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设计思路:
1、教学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
2、设计理念:
整个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实验操作的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3、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研究各种化学变化,总结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产生了新的物质。在本课中,当学生混合白醋和小苏打时,他们将会看到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如看到冒气泡、听到嗤嗤的响声。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包含有碳酸氢根,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的物质——二氧化碳产生了。
本单元主要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从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中,寻找化学的本质:产生了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产生了哪些新的物质,怎样判断产生了新物质,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寻找足够多的证据,作为判断产生了新物质的依据。
(2)、本节课内容是要让学生能够从种种变化的现象出发,推断物质的变化是否产生了新的物质,然后寻找各种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达到提升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
4、学情分析
(1)、醋是学生家里做菜的佐料,学生更熟悉一些,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
(2)、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而本课实验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可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3)、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能采取直接告诉的方式,而要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这也是告诉学生分析的结论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验验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的难点是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小苏打40克、白醋100克、玻璃杯2个、长柄匙1把、玻璃片1片、蜡烛1支、火柴1盒、可燃烧的细木条1根、实验报告单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喜欢魔术吗?
生:……
2、表演魔术:(师用白醋和小苏打溶液与紫甘蓝溶液混合后,溶液变色。此部分目的是激起学生的兴趣。)
3、讲述:像刚才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某些物质之间的混合会产生一种或几种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种变化称之为什么变化呢?(复习旧知)
生:化学变化
讲述: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化学变化的例子,今天我们还将继续学习另外一种化学变化。那么刚才我们用到的这两种液体,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生:猜想……
5、你是怎么猜想的,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生:看、摸、闻、尝……
6、人文安全常识教育:不知情的情况下,可以看,可以闻,不可以直接摸,更不能尝。
(二)、观察
7、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都是安全的。这里还有一包白色的粉末,它又是什么呢?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两种材料,请同学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进行观察,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学生对白醋和小苏打进行观察,教师参与观察,并予以指导)
8、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这瓶液体是醋,味道酸酸的,摸起来凉凉的,瓶子上有标签……
生:这包白色的粉末有点像盐,咸咸的,袋子上有名称……
(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中,有的贴有标签,有的没有贴标签,这其实也暗藏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看标签和说明。学生通过对标签的阅读以及和其他小组的沟通,共同认识这两种材料)。
9 、师小结,同时总结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同时介绍(课件出示)小苏打和白醋有关的小知识。(课件出示课题: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师介绍有关白醋和小苏打的小知识为后面的实验奠定基础)
(三)、混合后的变化
10、设疑:如果将这两种物质混合,你觉得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呢?猜想。
( 板书2:小苏打+白醋→ ?) 生:混合在一起后醋也可能变白了……
(猜想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的现象进行预测。猜想到底正确与否,将激发学生对猜想进行探究。)
11、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做?生:实验
12、实验要求:
(1)、小组讨论:你们小组打算怎样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它们各用多少的量合适?
(2)、小组汇报。
(3)、全班交流:你们准备怎样去观察实验现象?(强调观察时候运用手、眼、耳、鼻等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多角度的获得观察信息。提示:盖上玻璃片,用手摸一摸玻璃杯,感觉一下温度变化。可能反应很强烈,冒出液体来,不要慌,用抹布擦一擦。)
(4)、问一问: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做哪些工作?谁进行操作,谁做记录?做好分工了吗?做好了分工,你们就认真实验,细致观察,做记录了。
5、学生实验活动,做记录,教师巡视。
6、交流:实验中你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提问,全班交流,冒气泡预示着什么?(产生气体)
(板书:?气体)
(四)、判断产生的是什么气体。
??1、过渡问题: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到底是什么变化呢?我们就从冒出的气泡做文章吧!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冒出了大量的气泡说明产生了一种气体吗?它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呢?这种气体是哪种气体呢?我们怎样来判断呢?
预设:学生可能根据自己知道的气体特点,或受课前活动的影响提出一些方法来判断。比如看它能不能燃烧、支持不支持然烧、跟空气比轻重等。(肯定学生的方法,表扬与鼓励)
2、教师引导,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1)师:对,同学们想的真不错。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有很多气体,你能说出一些气体的名称,和它有哪些特点吗?
(2)师:是啊,我们可以把这种气体跟最常见的气体进行比较,判断出这种气体的特点,从而帮助我们推断它可能是什么气体。那么,我们的周围最常见的气体是什么?(空气)这种气体可以和空气比什么,怎么比呢?你们能试着设计一些实验方案吗?(肯定、鼓励学生的设计。)
(3)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并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实验方案、完善方案。
预设:(1)比颜色(2)比气味(3)比重量(4)比支持燃烧,不支持然绕(5)比支持呼吸不支持呼吸[强调实验室里不要使用这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很危险。(6)学生也可能提出看一看这种气体能不能燃烧。
4、尽量按学生的设计方案观察、实验,判断它是什么气体
指导:
(1)先观察杯中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
(2)教师演示:将玻璃片慢慢地揭开,将燃烧着的细竹条伸进空玻璃瓶里,观察火焰情况?让学生数数,看能燃烧多长时间。
(3)学生小组实验:将玻璃片慢慢地揭开,将燃烧着的细竹条伸进玻璃瓶里,观察火焰情况?交流:与空瓶子的做对比,根据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断?(板书:不支持燃烧)
(4)指导:像倒水一样,把玻璃瓶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注意不要把集气瓶中的液体倒出来)能观察到有什么现象?
(5)小组实验、交流:根据这种现象,能做出怎样的推断?(板书:比空气重)
5、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实验,我们获得了这种气体具有什么特点?根据已经获得的这些证据,我们能判断这种气体是什么气体吗?为什么?
6、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说说科学家是怎样确定这是什么气体的?(板书中的“气体”改为“二氧化碳”)阅读这段文字,你还了解了二氧化碳的哪些常识?
7、现在你能判断小苏打与白醋的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了吗?为什么?
8、小结: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我们也可以说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板书:“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要判断的气体与常见的气体进行对比设计实验方案,获得该气体所具有的特点,从而从获得的证据中做出推断。]
(此部分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本课知识)
(四)、课堂延伸
22、制柠檬汽水(根据时间,可让学生在家完成)。
23、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燃烧的火焰熄灭。除此之外二氧化碳还有什么用途?把你的了解和同学们分享。生:制作饮料、人工降雨、冷藏食品……
(五)、全课总结
24、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哪些知识?谈谈你有什么收获?使你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科学源于生活,源于梦想,源于探索,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科学随时随地都在我们的身边。
板书设计: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 化学变化)
小苏打? +? 白醋 ——> 二氧化碳 +? 白色物质 + 液体
白色细小晶体 ? 无色透明?? 无色? ???? ?
?无气味??? ?酸味???? 不支持燃烧 沉淀
???????????????? 比空气重?? 白色粉末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记录表
实验方法 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的白醋后小心倒入一匙小苏打,稍后在玻璃杯上盖上玻璃片。
实验现象 用肉眼观察,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手触摸杯壁,感觉_________________。用耳朵听到_________________。
新物质检测实验 当我们把盖在杯子口的玻璃片移开时,迅速用点燃的竹棒或火柴伸进杯子口,发现_______________。
2、后来,经过科学家反复实验和其他实验,证明了这种新物质是________。这种新物质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