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7 15:1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
课题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
学科
历史
学段:?高中
年级
高一
?
相关
领域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
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
教材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出版社:试用教材
?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对历史学科课程性质的定义: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探寻历史真相,总结历史经验,认识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本课课程内容相关的规定是:“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本课书共有三部分内容:(1)“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其中第3部分是明朝经略边疆、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的历史;第1部分属于明代封建专制的发展,第2部分属于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与初中知识对比联系来看,其中第2部分在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社,2016年版)中有完全对应内容,且史实更详尽,可以在初中基础上进行深入探讨挖掘,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学科素养;第1部分初中有部分涉猎,但只提到废除宰相制度,没有成立内阁的讲述,高中知识更注重完整和体系,突出和明确了“政治体制的变化”,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这一变化;第3部分初中教材完全没有涉及。
学生情况:本届高一学生是本市中考改革入学的第一批学生,由于中考采取选考方式,有的学生选考了历史,因此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好,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比较大;但也有部分同学中考没有选考历史,初二参加合格性考试后就放弃学习历史,因此历史基础知识乃至一般人文常识很差,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不高。
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引导,学生阅读思考、理解归纳。
教学手段:引导-互动
技术准备:PPT播放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通过将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放到中国历代君主专制发展演变的总体历程中了解观察,让学生体会历史随时间演进的过程和方向,增进历史时序观念,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2.通过对倭寇猖獗和平定原因的分析,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真实进行合理的解释,并得到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启示:对外开放,而不是闭关锁国更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
3.通过对明朝经略边疆民族地区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疆域是长期历史自然、逐步形成的,从而增进对祖国历史的认同感、对国家现实的归属感、对国家未来的使命感。
4.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和西方新航路的对比,认识两种航海壮举都具有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以史为鉴,思考当今人类命运,增进对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的认同。
教学重难点
1.难点:认识明朝在处理内政外交方面哪些延续了中国历史传统并有所发展,但在处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中是如何缺乏开拓创新而隐藏下危机的。
?2.重点:认识明朝面临着哪些挑战。
教学过程(文字描述)
【P1单元名称、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道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在元朝出现一个特例,没有继续用分割或架空宰相权力的办法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导致中书省丞相大权独揽,皇权受到威胁。那么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会容忍这种现象继续存在吗?
如果不会,他用什么办法重新加强皇权?这种措施产生哪些影响?今天我们换一个视角,不单单从政治史的角度,而是对明朝历史做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了解,学习新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中的第一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
【P2本课书整体知识介绍】
本课书共有三目: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其中,第一目讲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第三目讲边疆民族关系,这都属于内政范围;第二目属于对外关系范围。所以我们讲授的顺序稍作调整。
【P3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P4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不得不继承元朝的制度,皇帝下设中书省,中书省丞相权力很大。但朱元璋专断多疑,绝对不能容忍这种现象存在下去威胁自己子孙的皇权。他采取什么措施来加强皇权?
他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更决绝,干脆“宰了丞相,废了宰相”。能理解这句话吗?
“宰相”是统称,是类概念,历史上凡是统领百官、帮助皇帝决策的机构负责人都可以称之为宰相;在不同的时代宰相的具体职责和职务名称不同,比如秦朝叫丞相,汉初叫相国,唐初尚书省尚书令、中书省中书令、门下省侍中同为宰相,明朝初年的时候恰好宰相的具体官衔是丞相。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不只是杀了一个具体的丞相,而是根本上废除了存在了1600年的宰相制度。
这就导致明朝政治体制出现一个根本的变化:废除宰相后,皇帝直接掌管国家职能部门六部,反过来说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用现代政治学术语说就是皇帝以国家元首兼任政府首脑,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但问题随之而来,全国事务集中到中央六部,六部事务都要集中到皇帝裁决,极大增加了皇帝工作负担。据记载,洪武十八年(1385年)九月十四至二十一日的八天中,朱元璋批阅奏章1660份,处理国事3391件,日均207份奏章,420件国事。注意是国家大事,不是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事儿。八天可以坚持,八个月呢?八年呢?恐怕没有什么人能吃得消的。所以从明太祖时候开始其实就已经找一些读书人到宫中侍从顾问,到明成祖的时候,正式选拔一些文官到宫中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皇帝的私人秘书,由此形成了一个秘书咨询机构,称为“内阁”。后来,内阁的主要职责表现为代替皇帝草拟批阅奏章的意见,内阁大学士把批阅意见用墨笔写在便笺纸上帖在该奏章上,进呈皇帝,这叫“票拟”。由此,明朝政治体制出现另一个重大变化:出现内阁这样一种皇帝幕僚或内侍机构,参与决策。到明朝中后期,有的内阁首辅得到皇帝信任,与宦官处理好关系,控制六部,权力很大,“赫然真宰相矣”。但终明朝之世,内阁都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是私人内侍机构。有人说内阁“有宰相之责,但无宰相之权”。票拟是否被采用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什么是“批红”?皇帝接到内阁票拟后最终裁定是否采用,如果采用内阁意见,就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朱笔誊抄内阁意见再交付外朝施行。但明朝皇帝多奇葩,司礼监太监会在皇帝玩得高兴的时候进呈奏章和票拟,皇帝懒得批阅直接让太监代为批示。也就是说太监窃取了皇帝的批红权力。由此导致明朝政治体制的另一个变化:为严重的宦官专权制造了制度基础。宦官专权导致明朝政治黑暗恐怖大家都有所了解,但有一个客观的后果就是给北京九中所在地模式口大街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承恩寺、法海寺、田义墓。
【P5中国古代政体演变】
如果再把明朝放到整个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变的历程中来观察,这种政治体制的变化就更清楚了。
秦汉,皇帝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统领百官;唐宋用分割相权的办法,将宰相的权力分散到不同机构中,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明朝废除宰相,皇帝直接掌管行政,皇权空前加强。
【P6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中央决策机制演变这一历史传统问题,明朝同样面临着历代中央政权都面临的中原王朝和周边民族关系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粗略了解明朝是如何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
【P7 明朝主要边疆民族示意图】
【P8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在明朝中央政权正北方,标注着瓦剌和鞑靼,大家应该知道,这是蒙古族在元朝灭亡退回蒙古高原后分裂的结果。
在西南方向,主要是在今天西藏自治区,是藏族。
在东北,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等部。女真各部统一后改名为满洲。
【P9蒙古族】
元朝灭亡后蒙古族退守蒙古高原,长期威胁着明朝北方安全。甚至出现过瓦剌首领也先率军俘虏明英宗的土木之变。但整体上看,明朝和蒙古各部的关系有一个渐趋缓和的趋势,特别是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双方展开频繁贸易,长期保持了和平局面。
【P10俺答汗、三娘子、美岱召】
也正是在这种和平友好的环境下,双方边境一带秩序稳定经济恢复。俺答汗在夫人三娘子的协助下修筑了“青色的城”——呼和浩特。
【P11藏族】
明朝继承了元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权,但又根据藏区政教合一的特点,实行设官置守和僧官制度相结合的特殊措施。作为明朝统治西藏地区的最高军政机构乌思藏都指挥使司名义上一直存在到1618年。
【P12女真-满洲】
明成祖派太监亦失哈招抚东北,在黑龙江下游一带设立奴儿干都司,并修建永宁寺,树立两块永宁寺碑。奴儿干都司和永宁寺碑的设立对东北地区各民族的影响十分深远,直到1808年一个日本人间宫林藏经过永宁寺遗址还发现当地人行船经过永宁寺碑附近的时候还“将携带之米粟、草籽等撒于河中,对石碑遥拜”。
明朝后期,东北地区女真族崛起:16、17世纪之交,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政权,国号为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女真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皇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最终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P13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我们看到明朝中央政权处理周边民族关系的手段有局部战争,但更有和议、册封、设官置守、朝贡贸易等等,回顾汉唐宋元历史,实际上这种关系和措施自古就存在。在这一方面,明朝更多的继承了前代传统。但在对外关系方面,明朝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这就是与海外国家的交往和面临外国的骚扰侵略。
明代对外关系的主要事件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欧洲开始殖民侵略我国。
【P14郑和下西洋】
我们初中的时候曾经很详尽地学习过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知道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无论从航行范围和距离,
【P15郑和下西洋与西方新航路开辟对比】
还是从航行持续时间、船队规模等等方面来看,说是一次航海壮举一点都不过。
【P16郑和下西洋目的】
但是,如果深入探讨一下东西方两次航海壮举的目的,就会发现很大的差距。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政治层面的,是所谓“宣德化而柔远人”,即宣扬大明的威德,吸引诸国到大明朝贡称臣。
【P17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而欧洲开辟新航路的动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对财富的追求和对新市场的开拓。
【P18郑和航海与欧洲大航海的比较】
二者的动因和目的不同,也就注定了其命运不同。郑和远航被废止,明朝闭关锁国,中国丧失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好时机,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
西欧走上殖民扩张道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主导力量,同时给东方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
【P19现实思考】
郑和航海怀着美好的政治愿望,但结局是被废止;欧洲大航海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历史进步,但给东方国家和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灾难。那么,人类能不能找到一条兼顾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和促进国际和平实现共赢的道路?
视野短浅的古人和唯利是图的西方人做不到,但今天中国政府和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应该就是这样一种两全其美、合作共赢的道路。
为什么能够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认为基于以下3点:
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
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
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
总之,这是一个立足现实需要,继承历史精髓、摒弃传统糟粕的大战略。这就是学习历史的力量。
【P20戚继光抗倭】
明代前期上能有主动走出去的航海壮举,而明朝中后期,随着明朝专制统治日趋腐朽颟顸,对外关系领域中逐步沦为被动挨打的局面。首先是倭寇骚扰沿海地带。
倭寇骚扰的大致历程:元末开始;明中期(嘉靖朝)猖獗;1563年戚继光等荡平倭寇。但实际上参与倭寇侵犯沿海的大多是什么人呢?
据《明史·日本传》:“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从之者大多是中国东南地区走私商人。明朝中期,倭寇猖獗的原因主要是什么?戚继光荡平倭寇后东南形势得以稳定下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原来,是明朝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破坏了沿海地带民间对外贸易,导致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相勾结,才导致倭患严重;而隆庆开禁之后,私人海外贸易限制放松,倭寇失去了土壤也就难以兴风作浪。
这段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坚持对外开放,保持民间经济活力至关重要。再也不能走闭关锁国自我孤立的老路。
【P21欧洲殖民侵略】
除了“一衣带水”的倭寇骚扰,明朝中后期还面临着远涉重洋而来的西方殖民侵略危险。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窃据澳门;稍晚,荷兰、西班牙侵占台湾。
这种侵略不仅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更是来自另一个时代的。代表新兴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西方殖民侵略活动已经叩响了封建闭锁的中国大门。明朝的统治者是否意识到了呢?取代明朝的清朝统治者是否意识到了呢?
【P22本课小结】
本课讲述了明朝政治史层面的三个问题:
(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形成内阁制,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也导致宦官专权严重。
(2)明朝对内陆边疆问题的处理得当之处巩固强化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处理不好的地方导致王朝被取代。
这两个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的老问题,在明朝继续存在,得到新的发展演变。其成功之处对于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不无贡献,但专制的僵化也埋下了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祸根。
(3)明朝面临着海外贸易发展的新的历史机遇,但在短暂的郑和下西洋之后坚持闭关锁国与海禁政策,引发倭寇猖獗,丧失与西方殖民者争夺市场的机遇。
这是明朝面临的全新问题。明朝统治者用闭关锁国的防御策略来应对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实际上是无视和回避挑战。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发展背道而驰,逐步丧失领先地位最终沦为落后挨打的境地。
谢谢大家。再见!
学习评价设计
利用教材所附“问题探究”资料和设问,帮助学生在阅读史料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独立思考来辨别不同观点,表达自己观点。
教学反思
本课设计大胆调整教材内容,使得授课逻辑更加自洽、顺畅,从“传统问题新发展”、“新生问题旧应对”两个方面揭示本单元标题所示时代主题:“面临挑战”。设计用较大分量对学生进行历史解释,特别是家国情怀教育和引导,比较充分地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虽然鉴于教材内容偏多,学生基础不一等客观因素,设计以教师讲授、分析、引导为主,学生表面的活动不多,但思维活动还是比较活跃、深刻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在两个方面有较多较大收获:一是将历史放到长时段的同类历史现象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来观察了解,对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有一定认识;二是立足现实问题思考历史问题,增进历史危及意识、历史使命意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