在我眼前抽过一根烟,这是对声乐演员的保护。”
“当年我演唱的《变脸》也是阎老创作的歌词,他不厌其烦地改动歌词,使这首歌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这首歌后来获得了很多荣誉,也被全国很多的变脸演员使用。后来,他跟我说:‘我们不要他们的版权费,这首歌是公益性的歌曲。’他那种博大胸怀也深深感染了我。”空政文工团副团长的歌唱家陈小涛回忆道。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阎肃平易近人,非常谦逊,从不耍大牌,也不摆老艺术家架子。担任众多比赛和评奖活动的评委时,他是出了名的“只认作品不认人”,并且还告诫其他评委不要搞小圈子。耄耋之年,担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的首席策划和首席顾问时,每次开策划会他都是第一个来,每次排练节目他总是最后一个走,13次节目审查他次次都是提前到场。
如今,一代艺术大师忠魂陨落。2016年2月12日凌晨三时,他平静地离开了尘世。“文坛泰斗满腹经纶巨笔生花花鲜秀中华,时代楷模一腔赤诚大德流芳芳馨沁人间。”34字的挽联诠释了他一生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辈子为信仰而歌、为时代放歌、为强军高歌的炽热情怀。
(摘编自《光明晚报》)
相关链接:
①除了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外,阎肃在幕后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他参与策划了《祖国颂》《回归颂》《长征颂》《复兴之路》等100多场影响深远的重大文艺活动,还先后为20多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青歌赛出谋划策,被公认为“智多星”、“点子王”。(凤凰网《您走了,歌还在》)
②阎宇说,父亲没教过什么大道理,但一直在示范着一件事,那就是与人为善,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出门不管遇到什么人,阎肃总是主动先向对方微欠上身大声打招呼。(南宁新闻网《著名词作家阎肃逝世》)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阎肃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工作中,对子女照顾和教育的时间较少,但他相信身教重于言教,儿子阎宇从他身上学到了要与人为善,尊重每一个人。
B.阎肃虽然是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但是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流行文化毫不排斥,他还曾经在自己的作品里采用了“周杰伦的说唱音乐”。
C.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阎老都有代表性的作品问世,可谓我国文艺界的一棵常青树,他创作的许多作品都成为留驻几代人心底的集体记忆。
D.从一部荡气回肠的《江姐》开始,阎肃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红色剧作,如《红灯照》《忆娘》《我爱祖国的蓝天》等。
8.文章开头引用“感动中国人物”栏目组给阎肃的颁奖词有何作用?
9.从艺65年,阎肃在艺术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语言文字运用
1.B
2.【示例】是为人民拼死拼活谋福祉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为信仰无怨无悔做奉献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是为祖国艰苦奋斗创新功的那一代人的精神符号。
3.①回望历史②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③深深地印在人民心上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阅读各道横线的上下文,题目的答案往往可根据上下文意思得出。题中:第一道横线,上文讲到“古往今来”,下文有“再看当代”一语,可知此处应填“回望历史”之类的语句。第二道横线,上下文讲的都是古今名人,而且下文有“他们的名,早已口口相传”一语可知,因此由“然而“一词可知此处应填另一面,即“当初他们并没有想到留名”。第三道横线,应填入同“口口相传” 到“镌刻进历史”之间的词语。
4.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A项中“申述”详细说明;“申诉”指诉讼当事人或其他公民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不服时,依法向法院或检察院提出重新审理的要求。在句中应用“申诉”;B项中“由于……进而……”不能搭配。C项中“开小灶”指别人对自己的恩遇,或自己得到别人的特别帮助。用在句中不符合语意。D项“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既可以形容具体事物又可以形容抽象事物,这里形容风雪的势头很猛,用在句中很恰当。
二、现代文阅读
(一)
5.这里的文章有四层含义:①指治理兰考“三害”,让兰考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文章;②指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文章;③指激发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文章;④指激励干部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文章。
6.①结构上,照应这一节的小标题,总结全文。②内容上,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③阅读效果上,引起读者的共鸣,激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
7.C【解析】A项,“对子女照顾和教育的时间较少”在文中缺乏依据。B项,作品里采用了“周杰伦的说唱音乐”错。D项《我爱祖国的蓝天》不是红色剧作。
8.①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引出传主。②高度概括和评价了阎肃一生的主要成就和精神品质,使读者大体把握阎肃的形象。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9.①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一生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且每个时代都有经典之作。
②作品富有时代精神,影响深远。无论是剧作还是歌曲,都紧跟时代又具有引领效果,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③始终以培育新人为己任,关怀爱护、积极推介年轻人,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演职人员。
④在幕后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他参与策划了100多场影响深远的重大文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