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1节
分子动理论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蓝墨水、清水和烧杯
一.教学目标要求
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二.过程与方法
回顾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历程,了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经历对扩散现象的探究、计论,并借助生活经验,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某些生活、生产及大自然中的现象。
三.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生活、生产以及自然现象中的实例。
本节的难点是:从某些宏观热象中推断出其微观本质。
四.教学过程
本节分三个教学板块,分别讨论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要点:(1)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1.教学过程设计
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已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通过观察实验中的宏观现象,分析推理构成物质分子的特点及其运动规律。
(1)教师讲解人类从古至今探索物质组成奥秘的历程。具体解读“大量”的含义:分子非常小,可从尺度(直径)和质量两个侧面展示。正因为其非常小,不借助仪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古人对物质结构的认识仅属猜想。今天,人们不仅能借助电子显微镜“看到”分子、原子,并能“测出”分子、原子的大小和质量;而且能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探针操纵单个原子和分子,使之服从、服务于人类。
关于分子大小的数量级10-10m,要设法直观化。直观化的方法可以是比喻,可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对比来形象说明,也可以使学生由具体计算得到感悟。可简要介绍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大小的实验。
①
32g氧气中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18g的水中含有6.02×1023个水分子;2g氢气分子中含有6.02×1023个氢分子……
假如有100位同学数这6.02×1023个分子,每个同学每秒钟数10个,大约要数20万亿年才能数完!
②
每个水分子的质量是多少?(3.0×10-26kg)每个氢分子的质量是多少?(3.3×10-27kg)每个氧分子的质量是多少?(5.3×10-26kg)
③
1亿个分子排成一排,大约是多长?(几个厘米)设想把分子一个挨一个地排起来,要多少个分子才能排满1m的长度?(近100亿个)把水分子放大1000万倍,它也仅有绿豆般大小。若把分子比喻成足球那么大,则一滴水(1.6×1021个水分子)就会有地球那么大。设想全世界的人都化为分子,一个挨一个地排起来,仅有0.5m长!
④
将分子视为小球,则水分子的直径约为4×10-10m,氢分子的直径约为2.3×10-10m,钨原子的直径约为2×10-10m。
⑤
把1g酒精倒入容积为100亿立方米的水库(三峡水库的库容约300亿立方米)中,酒精分子均匀分布在水中以后,每1cm3水中的酒精分子数,仍然在100万个以上。
究竟什么是“分子”?组织学生讨论好“分糖假说”:取一粒糖,设法分割成2粒,而后将这2粒分成4粒,8粒,16粒,32粒……每分一次,取一粒加以检查,如果这粒仍具有糖的性质——甜味,就再往下分,假设分到某种程度而取一粒再分时就失去了糖的本性,那么这个最小的颗粒就是糖分子。物质也都与糖一样是由它们各自的分子组成的。
(2)分子动理论的核心在于分子的运动,而且这种运动永不停息、无规则。从“能否直接用肉眼看到分子运动”着手讨论,然后再让学生想想:将一束鲜花放在屋中一角,为什么整个屋内都能闻到花香?并适时引入“扩散”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蓝墨水在清水中扩散演示实验,以使学生对扩散现象得到进一步的体验,尤其对“永不停息”和“无规则”两点的体会。分子的运动方向杂乱无章,有时两个分子甚至会撞在一起。一种分子混入另一种分子中去,在宏观上就是扩散现象。
引导学生认识到不仅气体,而且液体、固体中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基于以上认识,鼓励学生从现象的本质解释“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墙内开花墙外香”等。
(3)既然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为什么液体和固体没有飞散开,而是聚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体积呢?使学生首先认识到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被压缩的弹簧能恢复原状?为什么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为分子之间存在斥力提供例证。
①
观察两段光洁平滑、表面紧密接触的粗熔丝悬吊书本而不分开(可用两块表面光洁的铅柱压合,下吊一个相当重的物体)。
由于实验时排除了两铅丝(块)间的空气,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此时,可要求学生估算,得出下边悬吊的铅丝(块)连同重物所受重力远大于大气压力的结论,从而证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②
推压封闭开口的塑料注射器活塞,难以压缩针筒中的水。
物质三态的分子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以下的物质形态特点:固体难以压缩也难以拉伸,能保持一定形状;液体难以压缩伸展,但易改变形状;气体既易压缩也易扩散且无固定形状。
2.教学过程设计说明
(1)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使学生在观察众多现象的过程中,提炼出能够印证分子动理论观点的现象来,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
(2)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一些生产、生活及自然界中的现象,属于分子动理论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外,更多的是使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及大自然中的现象实例,分析、交流,让学生亲自体验物理知识的应用性。
实验设计
蓝墨水在清水中扩散演示实验
【
教学反馈
】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分了扩散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