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光世界巡行
知识点一、光源的分类
1.月亮、太阳、点燃的火把、镜子,这些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A.太阳和月亮
B.月亮和镜子
C.太阳和镜子
D.太阳和点燃的火把
2.下列物体中一定是光源的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太阳
②月亮
③钻石
④自行车的尾灯
⑤蜡烛的火焰
⑥正在发光的萤光虫
⑦正在放电影的银幕
知识点二、光是怎样传播的
3.下列关于光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光线是真实存在的带箭头的直线
B.激光笔发出的光是一条光线
C.光线是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的
D.光线可以用虚线表示
4.下列现象中不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造成的是(
)
A.先见闪电,后闻雷声
B.坐井观天,所见甚小
C.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D.日下立杆,其影立现
5.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只有在空气中才沿直线传播
B.光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直线传播
C.光在玻璃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D.光在同种均匀介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
6.小明在学习“光的传播”时,看到老师的一个演示实验,过程如下:
①用激光笔射向水中,观察到光线是一条直线(如图);
②在A点处用漏斗向水中慢慢注入海波溶液,观察到光线发生了弯曲;
③经搅拌后,观察到光线又变直.
小明根据上述现象得出的结果,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需要介质
B.光只有在水中才沿直线传播
C.光在海波溶液里不能沿直线传播
D.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知识点三、光的传播有多快
7.光线从空气射入某种液体,它的传播速度( )
A.一定增大
B.一定减少
C.保持不变
D.有减少的,也有增加的
8.真空中的光速为_____m/s,光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_____(填“大”或“小”)。
9.下列关于声和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B.声传播需要介质,光传播不需要介质
C.光速和声速一样大
D.声和光传播都需要介质
知识点四、光的色散
10.将一束白光透过三棱镜,会在光屏上看到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做______,该现象是由物理学家______最先提出的;经过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发现,用红、______、蓝三种色光可以混合成各种颜色的光,因此这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11.关于光的色散实验,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光通过棱镜后,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B.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复色光
C.单色光通过棱镜时,传播方向不会发生改变
D.单色光通过棱镜时,不会发生色散
12.以下各种单色光中,属于三原色光之一的是
A.蓝光
B.紫光
C.黄光
D.橙光
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不透光的纸上有一个足够小的倒立三角形小孔,蜡烛点燃后通过小孔在后面的光屏上出现一个像。则像的形状是方框内的( )
A.
B.
C.
D.
2.2018年1月31日天空中出现了月全食,月全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的反射
B.光的折射
C.光沿直线传播
D.光的色散
3.设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v1,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v2,在普通玻璃中的传播速度为v3,则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是( )
A.v1<v2<v3
B.v1>v2=v3
C.v1>v2>v3
D.v1=v2=v3
4.以下现象,反映了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A.雨后天空,弧状光带
B.岸边树木,水中倒立
C.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
5.太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空隙,在地上形成许多圆形的光斑,这些圆形光斑是()
A.树叶的虚像
B.树叶的实像
C.太阳的虚像
D.太阳的实像
6.某市中学九年级组织学生进行春季郊游活动,下列他们欣赏到的景色,其中与“立竿见影”现象原理相同的是( )
A.平静湖边,倒影可见
B.山间小溪,清澈见底
C.林荫树下,光斑点点
D.雨过天晴,彩虹出现
7.将红、绿、______三种色光照在白纸上(图甲),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光;当白光照到鹦鹉图片上时(图乙),鹦鹉的嘴呈红色,翅膀呈绿色,则当红光照射鹦鹉时,嘴呈______色,此时翅膀呈______色。
8.在光学实验室内,将一辆玩具汽车放置在白色背景板前。拉上窗帘,打开光源,让一束白光照向汽车,发现汽车呈现黄色,这是由于汽车__(吸收反射)了黄色光。若将另外一束红光照向汽车的影子,则影子区域此时呈现__色。
9.用舞台发出红光的追光灯,照射身穿白色上衣、蓝色裙带的演员,观众看到演员所穿的上衣呈
_____
色,裙带呈
_____
色。观众所看到演员衣服的颜色,是由衣服
______
决定的。
10.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枝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纸在笔尖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1)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两个实验现象是_____.
(2)_____说明了声音传播需要的条件是声音一定要在介质中传播.
(3)_____说明了发声体振动频率不同,_____不同.
参考答案
1.D
【详解】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太阳、点燃的火把能够自行发光,属于光源;月亮、镜子能够自行发光,不属于光源,可以反射光,故选D
2.①⑤⑥
【详解】
自身发光的物体才叫光源。
①太阳、⑤蜡烛的火焰、⑥正在发光的萤光虫,是自身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②月亮、③钻石、④自行车的尾灯、⑦正在放电影的银幕,都是反射其它光源的光线,不是光源。
3.C
【详解】
A.光线实际不存在,是为了形象描述光的传播特点而假想出来的,故错误;
B.激光笔发出的是光,不是光线,故错误;
C.光线是形象地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的,故正确;
D.在光路图中,光线用实线表示,以与法线和反向延长线相区别,故错误。
故选C。
4.A
【详解】
A.因为闪电和雷声同时发出,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故先见闪电,后闻雷声,故A符合题意;
B.坐井观天,所见甚小,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日下立杆,杆挡住了太阳光,在地上就会留下影子,属于光的直线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
5.D
【解析】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答案选D.
6.D
【详解】
A.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故A错误,不符合题意;
BCD.注入海波前,水的密度是均匀的,光沿直线传播;刚注入海波溶液,液体密度还不均匀,光线发生弯曲;搅拌后,整个液体变得均匀,光又沿直线传播,故BC错误,不符合题意,D正确,符合题意.
7.B
【详解】
因为光在其它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都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所以光从空气进入某种液体,光的传播速度将减小。
故选B。
8.3×108
小
【详解】
[1][2]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为3×108m/s;要大于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9.B
【详解】
A.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A错误;
BD.声传播需要介质,即真空不能传声,光传播不需要介质,故B正确,D错误;
C.光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大于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故C错误。
故选B。
10.光的色散
牛顿
绿
【详解】
[1][2]将一束白光透过三棱镜,会在光屏上看到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该现象是由物理学家牛顿最先提出的。
[3]红、绿、蓝三种色光可以混合成各种颜色的光,因此这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11.C
【详解】
A.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为七色光,属于光的色散现象,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
B.太阳光是复色光,而七种色光混合后成为白光,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
C.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不会产生色散现象,但是会发生折射,故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故选项C符合题意;
D.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为七色光,单色光通过三棱镜时,不会产生色散现象,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12.A
【详解】
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所以蓝光属于三原色光之一,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巩固练习
1.D
【详解】
小孔成像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物体经过小孔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而不是光斑,像的形状与物体相同,而与小孔的形状无关。
故选D。
2.C
【详解】
月全食是月食的一种,当月亮、地球和太阳在同一直线上,整个月球完全进入地球的本影之时,就会出现月全食,故主要原因是光沿直线传播。
故选C。
3.C
【详解】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v1=3.0×108m/s;在水中的速度v2大约是真空中光速的;光在玻璃中的速度v3大约是真空中光速的;因此它们的大小关系是v1>v2>v3,故选C。
4.A
白光分散为单色光的过程叫光的色散;色散的特点是形成了光带。
【详解】
A、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故A符合题意;
B、水中倒影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
D、井底之蛙,所见甚小,这一现象说明了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D
【解析】
树阴下的地面上出现的圆形光斑,是太阳光通过浓密的树叶中的小孔所成的太阳的像,是实像,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选D.
点睛: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6.C
【详解】
“立竿见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A.平静的湖面相当于平面镜,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小溪底部反射的光线从水中斜射出后,发生了折射,然后进入人的眼睛,人看到的小溪的底部是变浅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林荫树下,光斑点点,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与“小孔成像”形成原因相同,故C符合题意;
D.雨过天晴,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即由光的折射形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蓝
红
黑
【详解】
[1]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白纸能反射各种色光,红、绿、蓝照射到白纸上中间相互重叠区域,红光、绿光、蓝光都会反射到人眼睛里,红、绿、蓝三色光可以合成为白光,故人眼观察到的中间相互重叠区域会出现白色。
[2][3]当白光照到鹦鹉上时,鹦鹉的嘴呈红色,是因为鹦鹉的嘴只反射红光,翅膀呈绿色,是因为鹦鹉的翅膀只反射绿光,当红光照射鹦鹉时,由于鹦鹉嘴能反射红光所以呈红色,由于翅膀不能反射红光,红光被吸收,所以这时没有光线从翅膀被反射,人眼观察翅膀就没有光线进入人眼,人感觉就是黑色。
8.反射
红
【详解】
[1]让一束白光照向汽车,发现汽车呈现黄色,这是由于汽车反射了黄色光。
[2]将另外一束红光照向汽车的影子,白色背景板反射红光,故影子区域呈现红色。
9.红
黑
反射的光的颜色
【详解】
[1][2]不透明物体所呈现的颜色是由它反射光的颜色所决定的,什么颜色的物体就能反射什么颜色的色光,其中白色能反射所有的色光,所以白色上衣可以反射红光,观众所看到的上衣呈红色,而蓝色裙带无法反射红光,所以观众所看到的的裙带呈黑色。
[3]因为衣服为不透明物体,所以观众所看到的演员衣服的颜色,是由衣服反射的色光所决定的。
10.甲乙
丁
丙
音调
【详解】
甲: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乙:发声的音叉会振动,所以当接触水面时会溅起水花,能够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符合题意.
丙: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因为笛子中的空气柱发生振动,而且笛子柱的长度在不断变化,振动频率不断变化,造成音调的改变.所以笛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不同,是指声音的音调不同.
丁:放在玻璃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发声,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向外抽时,听到的声音逐渐减弱时,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