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省八校2021届高三上期开学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
注:“四省八校”由整个高考Ⅲ卷省份八所知名高中(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广西区南宁二中;云南省昆明八中;贵州省凯里一中、遵义四中、铜仁一中、盘州二中、毕节一中)共同组织,是高中学校间极具影响力的联合考试。
24.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
A.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B.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
C.血缘与政治相结合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25.《尚书》等文献中谈天时几乎总是与王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而孔子谈天时几乎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孔子给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这说明孔子思想
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B.强调以民为本
C.否定了天子的权威
D.主张克已复礼
26.西汉文帝曾立下遗嘱《薄葬诏》:“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薄葬之风盛行一时;而汉武帝以后的贵族墓葬中往往包括错金银器、车马器、布帛衣衫等随葬品,这一变化表明西汉
A.理学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B.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C.伦理道德观念深人人心
D.君主专制遭到严重打击
27.春秋战国时期,出身卑微的“士人游宦于列国”并受到诸侯重用,魏晋则强调官员的出身和门第。这反映了魏晋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世家大族逐渐走向衰落
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人才选拔注重品德修养
28.唐朝科举考试包括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只要熟读儒家经典和相关注释就能中试,而进士则需要较高的才华和文学水平,因此进士“为时所尚”,多出高官。但武周时期,狄仁杰以明经人仕,却能两度为相。这说明当时的人才选拔
A.改变了人仕取向
B.取决于应试者的能力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服务于现实政治需要
29.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线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同时,还出现了由藩镇设在长安的诸道进奏院实行货币汇兑业
务。这表明唐代后期
A.重农抑商政策的明显松弛
B.藩镇割据破坏了经济秩序
C.国家金融制度在创新发展
D.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
30.南宋时期,出现了“梯田”“圩田”、“沙田”、涂田”等多种土地利用形式;稻麦两熟制得以推广,也有在水稻收割后种植其他粮食、蔬菜、油料作物。这些现象
A.有利于缓解人口增长的压力
B.表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说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受到当时士地政策的影响
31.对于权势熏天的张居正,史书这样记载,“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专国柄者,由保为之左右也”;而张、冯二人“所以胶漆如一人者,仅以通慈圣一路耳”。材料说明明代
A.内阁权利有制度保障
B.政治体制运行特点
C.吏治败坏致权臣弄权
D.才能决定阁臣权力
32.明清启蒙思想家认为义利是统一的,既要讲义,又要讲利,应当在“义中取利”,
应当“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这说明明清启蒙思想
A.背离儒家思想
B.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
C.主张经世致用
D.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33.1877—1879年,清政府陆续正式派驻了驻伦敦、华盛顿、东京、圣彼得堡等外国首都的公使,办理华侨等事务。1877年清政府在新加被设立的领事馆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以后逐渐增多。这些现象表明
A.清政府抛弃了“华夷观念”
B.国人思想得到较大解放
C.近代外交意识逐渐形成
D.我国对外开放翟度较高
34.下表为轮船招商局部分盈余支出统计(1890—1911年)(单位:银两)
总计:1628400
上缴商部
北洋兵轮军费
南洋公学、北洋公学、达成馆及出洋肄业经费
赈空、悬禧太后万寿庆典等其他项
32
400
600
000
700
000
296
000
这反映出轮船招商局
A.缓解了清政府财政压力
B.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C.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D.成为了清政府主要财源
35.郑观应的《盛世危言》1894年发行后,张之洞读完颇为感慨:“论时务之书虽多,究不及此书统筹全局择精语详。”光绪皇帝览闭此书,也是大为赞。此书一时成为畅销书,一些地方官甚至把其中部分内容作为考试的考题。该书影响较大是因为它
A.变革了科举考试内容
B.契合了国人“富强救国”的愿望
C.得到皇帝的积极推荐
D.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
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明初仿照元代,依旧设立中书省、御史台并列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和监察机关。后来由于胡惟庸一案,明太祖取消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御史台改为督察院。至此,督察院直接督察六部,督察员内部除左右都御史外,还有一百余位督察御史,督察御史不仅可弹劾中央官僚,也可监察地方。明朝在行政系统内部又设置六科给事中,分别对应六部,可对六部任何往来文书进行批驳弹劾,六科给事中和督察御史并称为“言官”。另外,明代设立东厂和锦衣卫,两机关作为皇帝的特务机关,依照皇帝诏令可通过秘密逮捕、私自刑讯来惩处所有官僚。
——摘编自邰相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概述》
材料二
1907年光绪皇帝下达圣谕:“中国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亟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中央资政院对行政部门具有监察权。资政院可向有关的行政部门提出质疑,并且有权得到答复。如果有大臣侵夺资政院的权限,资政院可以请皇帝来裁夺。各省咨议局为各省议会筹备机构,对地方上的行政事务有一定的监督权。
——摘编自卞新龙、罗秋《试论清末民初监察制度的变革及其影响》
材料三
2016年以来,中央积极部署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北京、山西、浙江三个省市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设立国家监察委,将逐步实现从以前行政系统内部监察机构的行政监察到独立的国家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的国家监察的转变,体现了我国监察理念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姬亚平、吉亮亮《国家监察委员会的设立与运行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并简要评价古代监察制度。(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监察制度变革的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意义。(6分)
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近代社会是中国所有社会中最复杂的一个社会,它同时将多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结构层次复杂地融合在一起。各种社会阶层,在近代中国的历史漩涡里挣扎、探素、融合。社会结构在断裂中重组,再衔接,社会生活天翻地覆,新的生活方式层出不穷,刺激、颠覆着几千年的传统生活惯性。各种社会意识互相交融、博弈,中国人民面临着不断的抉择。中国几千年的静态社会形态,在资本主义的轰鸣机器侵略下,不断地接受着新的改变,禁不住留恋着旧日的辉煌。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是激变的历史,是几千年历史老病在百年内积聚、爆发,是经过几千年孕育的痛苦分娩。
——摘编自导读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唐朝重视医疗制度的建设和改革,因革汉、北齐、隋之制而损益之。唐代在中央设立了各级医疗机构;在地方也设立了一定数额的医学人员,包括医博士、助教以及医学生等。配合这些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设置,唐代针对医疗事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性规定,最集中的体现是唐令中有专门的医疾令,对医者行医诊治也颁布了严厉的医药律令。武则天当政时重视医学,曾诏令御医张文仲“集当时名医共撰疗风气诸方”,共得“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表上之”。唐玄宗时期更颁布“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诏”,并亲制开元《广济方》颁示天下,以体恤民疫,以预防或治疗流行病。
——摘编自程锦《唐代医疗制度研究》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医疗制度完备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医疗制度建设的显著特点并简析其意义。(9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国际旧秩序的崩溃,促使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末期提出了威尔逊主义。威尔逊主义集中体现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一战后期对羹国新的“国家身份”“国际角色”和“国际秩序”的追求,但威尔逊主义充满悖论。威尔逊试图通过“民族自决原则”来解决列强与殖民地的矛盾冲突问题,同时又不得不依靠英、法、日、意等列强的支持来实现他的国际联盟计划。由此导致威尔逊主义与列强的利益形成冲突与合作的矛盾关系。这种矛盾关系表现在山东问题的处置上,就是威尔逊无法在民族自决的道德原则与列强奉行的强权政治原则之间求得平衡。为了实现国际联盟,威尔逊必须在“道德”与“政治”之间作出艰难的抉择。结果,威尔逊的内心世界陷入分裂状态,并造成极度痛苦的自我认同危机。在山东问题的处置上,威尔逊为了国联计划
的实现而放弃对中国的道义承诺,这对威尔逊而言是一个“受难时刻”的抉择。
——摘编自马建标《“受难时刻”: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的裁决与威尔逊的认同危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威尔逊主义兴起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威尔逊主义。(7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萨镇冰(1859—1952年),生于福建福州,中国近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海军将领。先后担任过清朝的海军统制(总司令)、民国海军总长、北洋政府的代理国务总理等要职。是福建水师派往国外学习的第一批学员。威海卫之战中,负责守卫日岛。积劳成疾病倒,夫人陈氏从福州赶来欲登舰探视,被他以“此地非同寻常,此时非同寻常,怎能允其登舰?告她当我已死,令其速回”的理由拒绝。率守军英勇抵抗日军11天,直到炮台损毁,炮弹告罄,才奉命撤回刘公岛。
辛亥革命期间,他以离舰出走向部下暗示对起义的默许,从而解除了各舰官兵的顾虑。抗战爆发后,他到南洋和大后方宣传抗日,发动了许多爱国能人志士加入抗日队伍,还结合自身专业给军队提供有效的建议。建国前夕,以病为由拒绝前往台湾,并发文拥护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革军委委员等要职。1952年4月10日,病逝于福州。萨镇冰的一生,可谓:“生前享有隆声,活时享有赞许,死后享有美誉”。
——摘编自《锐舰:海军耆宿萨镇冰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萨镇冰一生的使命担当和历史贡献。(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就萨镇冰“传奇一生”的时代背景。(9分)
四省八校2021届高三上期开学考试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A
B
C
D
D
A
B
B
C
A
B
41.(25分)
(1)特点:监察官员官阶低,但权力大;监察机构具有相对独立性;监察制度依附于皇权,为皇帝服务;监察制度完备,中央与地方监察相结合。(6分)
评价:
积极:对于防止官员滥用权力、防治腐败等有一定作用(3分);
局限:以皇权为中心,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4分)
(2)背景: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西学东渐;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推动。(6分)
(3)意义:是监察制度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动社会和谐;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促进依法治国,保障社会公平正义。(6分)
42.(12分)
以下观点仅作为示例,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1、外来侵略推动中国社会的变化。2、中国各阶级的救国救民的探索。等。论述略。
45.(15分)
(1)原因:借鉴前代的医疗制度;统治者重视;唐代医学的发展;唐代国力强盛;科举制的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医疗系统;有配套的法令或制度保障;统治者重视医疗保健。
意义:有利于强化医者责任意识,提高医疗质量,推动医疗事业发展;有利于增强民众体质;有利于强化地方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统治)。(其中特点4分,意义5分)
46.(15分)
(1)背景:一战后国际旧秩序崩溃;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国力增强;威尔逊个人的努力;一战后反战、和平主义思潮盛行。(8分)
(2)评价:其本质是美国领导世界新秩序的构想;对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导致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反映出威尔逊本人及美国在主观道德原则、外交意旨的推行与现实世界强权政治原则,美国综合实力差距之间的矛盾。(7分)
47.(15分)
(1)贡献:研习现代海军理论,培养近代化海军;身先士卒,保家卫国;弃暗投明,追求民主;抗日救国,积极奔走,献计献策;坚持民族大义,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新中国建立后发挥自身余热。(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运动的开展;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中国社会的变革;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的深厚影响力。中国共产党的感召。(每点3分,任答3点得9分)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