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高中历史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高中历史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7 15:1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聚焦核心素养??回归历史本真
???????????????------部编高中历史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悟有生命的历史,做有情怀的教师”是本人的历史教学理念,历史的生命
在于历史的人以及那个时代人创造的事,历史的生命还在于今人从古人处学习和领悟的道,历史的生命也在于课堂上老师、学生和历史三者之间生命的互相影响。因此,生命和情怀构成了课堂、教学、教育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
????学情因地而异,因校而异。广州地区由于长期中考未将历史纳入升学考范围,因此,在初中开设课程、学校重视程度、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差强人意。而不同学校差异也非常大,名校大校会以国家课程开设要求开足初中历史课,其他一些学校尤其是一些靠自筹经费的民办学校,对于中考不考科目几乎是不开设的。因此,同样一个高中课程,很难统一界定学情。只能说,高一学生经过初中比较系统学习历史,基本掌握历史的要素,不系统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线索。从基础知识到能力都非常薄弱。
三、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初中部编教材绝大多数内容已经学过,比如明清易代、郑和下西洋等内容,初中已经涉及。高中教材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了拓展,从内容前后联系来看,本课在中国史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明朝到清朝,既是封建王朝的鼎盛,也是封建社会的没落时期,既是世界历史从封建社会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又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开始产生剧烈冲突时期。因此,讲清历史发展脉络,重点分析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四、2017年版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目标:
????1、知道明清两朝易代时间、都城,知道明朝建立初期几位重要皇帝;
????2、通过了解沿海形势和内陆边疆,知道明朝疆域范围;
????3、掌握明朝政治体制变化的内容,能解释政治体制变化的原因,分析其影响;
????4、在老师讲述郑和下西洋历史中,能辩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中国意义及世界意义。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明朝政治体制变化内涵;了解明朝经略边疆、海疆举措,认识中国领土主权范围。
????教学难点:理解郑和航海的中国意义和世界意义,正确客观评价郑和下西洋。
七、教学思路
????鉴于以上五个环节的分析,本人确定本课教学思路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聚焦核心素养。明清易代、海域范围及边疆范围都体现了浓厚的“时空观念”,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时空观念”的培养应当是学生首要掌握的技能。本课“郑和下西洋”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本人拟在这一主题下,培养学生“史证意识”,通过呈现学界不同观点,让学生来思辩,从而形成辩证思维。
????2、回归历史本真。历史的本真的回归其实就是在坚持“唯物史观”指导下,“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素养的具体体现。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与郑和下西洋都可以开展以上素养的培养。并且,遵循“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老师指导下,突出现今学生(人)与历史(人)的对话。
????3、详略得当。本课内容太多,按40分钟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大胆取舍。本课将“倭寇”和“明清易代”作为简略内容处理,以学生自学或教师简明讲述而过。本课重点围绕明朝政治体制变化与郑和下西洋两内容精心设计,展开教学。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PPT上呈现朱元璋的三副画像,设问:以下三副画像,哪副才是真的朱元璋?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一般是要做到“引趣、激疑、点题”的效果,个人认为除了这三点外,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素养,导入还应当要有“历史味”或“历史感”,当然,朱元璋本身就是历史人物,本身具备历史感,但这只是表面,深层次的还应当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出发。三副画像出来后,不仅引趣,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更重要的是开篇即让学生感受“实证”。在学生发言中,老师简明讲述三副画像的由来,从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呈现明朝前三代皇帝表,并梳理其关系。
????设计意图:“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的基础,不构建时空联系,任何历史事件就是孤立的,没有任何意义的。通过明初三代皇帝关系表,学生很快掌握了明初的基本框架,对三者的政治斗争也一目了然。
????2、政治体制的变化
????这一目内容是明朝政治史的重点,即从明太祖到明成祖,中央政治结构的变化,中枢权力的变化。由于教材对这部分内容还是分析较为详细,因此,此处,我要求学生根据课本描述,对中央机构用图示表达。然后要求学生从内阁的官名、职责、地位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历史解释。学生构建的图示如下: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教材信息,不额外增加学生负担,让学生学会提取相关信息,对历史进行解释,这也是新课标对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老师呈现郑和下西洋地图,从(1)郑和其人、(2)航海其事、(3)航海其意三个环节开展教学。其中前两个环节由老师和学生讲述为主,第(3)环节由学生讨论探究完成。
????(1)郑和其人
????材料:郑和(1371-1433),明朝太监 ,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 又作三保,云南人。中国明朝航海家、外交家。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 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立下赫赫战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郑和新传》李士厚著??晨光出版社2005年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成功人士的成功,一定是付出自己艰辛努力而获得的。
????(2)航海其事
?????让学生结合地图,讲述郑和七次下西洋的经过,包括人员、物品、结果等。有学生回答:“1405—1433年,郑和28年7次航海,从南京出发,经东海、南海、印度洋。最远到达东非海岸,红海等地。访问过36个国家。”可以说是一种高度概括。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寻找资料,课堂汇报的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概括能力。
????(3)航海其意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学界展开了很多研究,得出很多结论。如何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形成自已对历史的判断。我首先呈现学界关于郑和下西洋目的的几种观点:
????A.宣扬国威说??B.寻求长生不老药之说??C.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D.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E.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F.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继而呈现学者对郑和下西洋意义的观点:
????A.著名明史专家刘重月先生认为:"15世纪西方各国也正在开展航海的探索活动,郑和下西洋实际上应该是那个大历史时代所具有的特征"
????B.毛佩琪先生从小处分析认为:"郑和下西洋是基于朱棣朱棣整体的政治目的,下西洋并非是孤立的事件,七下西洋是朱棣对治理明帝国政治理想的体现,这是一种国家力量的显示。"
????C.柏杨先生说:"郑和是中国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二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一样,都是为中国凿开了一个过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广大的天地。"
????D.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这样评价郑和的这次壮举,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知道非洲东海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
????E.当代美国的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这样说:"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市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相匹敌的"。
?????????????????????----名人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凤凰网.?2016-01-1
???要求学生就以上目的和意义观点进行评判,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新课标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水平层次,从低到高。教师在课堂上如何体现水平层次?并科学引导学生历史思维层次的提升,是每一个历史老师的重要任务。该环节,教师呈现学界已有的观点,打开学生的视野,形成观点的冲突,学生结合自己所学,老师引导,对学界各种观点形成自己的判断,从而培养了史证思维,培养了辩证思维。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通过前面两面的认真学习,本节课的时间和内容已经基本完成,因此,本目的内容,我采取简洁处理,呈现明朝边疆地图,结合地图给学生讲述为主。
?????讲清内陆边疆形势:北方---鞑靼,西南---藏族,东北---女真。讲清东北女真族的发展线索:1)努尔哈赤统一女真???2)1616年,建立金??3)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4)1636年,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最后讲述明清易代历史:1)明末危机:政治黑暗,农民起义??2)易代概况: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吴三桂引清军多尔衮入关、李自成失败。
????设计意图:一节课一定要有详略得当,本节课内容丰富,前面两目精心设计,学生参与,对知识落实、能力培养都有详细设计。因此,本目内容宜简洁处理好,我主要使用教师讲述为主。
九、板书设计
????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明初皇帝概况
????2、政治体制的变化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1)郑和其人?2)航海其事 3)航海其意
????2、海禁政策与倭寇
????3、海外殖民者的入侵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内陆边疆概况
????2、明清易代概况
十、教学评价
1、核心素养评价:主要根据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水平层次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表略。
2、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评价项目
优秀
良好
一般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小组合作
能设定明确目标,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和自我监控,能主动请求老师或同伴的帮助,能积极利用他人反馈修正自己,能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
能设定大致目标,基本能进行时间管理,有时能自我监控,我有时会请求帮助,有时能利用反馈来修正自己,在老师和同伴的鼓励和监督下能坚持完成任务。
缺乏具体目标,时间管理比较混乱,不能监控进度,我不愿意请求帮助,也没有利用反馈来修正自己,我不能坚持,没有完成自己的任务。
十一、教学反思
????俗话说“平凡才是真”,我想,这节课的设计就是体现这句话。整堂课没有花哨的东西,没有过多的材料,均是依托教材、凭借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探究。历史的“真”是什么?我认为一是历史事件的“真”,对于历史事件的“真”,我们不能说我们就掌握了历史的真实,而应当通过探究历史的“真”,培养学生“史证”意识;二是人物的“真”,推动社会发展的一定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或是群体的人,本节课,朱元璋、朱允炆、朱棣、郑和、李自成、吴三桂等等人物,给学生构建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如何从历史人物的真事件、真感情中吸取精华,感受家国情怀,如何从历史人物中看到人性的险恶,去除心中的魔咒,做一个真善人,这是历史教学最本真之处。三是课堂上要有学生这个“人”,整节课以学生思索、探究为主要活动方式,通过读、看、思、辩,让一个个课堂鲜活的人与历史的人对话,从而感悟有生命的历史。
????本节课最大的缺憾就是深感教材内容太多,在内容的取舍上患得患失,限于时间,砍掉了许多原汁原味的一手史料,所以课堂的历史感仍是欠火候。如何在四十分钟内更好地整合并利用好教学材料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