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第一章 声现象
1.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各种动物的声音
马叫
大象叫
羊叫
声是怎样产生的?
小实验
用小锤轻敲音叉,有什么现象?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
?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敲鼓时鼓面在振动
风吹树叶哗哗响,树叶在振动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风声————
空气的振动
山洞中的轰鸣声———
空气的振动
雨声———
水的振动
读书声————
声带的振动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
提出问题:
声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
猜想和假设:
声要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作为媒介?
也可能不需要什么东西作为媒介?
实验一:
把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
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
桌子上.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再试一试.
结论:
两张课桌紧紧挨在一起。另一个同学能听到声音。
两张桌子离开一个小缝,另一个同学听不到声音。
实验二: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
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
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
注意声音的变化.
实验二:
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逐渐变大。
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固体、液体、气体。)
真空不传声。
(推理法)
月球上没有空气,
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
声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速
15 C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最快,在固体中更快。
介质的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再 见
2011年8月19日(共14张PPT)
第一章 声现象
1.5 声的利用
第五节
声的利用
课前复习
学习小结
新课教学
引入新课
巩固练习
小资料
课外延伸
课前复习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速用来描述声传播的快慢,大小等于 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
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声速?
2、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引入新课
1、想一想,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声音会怎么样
2、你对声音的利用知道多少?
新课教学
1、声与信息
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
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人心、肺的工作情况
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号角的回声判断悬崖的距离
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和发现昆虫
中医“望、闻、问、切”的“闻”就是听
叩诊术、B超
声能够传递信息
新课教学
2、声与能量
声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物体振动的能量通过介质以声波的形式传递出去
如:利用超声波清洗物体
利用超声波去除结石
声能够传递能量
新课教学
3、获得信息和获得能量的种类识别
利用声波获得信息和获得能量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理过程
利用声波获得信息是利用声波了解物体的某些特征
利用声波获得能量是指物体获得能量后,物体产生的一系列的改变
方法 技巧
新课教学
4、超声波和次声波
(1) 受蝙蝠超声导航的启示,人们制成了超声雷达,又叫声纳
应用:探测海深、潜艇位置
(2)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
应用:超声诊断仪(B超)
(3)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
应用:破坏细菌结构
(4)能提高种子发芽率
创新 思维拓展
超声波
新课教学
4、超声波和次声波
(1) 能量很高的次声波具有极大的破坏能力,能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遭到破坏
(2)人们应尽可能远离次声波的声源,但检测与控制次声波有助于减少它的危害,可用来预测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创新 思维拓展
次声波
学习小结
1、内容: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声在医疗、工业、军事、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
2、方法
讨论式探究学习法。
巩固练习
1、①人们挑选瓷器时,总要敲击几下,以判断瓷器是否有裂纹;②医生用B超来获取病人体内器官的情况;③医生用超声波给人们洁牙;④中医通过“闻”来诊病;⑤外科医生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以上事例中,能表明声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能表明声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填序号
答案: ①②④ ③⑤(共14张PPT)
第一章 声现象
1.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噪声
物理中,发声体作
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
声音叫做噪声。
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
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
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二、噪声的来源
噪声的主要来源:
(1)交通运输噪声:交通工具的喇叭声,刹车声、机器运转声等。
(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过程中的声音
(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音、汽笛声,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噪声等级装置
三、噪声强弱的等级
街道上显示噪声等级的装置
我国城市环境声强及标准
适用区域 昼间 夜间
特殊住宅区 45 35
居民、文教区 50 40
一类混合区 55 45
商业中心区、二类混合区 60 50
交通干线道路两侧 70 55
讨论:
非洲北部农村70岁的老人的听力比美国的20多岁的城市青年还要好,这是为什么
四、控制噪声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三个阶段
声源的
振动
空气等介
质的传播
人耳接收
(鼓膜的振动)
防止噪
声产生
阻断噪
声的传播
防止噪声
进入耳朵
我们一直在努力!!!(共15张PPT)
第一章 声现象
1.2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声音的产生
1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音停止.
2 声源:振动发声的物体.
二.声音的传播
声波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知识回顾
三.声音传播的条件
1 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有介质(用来作为媒介的物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传播效果:固体>液体>气体
(物质粒子越紧密靠拢,传音效果越好)
2 真空不能传声
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1 声速:声音每秒传播的距离
2 不同物质,声速一般不同.
3 同种物质,声速跟温度有关
五.回声
1 听到回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慢0.1秒以上
2 回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小于0.1秒,使原声加强
3 应用:测海底的深度
耳郭
收集声波
外耳道
外耳
鼓膜
听小骨
鼓室
中耳
咽鼓管
由鼓室通向咽
半规管
前庭
耳蜗
内耳
位觉感受器
听觉感受器
探究新知
2、听觉的形成:
听小骨(耳桥)
声波
鼓膜
耳蜗
大脑中的
听觉中枢
听觉神经
听觉
外耳道
振动
耳郭
骨传声
用牙齿听声音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
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
双
耳
效
应
练习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2)声音必须靠
传播,它在
不能传播
(3)15 o C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
(4)铁路工人为了听见远处的火车,将耳朵贴在铁轨上,这是因为
(5)某人对着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了一声,1.5秒后听到了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
作业:
下雷雨的时候,我们经常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这是什么原因?假如我们看到闪电后2秒听到雷声,那么你能不能算出刚刚的雷电距离你多远?(共19张PPT)
第一章 声现象
1.3 声音的特性
情景体验·探索发现
情景 小明喜欢探究身边的物理现象,一次他将一把钢尺按在桌上,一端伸出桌边,长度为钢尺的1/3,拨动钢尺,听到的声音比较“尖细”,他知道这是钢尺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其后他把钢尺的2/3伸出桌面,拨动钢尺(力度相同),听到的声音比较“粗犷”。
问题 振动体发声的“尖细”或“粗犷”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下面是小明小组的三位同学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及猜想:
甲:钢尺振动部分短,声音“尖细”,说明振动体越短,声音越“尖细”;
乙:钢尺振动部分长,声音“粗犷”,说明振动体越长,声音越“粗犷”;
丙:声音的“尖细”和“粗犷”可能与振动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相关知识回顾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传播,在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也不相同。
一、音调
声音的______叫音调;
音调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 ______ ,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 ______ ;
______ 是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为 ______ ,符号是 ______ ;
低于 ______ 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叫 ______ 。
易忽略点提醒
声音的高低是平常我们所感受到的声音的“尖细”和“低沉”,而不是我们所听到声音的大小,如牛的声音比蚊子的声音响,但它的音调低,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不同动物的听觉和发声频率范围不同;
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时,我们采用在相同力度下,改变一个物体的粗细、长度等方法,改变物体的振动快慢,比较物体发声音调的变化。此类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___________”
不同音调,显示的波形不一样,如女同学的音调比男同学高,波形就 ______ 一些;
课堂小练习
下图中发声频率最小的动物是_______,听觉频率范围最大的是_______。
二、响度
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物体在振动时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易混淆点提醒
响度不同于音调,它是指声音的大小
响度还与距发声体的远近及声音是否分散有关,距发声体越近,声音越集中,那么声音损失就越少,响度就越大。
课堂小练习
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 ( ) A、音调低,响度大 B、音调低,响度小 C、音调高,响度大 D、音调高,响度小
三、音色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我们能听声辩物是根据音色不同
不同发声体发出音调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时,产生的波形各异,我们可以利用音色辨别不同种类的发声体。
易忽略点提醒
课堂小练习
小华在家里看书,突然屋外有人喊叫他,他一听便知道是同学小明,正是“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依据声音的______不同来判断的,小明说话“声音洪亮”,是他说话声音的______大。
声源发声时,声音的响度跟声源振动的______有关.当声源的______越小时,声音的响度会越______.
"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高;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不同.
如果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
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有关
1.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 ( ) A.频率很高 B.振幅很大 C.响度很大 D.音调很高
2.人对远处大声讲话时,常用双手在嘴边围成喇叭状,这是为了( ) A.增大说话频率 B.增加传入对方耳朵的声音的响度 C.改变讲话的音色 D.增大讲话人的肺活量,使人更易讲话
3.人们常对一套音响设备评头论足,说它如何保持逼真的效果,这主要是指( ) A.音调和响度 B.响度与音色 C.音调和音色 D.音调、响度和音色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色会逐渐改变 B.音调会逐渐降低 C.响度会逐渐降低 D.声音的音调、音色、
响度都不会改变
知识应用
1.一位女高音正在轻声为一名放声歌唱的男低音伴唱,他们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解析:此题的目的是使同学们能正确区分乐音的三要素. "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指音调,因此女高音音调高,男低音音调低."轻声"与"放声歌唱"则表明了声音响度的大小,女高音响度小,男低音响度大.
2.马戏团的训狗员,在舞台上用一种特殊的信号训狗,观众完全没有察觉,狗却准确的听从信号做各种动作.试说一说这其中的奥妙?
解析: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次每秒到20000次每秒.狗能听到的声音范围远比人耳听到的范围大,使从15次每秒到50000次每秒.它能听到人听不到的高频率的声音,驯狗员用的是超出人的听觉范围但在狗听觉范围内的信号.
3.在列车进站暂停时,列车的保养工常用榔头敲打机车的各有关部件,这是为什么?
解析:保养工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凭借听敲打机车发出声音的音调和音色是否有异常变化,就可以较快的发现列车是否存在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