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复习提问
1.战国七雄指的是哪七个国家?
2.推动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目的是什么?
3.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影响最深远的是?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什么?哪一条措施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4.商鞅变法的作用和启示?
5.都江堰修建的国家、人物、地点、作用?
学习目标
1.掌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学会运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理解这一现象。
经济变革—铁农具、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
政治变革—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称雄,
各国纷纷变法;
思想变革——第8课 百家争鸣
新课探究
目标导学一:老 子
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他学识渊博,据说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
历史地位: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思想:
人们应该顺应自然;
世间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学说记录:
《道德经》
《道德经》书影
朴素辩证法思想: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双面性!
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塞翁失马”。
难——
长——
高——
强——
前——
生——
易
短
矮
弱
后
死
观察和思考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儒家学派创始人。
历史地位:
历史贡献:
核心思想“仁”
主张“仁者爱人”
主张“为政以德”
大思想家
大教育家
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主张“有教无类”
采用“因材施教”
历史影响: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论语》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
动脑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阅读孔子的这三句话,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孔子的三段话,教育我们要不断总结和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具有老老实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材料研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答:“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实行德政,君主好比是北斗,百姓纷纷来投奔他。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目标导学三:百家争鸣
什么是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不同学派,他们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有时展开激烈辩论,这一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史称百家争鸣。
背景:
百家争鸣:
孟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家
道家
法家
儒家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倡“仁政”治国,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提出“春秋无义战倡导”,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孟子
材料研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
答: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人,才算真正的大丈夫。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荀 子
荀子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他主张“礼治”。
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选贤任能。
庄子
庄子,宋国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韩非
韩国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改革”“法治” ,反对空谈仁义,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韩非子》书影
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影响)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影响: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墨子
韩非
无为而治
为政以德
仁政
礼治
兼爱非攻 选贤任能
实行法治,中央集权
假如你为君主,问政学者,
猜猜他们会怎样回答?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期
学派
姓名
著作
主要思想
春秋时期
道家
老子
《道德经》
人应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
孔子
《论语》
政治思想 ①核心思想是仁 ②主张实行德政;
教育思想 ①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②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战国时期
墨家
墨子
《墨子》
①主张兼爱非攻②主张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③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孟子》
①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②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维系社会秩序
道家
庄子
《庄子》
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②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①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
②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课堂小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墨子说,如果要使天下都富起来,丢掉贫穷;要使天下太平,丢掉混乱,就应当互爱互利、互相帮助。
材料二:墨子认为,进行战争,春季破坏老百姓种庄稼,秋季破坏了老百姓的收割……(这样一来),老百姓因饥饿、寒冷而死去的就不可胜数了。
(1)两则材料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2)简要分析这些思想的积极意义。
随堂训练
(1)“兼爱”“非攻”。
(2)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和平安定,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反对战争、批评战争破坏生产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希望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
1.下列有关诸子百家的表述错误的是( )A.墨子——“兼爱非攻”
B.韩非——“春秋无义战”C.庄子——“无为而治”
D.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这说明
A.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基础
B.瓦解了西周的分封制
C.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B
C
3.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历史史实是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C.佛教传入中国
D.西学传入中国
B
4. 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政权更迭、生灵涂炭的乱局,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治世方案。秦统一的历史证明,哪一种方案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A.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治国
B.墨家:互助互爱,反对侵略
C.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家:提倡法治,中央集权
D
5.在学习了“百家争鸣”以后,七年级的同学根据自己对诸子百家的理解,模拟了一场关于班级管理的辩论会,其中体现了法家思想的是
A.爱惜同学,讲究礼仪
B.什么都不要管,顺其自然
C.同学之间互助友爱,反对以大欺小
D.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班规班纪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