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5课《聆听 黄河颂》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5课《聆听 黄河颂》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0-09-05 14:2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黄河大合唱》以及钢琴协奏曲《黄河颂》;
2对钢琴协奏曲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能用正确的声音与情感哼唱主题句;
3 通过欣赏与学习乐曲,感受乐曲的爱国情绪,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黄河颂》的旋律特征,能够简单地分析乐曲,体会乐曲的情绪;
2联系并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首先给大家带来一首乐曲,请你们听一听,是否能听出这是哪首作品?
又是否知道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呢?
生: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
师:是的,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
那大家知道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吗?/这首作品是创作于哪一个时期的作品?
生:抗日战争时期。。
师:是的,黄河作为我们的母亲河,经历了最频繁的战争,造就了无数的英雄与史诗。
其中血战中条山的故事至今让人们记忆犹新。。
70多年之前,中日两支抗战队伍在黄河岸边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拼杀。血战日夜,双方死伤无数。有一群衣衫褴褛,都是十六七岁娃的中国军人,被数倍的日军重重包围。他们被逼到了黄河北岸一个悬崖边上,弹尽粮绝,三面绝壁,而这八百名“陕西冷娃”。并没有向日军屈服,而是面朝陕西,先跪天,再跪爹娘,唱着秦腔一头扎下山崖,扑向滚滚黄河,壮烈牺牲。
1937年十一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战队伍来到黄河岸边,感触颇深,挥笔写下《黄河》组诗。后由冼星海谱曲为《黄河大合唱》。刚才我们所听到的是《黄河大合唱》 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今天我们要一同学习其第二乐章《黄河颂》,下面让我们共同聆听,听完之后谈谈你的感受。
(二)初听
师:谈谈感受。
生:激动,奔腾...
师:那乐曲的开始就是激动,奔腾的吗?
生:不是,开始是低沉,舒缓的,,
师:让我们回想一下,刚才你听到了哪些乐器呢?
生:大提,小提琴,钢琴等等。
师:我们会发现,这些都是西洋乐器。将这些乐器按照一定的配置组合起来,就形成了交响乐团。这首乐器钢琴与我们的西洋乐器组相互交融演奏,钢琴与乐队之间的协作贯穿整个作品,这样的演奏形式就叫做钢琴协奏曲。
师: 黄河时而平静,时而翻涌,就如同中华人民,热爱和平,却也能誓死保家卫国。黄河颂不仅歌颂了黄河,也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励我们的中华儿女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三)分段聆听
【聆听第一段】
师:《黄河颂》总共分为4段,下面我们来聆听第一段,请同学们思考,这段在情绪和旋律方面有什么特点?它歌颂了黄河什么呢?
生:略。
师:这一段深情优美,特别是钢琴部分的进入,让我们看到了黄河两岸的优美风光,让我们一起来学唱一下这部分旋律。
用a 模唱, 第二遍带入情绪,
【教唱】
师:行军的队伍继续向东,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
让我们继续聆听乐曲的第二段。
并思考:这段在旋律和情绪方面和第一段相比,有什么变化呢?它又象征了什么呢?
师:请同学来说一说
生:略
师:旋律相比较第一段平缓了一些,但是情绪却更加激动与激昂,表现了黄河在丛山叠岭中回环曲折的情景,如同我们的民族生命,生生不息。下面让我们想象着画面,再次聆听第二段,请继续和我一起感受旋律线条。并用啊模唱。
“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让我们带入歌词,带着赞美黄河的情绪继续演唱。。
【聆听第三,四段】
师:黄河的美是壮丽的美,比如壶口瀑布,那一泻千里的气势与奔腾不息的生命,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让我们聆听作品的第三和第四段,请同学们继续从这三个方面思考。
【画旋律线】
师:这两段在旋律和情绪方面有什么变化?
生:略。
师: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旋律线条,感受这一段的旋律。
师:它又象征了什么呢?
生:略
师:总结
师: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波澜。光未然先生为黄河颂写的词,也被誉为不朽的巨作,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名家朗读的片段,请同学们结合我们的学习单,思考:我们一会应该用什么样的情绪和语速配合完成这篇朗诵。
【播放朗读音频】
生:讨论。
师:我想请几位同学们来朗读。(选孩子)我希望大家也能参与进来,当我示意大家的时候,请大家站起来,加入他们朗诵的队伍,可以吗?
【配乐朗诵/学习单】
师:三分钟时间讨论
【师生共同配合演绎学习单内容】
拓展:
【播放廖昌永《黄河颂》】(减弱到小结)
【小结】
师:大河奔流,是我们民族的生命进程,崎岖险路,是我们民族遇见的苦难,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气魄雄健豪壮,才是我们中华人民应该有的气势与魄力,希望你们能继承中华民族的铮铮脊梁,去面对你未来所遇见的一切困难,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