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课时作业含解析(打包5套)岳麓版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0-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课时作业含解析(打包5套)岳麓版必修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6 21:24:22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7 汉字与书法
时间:30分钟  满分:6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翕若长鲸泼刺动海岛,欢若长蛇戍律透深草。回环缭绕相拘连,千变万化在眼前。飘风骤雨相击射,速禄飒拉动檐隙。掷华山巨石以为点,掣衡山阵云以为画。”上述材料描述的书法字体是( D )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材料“长蛇”“千变万化”,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体现出草书的特点,故选D项;小篆没有体现出该书法字体放纵的特点,排除A项;隶书没有体现出该书法字体放纵的特点,排除B项;行书虽然兼具草书的放纵,但仍然有楷书的规矩,排除C项。
2.《琅琊台刻石》(右图)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碑刻铭文有:“维廿八年(前219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器械一量,同书文字……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关于碑刻铭文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①反映秦始皇对法家思想的推崇
②铭文反映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信息
③铭文应是小篆,字体特点是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④该铭文的描述有一定夸大之嫌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秦始皇推崇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这正是法家的思想,故①正确;从材料“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等可以看出秦始皇时期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方面的信息,故②正确;碑刻铭文是小篆字体,但小篆字体特点不是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故③不正确;“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对秦始皇的个人功德有明显夸大之嫌,故④正确。
3.“豆”的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常作礼器,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左传·昭公三年》载:“四升为豆。”结合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A )
①“豆”属象形文字,汉字中从“豆”的字往往与食器或豆类有关
②汉字是从原始图画演变而来
③“豆”为中国古代的一种容器和容量单位
④中国古代礼器的使用受到礼乐制度的规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豆”为象形文字,①正确;象形即原始图画,②正确;材料“四升为豆”说明
③正确;作为礼器,根据所学知识,其使用当然要受到礼乐制度的规范,④正确。
4.(王羲之)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C )
A.楷书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解析:王羲之的大意是,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钟繇擅长楷书,张芝擅长草书,王羲之的字体应该是楷书与草书的特点兼而有之的行书。
5.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字体各具特色。下列评述符合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是( C )
A.笔画圆弧,字形斜长交错
B.笔画详备,气象端庄浑厚
C.不真不草,字体舒展流动
D.结体扁平,笔画方劲古拙
解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行书的代表,笔画圆弧是篆书特点,结体扁平是隶书的特点,端庄浑厚是楷书的特点,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故C项正确。
6.关于唐代书法的特征,诚如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所论述的:“它们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律、律令中。”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盛唐书法家是( C )
A.王羲之
B.张旭
C.颜真卿
D.赵孟
解析:题干材料所述字体是楷书。王羲之擅长行书;张旭擅长草书;颜真卿,唐朝人,擅长楷书,创颜体书;赵孟擅长楷书,但不是盛唐时期的人。
7.怀素曾这样描述一种书法形式“含毫势若斩蛟蛇,挫骨还同断犀象。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一点二笔巨石悬,长画万岁枯松倒。叫啖忙忙礼不拘,万字千行意转殊。”当时擅长这种书法的人物是( B )
A.王羲之
B.张旭
C.柳公权
D.颜真卿
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指的是草书,王羲之的是行书,故A项错误;张旭擅长草书,故B项正确;柳公权擅长楷书,故C项错误;颜真卿擅长楷书,故D项错误。
8.有人论述中国某书法字体“把汉字书写的速度、节奏、韵律、动态发挥到极致,把书写者的个性、才情、气质、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这种书法字体最有可能是( D )
A.小篆
B.行书
C.楷书
D.草书
解析: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9.“对文钱”为宋太宗首创,是指同一年号钱,大小、重量、形制和币文内容完全相同,但币文的书法则不同。下图为宋太宗手书“淳化元宝”真行草三枚。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C )
A.当时政府对书法书写的重视
B.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C.当时社会流行字体的多元化
D.汉字应用已深入社会各领域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宋太宗个人行为,不能反映出政府对书法书写的重视,故A项错误;中国汉字源远流长,甲骨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故B项错误;从宋太宗手书的三种字体,可知当时社会流行字体的多样性,故C项正确;材料中不能体现汉字应用深入社会各领域,故D项错误。
10.某学者谈到楷书在唐代的流行时说:“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D )
A.笔画圆匀,便于装饰
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
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各个书体的特征。四个选项中,A项为篆书的特点,B项为行书的特点,C项为草书的特点。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端庄浑厚、笔势开张、雍容大度,具有其他书体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唐朝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楷书有通俗易识、端重庄严的特点。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文字产生之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至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局面。针对这种文字的紊乱状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接受李斯的建议,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之所以在许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勤劳的但缺乏进取心的广袤地区,而不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国,大概就是由于它的语言和文字的复杂,而不是由于任何别的可以想象到的原因。
——[英]乔·韦尔斯《世界史纲》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一,秦代文字由篆书向隶书的演进反映了文字演变的什么特点?(4分)
(2)材料二中作者对中国文字的看法,你认同吗?从秦始皇“书同文字”的意义和古代中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两个角度谈谈你对韦尔斯观点的认识。(12分)
(3)新文化运动中有人提出废除汉字。对于包括汉字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正确态度?(10分)
答案:(1)由繁到简。(4分)
(2)不认同。(2分)因为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各地文化交流和国家统一;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文明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0分)
(3)传承书法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批判地继承和发展。(10分)
解析:第(1)问,可结合篆书和隶书的书写特点回答。第(2)问,首先要回答作者的观点是错误的,然后论证说明,反驳的角度要依据题干中给定的两个角度分析。第(3)问,注意答题的角度“正确态度”。
PAGE
1课时作业8 笔墨丹青
时间:30分钟  满分:6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下列三幅图体现了敦煌壁画艺术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 B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中西文化的交融性
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魏晋时期社会动乱,战争频繁,所以反映的壁画内容是宣传善行、现世悲苦;隋唐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壁画的内容是幸福祥和;宋朝商品经济发展,世俗场景渗入壁画。所以壁画的内容变化体现了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2.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林逋曾有一首《和谢秘书西湖马上》:“表里湖山极目春,据鞍时此避埃尘。苍苍烟树悠悠水,除却王维少画人。”林逋的评价如此之高,最有可能是因为王维( B )
A.对山水描摹惟妙惟肖
B.开后世人文人画之先河
C.是唐代最负盛名的诗人
D.身处中国画成熟时期
解析:题干中“……除却王维少画人”为点睛之笔,侧重不在描绘山水,故A项错误;题干中“……据鞍时此避埃尘……除却王维少画人”的这两句是主旨所在,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境,开启宋元明清文人画之先河,故B项正确;宋代林逋是著名隐士,淡泊名利,C项解释无法说明题意,故C项错误;中国画成熟期应该是宋代,故D项错误。
3.下图是《送子天王图》(局部),描绘净饭王抱着初生的释迦牟尼(佛祖)谒神的情形,关于此图说法正确的是( D )
①作者是唐朝的吴道子
②画家提出“以形写神”
③是文人画的代表作品
④表现了佛教的中国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①是基本史实,是正确的。提出“以形写神”的是顾恺之,所以②不正确。文人画讲究写意,所以此画不是文人画的代表作,③不正确。所画的人物外貌似中国人,衣服也是中国人的衣服,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④正确。
4.如果想了解宋代汴京的建筑、交通、商业和市民生活,可以参考的艺术作品是( D )
A.《女史箴图》
B.《送子天王图》
C.《富春山居图》
D.《清明上河图》
解析:《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为我们提供了北宋都市的商业、手工业、建筑、交通工具等翔实形象的第一手资料。
5.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C )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绘画强调写意传神,材料中描述了绘画中四季与人的关系,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逼真摹写之意,排除A项;材料中也没有花鸟的相关信息,所以不能得出山水画是否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排除B项;绘画中四季与人的关系不能说明就是以人物为核心,排除D项。
6.北宋时期除了以山水花鸟为主流的文人画以外,还出现大量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 C )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各民族融合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
C.商业经济兴盛和城市的发展
D.“重文轻武”是朝廷的基本国策
解析:宋代以来大量风俗画的出现就是当时商业经济兴盛和城市发展的反映。
7.南宋时期马远、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人称为“马一角”“夏半边”,他们的画作又被称为“残山剩水”。这些正是当时南宋“山河破碎风飘絮”的反映。这体现了绘画( D )
A.场景的生动性
B.色彩的多元性
C.形式的多样性
D.内容的时代性
解析:由材料可知,“残山剩水”寓意“山河破碎”,是社会现实的折射,D项正确。“场景”“色彩”“形式”均非题干主旨,排除A、B、C三项。
8.宋元时期,绘画艺术的特征是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的出现和日益增多,这主要是因为( D )
A.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B.对外贸易的发展
C.文化事业的发展
D.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宋元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为风俗画的出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基本素材,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增强,这是促使其产生的重要动力。
9.清代画家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款题画始自苏(轼)、米(芾),至元明而遂多。以题语位置画境者,画亦由题益妙。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滥觞。”下列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款题图画”应属于文人画
B.苏轼被尊为文人画的鼻祖
C.题字体现画家的文化素养
D.款题图画对后世影响很大
解析:由材料中“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后世乃为滥觞”可知,该绘画注重抒情,属于文人画;文人画的鼻祖为王维;材料中指出“高情逸思”,可见题字能够展示画家的文化素养;由材料中“后世乃为滥觞”可知,文人画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
10.中国绘画与文字相伴而生,注重写意传神。下图是元代王冕的《墨梅图》,其风格属于( D )
A.人物画
B.宗教画
C.风俗画
D.文人画
解析:从图中可以获知此类绘画有图有文字,侧重追求抒情写意,故是文人画。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对学习古人要“离迹师神”。
材料二: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一般多画岸边泊着一条空船,舷边蜷着一只鹭鸶,或船篷上栖着一只乌鸦。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达题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北宋书法、绘画的什么特点?其共同特征是什么?(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宋书法、绘画呈现上述特征的主要原因。(14分)
答案:(1)北宋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山水画发展为独立画种,画家更加注重意境。(8分)
共同特征:强调精神和意境。(4分)
(2)统治者重视文人;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书法和绘画有着相同的社会生活环境。(14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书法的精神气度”“自出新意,不践古人”分析书法的“特点”;依据“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分析绘画的“特点”。第(2)问,结合北宋的社会背景分析即可。
PAGE
1课时作业9 诗歌与小说
时间:30分钟  满分:6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史记》记载:“《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这是对哪一文学成就的评价( A )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该文学成就涉及风、雅、颂三部分,是对《诗经》的评价。
2.“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百年来,这一诗句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诗人用整个生命熔铸的作品,闪耀着伟大人格的光辉和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方式纪念他。他是( A )
A.屈原
B.杜甫
C.苏轼
D.陆游
解析:据材料“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方式纪念他”可知是端午节纪念屈原。
3.北魏孝文帝从小就接受汉族文化的教育,不仅“五经之义”能拿过来就讲,史书传记、诸子百家涉猎颇多,且对汉族的诗文也很有研究,他可能研究过的诗句是( A )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②“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④“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①是春秋《诗经》中的名句,②是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的诗句,③是唐诗,④是宋词,根据题中“北魏”的信息可知,①②符合史实,故选A项。
4.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C )
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解析:杜牧是晚唐诗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与材料内容强调现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内容是史实的真实反映,属于现实主义诗歌的特点,符合杜甫的特点,杜甫正是生活于安史之乱时期,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故C项正确;白居易在安史之乱之后出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有学者评价一位古代文学家的词作:“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下列人物,符合这一评论的是( D )
A.李白
B.柳永
C.李清照
D.辛弃疾
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词作”“慷慨纵横”等关键词语。A项是唐朝的诗人;B、C两项以婉约派的词作为代表;D项是宋代豪放派的代表,其作品风格符合材料所述。
6.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深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D )
A.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
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C.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
D.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解析: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生活在社会变迁的宋代,由于国家分裂,各少数民族政权与宋朝的对峙,人民生活困苦,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较为深厚的忧患意识。
7.“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材料表明( C )
A.词兴起于娱乐场所
B.词的格调不高,文学走向颓废
C.词的繁荣与商业发展有关
D.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词的兴起,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文学走向颓废,故B项错误;题干中“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说明词的发展与城市商业的发展有关,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词的风格,故D项错误。
8.元朝文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称:“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由此可以看出,元曲( D )
A.半诗半文,辞藻华丽
B.结构严谨,平仄有致
C.重章叠句,语言质朴
D.形式灵活,雅俗兼具
解析:由题干提供的元曲作品可以看出,其句式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变,抒情叙事兼备,可雅可俗。故正确答案为D项。
9.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A )
①商品经济繁荣
②市民文学兴盛
③印刷工艺提高
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题干设问限制词是“直接相关的因素”。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学兴盛,印刷工艺提高,有利于明末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繁荣。专制政治强化不利于文化发展,应排除④。
10.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反映了( D )
①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②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
③城市经济的繁荣
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史实可知,这种变化趋势无法反映出专制皇权的加强,故①错误;汉赋、元曲及明清小说并不是科举考试的内容,故②错误。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
——《汉书》
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文体主要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兴盛的主要原因。(6分)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小说流传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对明清小说产生影响的新因素。(8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7分)
答案:(1)现象: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受到上层贵族(王室)的喜爱。(3分)
特征:大一统。(2分)
(2)原因:都市(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或民间娱乐的需要);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6分)
(3)特点:被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读者群包括了社会各阶层);影响力超过儒、佛、道三教。(4分)
新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或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黑暗);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需要。(4分)
(4)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世俗化、通俗化)。(3分)
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4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可知统治阶级喜欢“赋”,赋成为汉代代表性文体;第二小问联系汉代大一统的社会现实来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宋代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等知识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信息可知,明清小说受到不同阶层人士的欢迎,“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说明其影响力之大;第二小问联系明清时期政治、经济等特征回答。第(4)问,第一小问比较三则材料可知文学已经下移;第二小问从文学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角度回答。
PAGE
4课时作业10 梨园春秋
时间:30分钟  满分:66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永顺县志》载:“永俗酬神,必延辰郡师巫唱演……至晚,演,敲锣击鼓,人各纸面……”其中处最可能是( A )
A.傩戏
B.南戏
C.杂剧
D.昆曲
解析:从材料中“酬神”“巫唱”可判断最有可能是傩戏。
2.《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写到宋江偕同柴进、鲁智深、武松、李逵和燕青等好汉去东京观赏元宵灯会,但见:“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他们一行人所到的去处是当时最繁华的娱乐场所,其名称是( D )
A.坊市   B.勾栏   C.舞坛   D.瓦舍
解析: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产生。
3.元代堪称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元杂剧更是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后人评价曰:“文而不晦,俗而不俚”“明白如话”。由此可见其艺术风格是( A )
A.以自然本色为主流
B.民主思想闪现其间
C.浪漫主义色彩浓厚
D.豪迈奔放婉丽飘逸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元杂剧语言通俗易懂,像白话文一样,A项最符合题意。
4.历史上有这样一批文人,仕进无路,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拂郁感慨之怀”,从而推动了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据此推断这批“文人”的主要成就是( B )
A.文人画
B.元曲
C.京剧
D.小说
解析:文人画的意境主要体现在画中,不符合材料中“声歌”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一寓之乎声歌之末”说明与歌剧有关,结合元代的时代背景可知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常用散曲抒发其愁闷情怀,故B项正确;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不符合材料中信息,故C项错误;小说不符合材料中“声歌”的信息,故D项错误。
5.《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代戏曲兴盛的原因是( A )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题干信息“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说明元朝科举制的取消,导致文人转而在元曲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促进了元曲的兴盛。
6.新版电视剧《红楼梦》采用昆曲作为背景音乐,产生很大的反响。以下属于昆曲的代表性作品的是( C )
A.《感天动地窦娥冤》
B.《西厢记》
C.《牡丹亭》
D.《天仙配》
解析:《牡丹亭》是昆曲的代表性作品,由汤显祖创作。A、B两项是元杂剧的代表作,D项是黄梅戏作品。
7.昆曲作为我国古典词曲艺术仅存的活化石,其蕴含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是其他任何剧种都无法匹敌的。但是被尊为“雅部”的昆曲在国家养、文人捧、皇上听的情况下,却在晚清被京剧取代了主流戏曲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京剧( D )
A.蕴涵更高艺术价值
B.得到西方人的认可
C.符合晚清政治需要
D.迎合民众文化需求
解析:根据材料“昆曲在国家养、文人捧、皇上听”可见其艺术价值非常高,无法说明京剧比其有更高艺术价值,故A项错误;昆曲和京剧主要在中国流行,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昆曲和京剧没有涉及政治斗争,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昆曲与进京的四大徽班融合,形成京剧,迎合广大民众的需求,故D项正确。
8.清乾隆年间,徽戏剧团三庆班等四大徽班相继到京城献艺,徽戏吸收其他戏曲声腔的长处,对京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下列不属于徽戏吸取的地方戏的是( D )
A.秦腔
B.昆曲
C.汉调
D.黄梅戏
解析:徽班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吸取了湖北汉调以及昆曲、秦腔、梆子腔等。
9.宋以后是戏曲发展时期,三国戏尤其盛行。起初关羽只是在佛教中被济度成神,宋徽宗时封关羽为忠惠公、武安王,明清时关羽被加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材料表明( A )
A.戏剧在社会上发挥教化功能
B.儒道佛在民间传播逐渐合流
C.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
D.戏剧是加强思想控制的工具
解析:戏剧是市民文化发展的表现,在市民文化素养不高的时代,广为流传的戏剧不自觉地起到道德规范、内化的功能。统治者神化关羽,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了戏剧的内容和价值取向,A项正确;儒、道、佛逐渐合流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时间与题干不符,B项错误;市民文化需要世俗神化英雄只是材料中一个方面,C项错误;戏剧为统治者服务也只是材料中体现的一个方面,D项错误。
10.“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______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材料中横线上最应出现的是( D )
A.汉赋
B.唐诗
C.宋词
D.戏曲
解析: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与材料中的民间生活场景不符,故A项错误;唐诗虽然风格众多,但主要属于文人作品,与材料主体环境不符,故B项错误;宋词虽然相对于唐诗而言,其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但是它的创作依然有着浓厚的文人气息,它的具体内容和语言仍然达不到“邻里聚谈”“以为资料”的通俗和普及程度,故C项错误;“豆棚茅舍”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材料中的“诫”“勉”突出了社会教化功能,能最大程度上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文化形式无疑是戏曲,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生于金末,入元不仕,主要在大都从事杂剧创作。他风流倜傥,博学多才,能编能演,先后创作六十多部杂剧。他的杂剧思想性强,而且艺术成就很高,对后来戏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材料三:京剧是我国“国粹”。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如下图)。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老师曾经说过:京剧艺术是我们自己的“国粹”,我们应加以保护和弘扬。如果有一天京剧在中国的土地上灭绝了,那就意味着它在整个地球上消失了。
请回答:
(1)一位老人特别喜欢听京剧,而且对戏曲的起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你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给老人简要讲述我国戏剧的起源。(10分)
(2)“南戏”在元末取得巨大成就,人们最早可以在何时何地听到“南戏”?“南戏”有何艺术特点?(6分)
(3)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经难以反映当前的现实生活,也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所以观众越来越少,只能日益衰亡。结合材料三,请你驳斥这种观点。(10分)
答案:(1)原始社会有一种驱魔逐鬼的巫术活动,称为“傩”。从先秦至汉唐,“傩”发展成国家祭祀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称为“傩仪”,后来发展成“傩戏”,是我国戏剧的源头。(10分)
(2)两宋之际的浙江温州一带。(2分)
艺术特点:用多种表现手段演出完整的故事情节。(4分)
(3)京剧仍然拥有很多忠实观众,特别是中老年人;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国家不断加大对京剧的保护力度;京剧本身也在与时俱进,它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10分)
解析:第(1)问,要明确“傩”是中国戏剧的源头,主要介绍“傩”即可。第(2)问,“南戏”出现于两宋之际的浙江温州一带,“艺术特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要注意从京剧的娱乐功能、传统文化价值等角度组织答案。
PAGE
4单元综合测试二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某书法字体“书写有规律,笔画平正、结体整齐、工整秀气,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该书体是( B )
A.篆书
B.楷书
C.草书
D.行书
解析:篆书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中“书写有规律,笔画平正、结体整齐、工整秀气,正而不呆、齐整而不拘”,符合楷书要求,故B项正确;草书的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行书实质上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图1字体在《史记》中有过翔实记载
B.图2字体是研究先秦历史的珍贵资料
C.图3字体整齐稳定,平衡对称
D.图4、5字体唐朝才开始出现
解析:图1字体是甲骨文,《史记》无法得知,故A项错误;图2字体是金文,是先秦时期青铜器物的一种文字,对于研究先秦时期的社会有重要的价值,故B项正确;图3字体是小篆,是秦朝统一后使用的文字,因为其书写不容易,在民间很快被隶书所取代,故C项错误;图4、5字体属于楷体,三国时已经开始流行,故D项错误。
3.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道:“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 C )
A.颜真卿
B.柳公权
C.王羲之
D.王献之
4.宋人陈深评论某书法作品说:“此帖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该作品是( C )
A.李斯《会稽刻石》
B.柳公权《玄秘塔碑》
C.颜真卿《祭侄文稿》
D.赵孟《洛神赋》
解析:材料中“此帖纵笔豪放”,符合行书的特点,“注思为文”反映出作品是作者的真情流露。A项属于篆书,故排除;B项属于楷书,故排除;颜真卿《祭侄文稿》属于行书,表达了颜真卿对安史之乱中亲人逝去的悲痛,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D项属于楷书作品,故排除。
5.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反映的我国古代绘画风格是( B )
A.表达主观情趣的写意画
B.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
C.表现社会百态的人物画
D.描绘贵族生活的宫廷画
解析:《清明上河图》为北宋画家张择端所作风俗画,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6.中国宋代绘画中常常追求“中和”之美,所谓“中和”就是适中与和谐,主张对象的折中与统一,要求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这反映出宋代绘画( B )
A.注重写实与写意的结合
B.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C.审美观与审美标准发生巨变
D.注重抒发自己的主观情趣
解析:材料中未涉及写实与写意,与材料中“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和谐”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中和”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故B项正确;美在和谐,材料中“适中与和谐”不能反映发生巨变,故C项错误;注重抒发主观情趣,与材料中“主观与客观的和谐”不符,故D项错误。
7.下图是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的写意画《孤禽图》,下列对于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 A )
A.追求个性和神韵意境
B.注重对景物的逼真摹写
C.特别讲究布局与构图
D.具有气势雄壮的特色
解析:“写意画《孤禽图》”是典型的文人画,它集书法、绘画等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创作手法是留白,故A项正确;写意画追求神韵意趣,不看重对景物的本身的逼真描绘,故B项错误;“特别讲究布局与构图”为欧洲新古典主义的主要风格,故C项错误;写意画强调意趣神韵,借物抒情,不会具有雄壮的气势,故D项错误。
8.文学体裁中反映“民族压迫与融合,文化的沟通,都市繁荣,思想活跃,儒生不幸的遭际”的是( C )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明清小说
解析:依所学,唐诗体现了唐朝雍容华贵的气象,与材料“民族压迫”“儒生不幸的遭际”不符,故A项错误;依所学,宋代重文,文人阶层兴起与材料中“儒生不幸的遭际”表述不相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民族压迫与融合”“思想活跃,儒生不幸的遭际”并依所学,元代士人社会地位低下,借助散曲来抒发愁闷情怀,故C项正确;依所学,明清时期,推行科举取士,儒生地位并不低,故D项错误。
9.宋代某词人通过词作形成“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反映血性男儿的力度美和崇高美。此词人是( D )
A.高适
B.岑参
C.苏轼
D.辛弃疾
解析:据材料“宋代某词人通过词作形成”并依所学可知,高适与岑参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故A、B两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苏轼“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词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故C项错误;据材料“密集的军事意象群”“雄豪壮阔”并结合所学可知,辛弃疾的词明显具有爱国主义情怀,故D项正确。
10.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形式异彩纷呈。明清涌现出著名的四大小说,其中更有一部大历史境界的“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它是( B )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水浒传》
D.《西游记》
解析:《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故A项错误;《红楼梦》是一部为后人“说不尽”的奇书,通过贵族家庭的变故,揭示了专制帝国和封建社会由强到弱的必然命运,故B项正确;《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故C项错误;《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故D项错误。
11.盛唐时代,可算得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鼎盛。后人歌咏唐代灿烂文化星空中“双子星座”的典型诗文是( D )
A.“颜柳二公书尤多”
B.“唐之文章称韩柳”
C.“奔放雄杰有若苏辛”
D.“李杜诗篇万口传”
解析:颜(真卿)、柳(公权)是唐代楷书大家,故A项错误;韩(愈)、柳(宗元)主要成就在散文,故B项错误;苏(轼)、辛(弃疾)属于宋代词人,故C项错误;李(白)、杜(甫),是唐代“诗仙”和“诗圣”,故D项正确。
12.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描绘了一幅天下大治盛世景象:“于斯之时,天下大说,向风而听,随流而化。卉然兴道而迁义,刑错而不用。德隆于三皇,而功羡于五帝。”《上林赋》文学体裁的特点是( D )
A.通俗易懂、豪放飘逸
B.重章叠句、四言为主
C.平实浅近、句式工整
D.辞藻华丽、手法夸张
解析:题干考查汉赋的特点,通俗易懂、豪放飘逸是宋词豪放派特点,故A项错误;重章叠句、四言为主是楚辞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平实浅近”,故C项错误;汉赋具有辞藻华丽、手法夸张的特点,故D项正确。
13.“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自足成五伦天性;观古观今,顷刻间现出兴亡世道,何须阅全部史书。”这副对联主要体现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哪一特点( B )
A.集中性
B.教化性
C.程式化
D.个性化
解析:戏曲艺术的集中性应指古代戏曲博采众长,集中各家精华的特点,与材料中“劝忠劝孝,摹写处逼真冷暖人情”等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戏曲的内容涉及到人情世故、展现伦理天性,品论世道兴衰,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具有教化作用,故B项正确;戏曲的程式化是指戏曲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戏曲艺术的个性化是指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自己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
14.“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 C )
A.汉赋
B.宋词
C.京剧
D.传奇
解析:汉赋是汉朝涌现出的有韵文的散文,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B项错误;“丑角总要多出相”可以推知这种艺术形式是京剧,京剧的人物表演分为“生旦净末丑”,故C项正确;传奇产生和流行于唐代,是一种传录奇闻的文体,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15.下图是我国出土的古代杂剧砖雕图案。据此可知,元杂剧( A )
A.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 
B.演变为后来的京剧
C.以歌舞为主要艺术形式
D.基本取材于宫廷生活
解析:图片中每个人物都有特定的服饰,扮演不同的角色,可见元杂剧已经有明确的角色分工,故A项正确;京剧主要是由汉剧和徽剧融合而来,与元杂剧无关,故B项错误;一人主唱、曲牌联套体的戏曲音乐,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故C项错误;元杂剧取材于现实生活,不局限于宫廷生活,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17分,第17题23分,共40分)
16.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
——摘编自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二:宋代之后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的“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从“劲歌狂舞”逐步变为“浅吟低唱”。……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扺掌剧谈,略无顾忌。”
——摘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被称为“小道”文学形式的是什么?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文学形式“兴旺”的原因。(9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以后中国文学创作的特点。(5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的关系。(3分)
答案:(1)形式:宋词。(3分)
原因:词有利于表达个人情感;形式活泼有利于娱乐传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6分)
(2)特点:平民化;娱乐性;形式灵活;关心时政;表达情感。(5分)
(3)关系:相互影响。(3分)
解析:(1)第一小问形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宋词;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得出词有利于表达个人情感;形式活泼有利于娱乐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
(2)据材料“宋代之后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的‘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得出平民化;据材料“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和“从‘劲歌狂舞’逐步变为‘浅吟低唱’”得出娱乐性;形式灵活;据材料“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扺掌剧谈,略无顾忌”得出关心时政;据材料“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得出表达情感。
(3)根据材料一、二宋词创作的特点,可归纳出二者相互影响。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绘画中另一值得瞩目的发展是民间绘画的书籍版画插图和年画的繁荣兴盛。由于小说戏曲创作和演出的活跃,及手工的突飞发展,推动刻书行业勃兴,书籍刻印精益求精,借插图以吸引读者,举凡经史文集、科技著作、地理方志,特别是小说戏曲大多附有插图,绘形写景,备极生动,运刀雕版,明快刚健,或细如擘发,或拙如画沙,由于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艺术成就颇高。
——薄松年《中国绘画》
材料二:由于套版印刷技术比较复杂……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被普遍应用。到了明代后期,才开始盛行起来……明代弘治以后,特别是万历天启年间,反映市民生活的戏曲小说风行。为了扩大销路,这些书又都附绘木刻插图,风格各异,争奇斗艳……此时,除了小说戏曲有插图外,还涌现了一批以图为主的绘画教学范本和供人欣赏的版画集。
——《中华印刷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民间绘画兴盛的原因及特点。(1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套版印刷技术对明清文学艺术发展产生的影响。(9分)
答案:(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文艺作品市场化发展的促进;广大读者对图书阅读的需要;图书雕刻出版业兴盛的推动;手工技术进步的促进。(10分)
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类图书和文艺作品;形成了不同地域的绘画风格。(4分)
(2)影响:推动了世俗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增强了科普读物的实用性和欣赏性;加速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商品化发展。(9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由于小说戏曲创作和演出的活跃,及手工的突飞发展,推动刻书行业勃兴,书籍刻印精益求精,借插图以吸引读者”得出文艺作品市场化的推动,图书出版业的兴盛,手工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人们对书籍的渴求等;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举凡经史文集、科技著作、地理方志,特别是小说戏曲大多附有插图,绘形写景,备极生动,运刀雕版,明快刚健,或细如擘发,或拙如画沙,由于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艺术成就颇高”得出绘画广泛应用于各类图书和文艺作品,形成了不同地域的绘画风格。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套版印刷技术,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加速了文学艺术作品的商品化,使得文学艺术作品更具有欣赏性和实用性。
PAGE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