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兼爱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课中说理的方法和论证逻辑。
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二、学法指导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当”“恶”“亡”等的读音和意义。
2.结合本文的语言和例子理解墨子的思想。
3.体会墨子的思想,辩证分析墨家文化在当时和现代的意义。
三、知识拓展
1.作者简介
墨子,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曾担任宋国大夫。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是墨家学说的创立者和墨家主要代表人物。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2.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时期。在那个礼崩乐坏、王权衰败、诸侯争锋的时代,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剧烈的变革之中。广大劳动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极度渴望过上安定太平的生活。墨子对现实生活给予积极的关注与思考,认为一切的灾难和邪恶都是人们不相爱带来的恶果,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坚决地维护劳动人民的生存与安危。
3.文题解读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四、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1)字音识记
恶施( wū ) 亡有( wú )
(2)通假字
当察乱何自起(当,同“尝”,尝试)
故不孝不慈亡有(亡,同“无”,没)
(3)古今异义
起不相爱(古义:互相亲爱、友好。今义:互相爱慕。)
一词多义
焉能治之(连词,于是)
焉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从这里)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盗爱其室(代词,自己的)
其孰能讥之乎(疑问副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诸侯各爱其国(动词,爱护)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动词,吝惜)
(5)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
兄之不慈弟(形容词用作动词,慈爱)
名词的活用
谁贼(名词用作动词,劫夺财物)
(6)句式积累
判断句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者也,表示判断)
此所谓乱也(……也,表示判断)
倒装句
父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父爱自也”)
兄自爱也(宾语前置句,即“兄爱自也”)
君自爱也 (宾语前置句,即“君爱自也”)
比喻论证
图文导航
医生治疗病人
治天下者必知乱的根源
父子、兄弟、君臣之间
盗贼致乱
大夫、诸侯相攻
正面逐层论证
兼爱
不相爱
“若使”假设论证
结论: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3.主旨点睛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不相爱”。父与子、兄与弟、君与臣,都是更加爱自己而不爱对方,亏人而自利的,因此天下混乱;盗贼自爱而不爱他人,因此行窃和残害别人;诸侯大夫自爱其国与家,而不爱他人之国与家,故相互攻伐与侵害。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如己,则所有窃夺攻伐的现象都会消除,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4.重点难点
重点①:文章如何一步步表示自己观点的?
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中论述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重点②:墨子为什么提出“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因此他提出“兼相爱”,认为“兼相爱”是治理天下混乱的良方。墨子认为,如果天下人都彼此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天下还会混乱吗?看待父亲、兄长及君王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情呢?视人如己、爱人如己,就不会出现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兄不友、弟不恭的情况,也就不会出现大夫乱家、诸侯相攻的情况,甚至连小偷和强盗都没有了,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天下人彼此相爱,天下就能治理好,天下人相互厌恶,天下就会变得混乱,所以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
难点①: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思想有什么异同?
相同之处:(1)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
难点②:“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
不可能实现。一是时代特征。当时墨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度迅速瓦解,残酷的战争屡见不鲜,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各国国君都希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使自身强大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墨子“兼爱”的思想在那个战火纷飞、利益重组的时代是不合时宜且没有立足之地的。二是阶级局限。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时,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但是,这种“兼爱”的思想在等级社会中是难以施行的,墨子的“兼爱”思想超越了阶级局限,他希望各国的国君通过实施“兼爱”的主张来减少战争,爱别人的国家,爱他国的国民。墨子试图调和统治阶级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他希望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各方的利益,但是,这只是墨子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而且,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简单理解的由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其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墨子这种“兼受”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五、阅读指导
层次解读
第一段:开篇指出论证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
第二段: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起不相爱”。
第三段: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第四段: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六、相关链接
(一)诗词
1、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02章 修身》
2、繁饰有命,以教众愚朴之人。——《墨子·36章 非命(中)》
3、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32章 非乐(上)》
4、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02章 修身》
5、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墨子·50章 公输》
6、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墨子·49章 鲁问》
7、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墨子·06章 辞过》
8、今士之用身,不若商人之用一布之慎也。——《墨子·47章 贵义》
9、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豨,伤矣哉。——《墨子·46章 耕柱》
10、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墨子·09章 尚贤(中)》
11、故其乐逾繁者,其治逾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墨子·07章 三辩》
12、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墨子·18章 非攻(中)》
13、近者不亲,无务求远——《墨子·02章 修身》
14、贫家而学富家之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墨子·47章 贵义》
15、世俗之君子,贫而谓之富则怒,无义而谓之有义则喜。——《墨子·46章 耕柱》
16、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墨子·01章 亲士》
17、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46章 耕柱》
18、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墨子·02章 修身》
19、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墨子·01章 亲士》
20、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墨子·16章 兼爱(下)》
(二)社会理想——兼爱、非攻
(1)兼爱,所谓“兼爱”就是不论关系、亲疏、远近,不论阶级、高低、贵贱的平等之爱,一种抛开血缘亲疏和背景的平等博爱。
墨子所处时代,正值春秋战国之际,战争盛行,生民涂炭,社会问题极为严重。墨子认为社会一切混乱和人与人关系的不和谐,都是因为人们不相爱,所以容易交相恶。
墨子在找出了社会弊病的乱源:“不相爱”之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方案就是“兼爱”。“若是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墨子宣扬“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盼望建立一个“饥者得食,寒者得衣, 乱者得治”(《尚贤下》),“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做贱,诈不欺愚”(《兼爱中》)的公平合理的社会。
虽然墨子把“天下之人皆相爱”这种超阶级的兼爱主张当作普遍的社会法则,这在阶级社会里是脱离现实、无从实现的天真的幻想。但是他提倡的兼相爱交相利、互助共赢的兼爱精神,是现今麻木不仁极端自私的社会所急需的。
(2)非攻,“非攻”是“兼爱”的延伸。墨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没有战乱和纷争的和平社会。他认为任何社会冲突对人们的生活都是有害的。因此,墨子又提出了“非攻”的主张。他认为大国攻小国,大家乱小家,强欺弱,诈欺愚都是不合理现象。互相攻伐,延误衣时,又增加军费,加重了人民负担,从军打仗还要死伤很多人,战争的目的不过是“贪伐胜之名,及得之利”,但其结果给人民造成严重的饥寒、疾病、死亡等灾祸,攻伐对于战争双方来说,都是一件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行为,因此,这种战争是最大的“不义”。无论国与国还是人与人之间,当你为利益去攻击别人,最终会祸及自己。
墨子的社会理想是要建立一个“爱无差等”的,互惠互利、没有战乱和纷争的和平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固然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求生存、爱和平的合理愿望,但是墨子把社会混乱的根源归结为人们不明白“兼爱”的道理,这显然不符合事实。同时,他只看到战争破坏性的一面,看不到在战国初期,用武力兼并的手段实现封建统一,是一条历史必由之路,这种战争观念是违背历史辩证法的。
《墨子》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根据《汉书》记载,《墨子)应有71篇,而当前通行本的《墨子》只有53篇,佚失了18篇,其中8篇只有篇目而无原文。《墨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的言行,阐述墨子的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是《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6篇,这主要是后期墨家的思想,一如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维。《墨子》一书思想非常丰富,其中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都比较突出,尤其是它的逻辑思想,是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之作。《墨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其中所反映的思想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如此,它不被统治阶级所认同,到了秦汉时期,墨家已没有多大的影响力,墨子的事迹知之者甚少,连史学家司马迁为墨子所作的传,也只有寥寥数语。
(五)文本特色
善用铺排逻辑清晰
(1)善用铺排,质朴充实。
本文善于使用铺排,多处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进行列举和说理,使句式整齐而富有变化。文章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语言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显得质朴而充实。
(2)结构严密,逻辑清晰。
本文结构严密,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论述逐步深入。本文逻辑清晰,逐层进行详细论证;举例论证的使用,使得说理形象生动,大量的举例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排比句式的使用,使得句式整齐,论述有力而富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