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课 京剧趣谈
第七单元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2.了解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体会实在的事物与引起的联想相结合的作用。
情景导入
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你了解到了哪些?
京剧是流传全国的一种戏曲。在国外,它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又被称为“国剧”。因为京剧的唱腔主要有“二黄”和“西皮”,所以从前人们也叫它“二黄”、“皮黄”。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
背景资料
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同学们,你们知道京剧吗?
背景资料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背景资料
京剧来源于四个地方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腔,又叫梆子。徽剧是京剧的基础。清朝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90年,为了给已经八十岁的乾隆皇帝祝寿,唱二黄的艺人高朗亭随“三庆”徽班进北京表演,很快受到了北京人的喜欢,皇族贵人也很爱看。随后,许多徽剧艺人来到北京。徽剧又和从湖北、江苏、陕西来京的汉剧、昆曲、秦腔这三个在中国南北有影响的剧种不断交流、融会、演变、优化,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最后聚精荟萃,形成有较高艺术魅力的京剧。在2010年11月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背景资料
京剧常识
1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唱、练、做、打,也是京剧表演思想基本功。
舞台上的角色划分为:生(老生、小生)、旦(青衣、老旦、花旦、刀马旦)、净(花脸、黑头)、丑(文丑、武丑、小丑、老丑)四种类型。
背景资料
老生(又称须生)
生
背景资料
武生
背景资料
小生
背景资料
青衣
旦
背景资料
老旦
背景资料
花旦
背景资料
(花脸)
净
背景资料
丑
武丑
小丑
文丑
作者简介
徐城北,戏曲研究所研究员,1942年10月20日生于重庆,长于北京,肄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曾任该院研究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成果:多年专注于对京剧艺术及其背景进行学术研究。著有《梅兰芳与20世纪》、《京剧与中国文化》、等各类著作共40余册。
字词注释
多音字
1.舞台上,两个演员互相( )死死盯着对方,一动不动,真搞笑。
2.小丑亮相( )的动作简直让人忍俊不禁。
相
xiānɡ (互相)(相对)
xiànɡ (亮相) (相声)
xiānɡ
xiànɡ
字词注释
1.战士们风尘仆仆( )地奔向抗日前线。
2.共产党为了解放祖国前仆( )后继 的精神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仆
pú(仆人)(公仆)
pū(仆倒在地) (前仆后继)
pú
pū
字词注释
词语解释
矫健:强壮有力;英勇威武。
虚拟:一圈圈向上飘起。
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
戛然而止: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风雨不透:形容一种朦胧的,看不清东西的感觉。
字词注释
近、反义词
驰骋---
奔驰
尴尬---
惭愧
风雨不透---
密不透风
不可开交---
不亦乐乎
鲜明---
模糊
虚拟---
真实
高妙---
低俗
保留---
舍弃
反义词:
近义词:
字词注释
近义词辨析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相同点
不同点
制服
都有“使之服从广”的意思。
“制服”是使之受管制而服从的意思,就是使被制者暂时受到牵制、限制。
治服
“治服”有治理使之服从的意思,治理一般来讲所用的措施更加强力有效。
1.警察把小偷给( )了。
2.大禹治服了( )洪水。
制服
治服
字词注释
词语积累
有关风雨的的词语:
风雨不透 饱经风雨 驰风骋雨 春风化雨 风雨共舟 风雨交加 风雨飘零 风雨漂摇 风雨凄凄
课文讲解
初读感知
1.文章分别介绍了京剧的哪些知识?
实在道具
虚拟道具
静态亮相
动态亮相
课文讲解
2.填空。
课文通过介绍了京剧中_________和________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
亮相
马鞭
的热爱之情
课文讲解
段落划分
课文一共六个自然段。
马鞭
第一部分(1):马鞭道具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部分(2):绱鞋底--虚拟道具的作用。
第三部分(3):酒壶酒杯--实在道具和虚拟道具的不同作用。
课文讲解
亮相
第一部分(4):从京剧表演中紧张激烈的比武场面,引出什么是“亮相”。
第二部分(5):静态亮相在舞台艺术中的具体作用。
第三部分(6):动态亮相在舞台艺术中的具体作用。
课文讲解
课文解读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默读时,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二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要认清每一个字,读懂每一句话;三是还要注意速度,默读时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词字上,而要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
课文讲解
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大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这种表演方式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
“马鞭”的产生
“这种尴尬”指的是“古人骑马,舞台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而这种尴尬,用道具“一跟马鞭”就漂亮完美的解决了骑马没法再舞台上表现的尴尬。
课文讲解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显现出来。同时这一根虚拟的马鞭,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可以高扬,可以低垂;可以跑半天还在家门口,可以一抬手就走了一百里。马鞭本身具备一种装饰的美,而且不同人物在使用马鞭时,也各自形成了一套约定俗称的方法。
马匹被“马鞭代替”
作用
戏曲程式化的表演技巧,不是凭空臆造的,它是吸取了当时社会生活内容,加以提炼美化,根据人物身份而确定或形成的模式。
课文讲解
“马鞭”在舞台上代替了“马匹”,这就是京剧中的虚拟,马鞭是真实的道具,马匹是虚拟的,剧情中的“马失前蹄”、“策鞭催马”、“纵马腾跃”等则是由演员用各种动作表演出来的。
由此可以知道:
课文讲解
京剧舞台表演骑马不用真马的原因是什么?
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是无法驰骋的。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
舞台太小,怕马失去控制。
课文讲解
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是无法驰骋的。
驰骋:1.骑马奔跑;奔驰
2.自由地或随意地到处走动;漫游。在这里指1.
写出骑马不用真马的原因之一:舞台小。
理解词语
驰骋
课文讲解
课文讲解
破折号作用:解释说明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说明马鞭这种道具的使用表现了传统艺术的聪明和智。
课文讲解
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
开启下文
用虚拟道具代替实在道具
课文讲解
《拾玉镯》中小好女孩绱鞋底,鞋底是实的,针线可是虚的。
课文讲解
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
舞台上用( )来代替( )。
酒壶酒杯
酒宴
声音的延长
课文讲解
《金玉奴》中有一个细节,小生演员用饭碗喝完豆汁,又用嘴去舔筷子,如果没有这一“舔”,那饭碗也就完全不必拿上舞台。
课文讲解
“亮相”是一种戏曲上的表演动作。主要角色上场时、下场前,或者是一段舞蹈动作完毕后的一个短促停顿。集中而突出地显示出人物的精神状态,采用一种雕塑的姿势,这就称其为“亮相”。
学习“亮相”
课文讲解
解释说明
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静态亮相
亮相
课文讲解
1.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
比较句子
形象表现了静态亮相的静,也表现了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2.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静态亮相
此时于无声胜有声
课文讲解
课文讲解
读课文“亮相”第二自然段,思考:静态亮相有什么作用?
静态亮相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
课文讲解
动态亮相
还有一种“刀(枪)下场”,可以视为动态的亮相。
引出对动态亮相的介绍。
过渡句,开启下文
课文讲解
想一想,课文是怎么描写京剧舞台表演中的动态亮相的?
双方正在交战,一方被打败,跑下去了。可胜利一方不紧追,反而留在原地,抡圆了胳膊把手中的兵器(刀或枪)耍了个风雨不透。
动态亮相
舞台场景的描述
课文讲解
动态亮相
耍了个风雨不透
课文讲解
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自古如此,如今还保留着。
“京剧中的杂技”表现了京剧艺术的包容性和融合性。
课文讲解
读课文“亮相”第三自然段思考:动态亮相有什么作用?
动态亮相保留了京剧中的杂技成分,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课文讲解
《马鞭》和《亮相》分别介绍了京剧哪些内容。
《马鞭》部分可以了解到京剧的道具分为实在道具和虚拟道具两种:实在道具十分符合中国的美学,又给演员以无穷无尽的表演自由;虚拟道具在演员手里,“无”远远胜过了“有”,有时可以达到实在道具相同的表演效果。
课文讲解
《亮相》部分可以了解到京剧的亮相大致有静态亮相和动态亮相两种:静态亮相恰恰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静越发能显示武艺的高强,越发能显示必胜的信心;而动态亮相保留了杂技成分,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课文讲解
你还了解到京剧的那些艺术特色?
(1)京剧的四种艺术手法:唱、念、做、打;(2)京剧表演的四种行当:生、旦、净、末、丑。
(3)京剧的两种唱腔:西皮、二黄。
课文讲解
生、旦、净、末、丑。
课文讲解
①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②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③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④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⑤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
课文讲解
课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内容,具体介绍了中国的国剧——京剧中关于道具和亮相的艺术表演特色,表现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热爱之情。
总结全文
课堂小结
马鞭
亮相
实在道具——马鞭 饭碗
虚拟道具——绱鞋底 酒壶 酒杯
静态亮相——武艺高强
动态亮相——英雄气概
京剧趣谈
主旨归纳
《京剧趣谈》中《马鞭》介绍了京剧艺术中“虚拟”的道具特点,体现了京剧“六七步九州四海,三五人万马千军”的独特艺术特色;《亮相》则介绍了京剧对打中的静态和动态的亮相情景,前者是采用一种雕塑式的亮相,扣人心弦;后者是一段对打后胜利方的一个精彩表演亮相,集中而突出地显示出人物的精神状态。赞扬了国粹京剧的魅力无穷、博大精深。
写作手法
学习使用过渡句
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这个句子就是过渡句。如《马鞭》部分中的句子“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京剧还有一些虚拟的道具,但一样可感觉可使用。”就是过渡句,它让课文上下两部分内容衔接得更加自然和紧密。
写作手法
记方法
1. 过渡句一般出现在两个内容的交接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 由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情时需要过渡。
用方法
我们可以把这种写法运用于习作中,如,你在一篇作文中写妈妈既关心你的学习,又关心你的生活,在两件事情交接的地方,就可以写一个过渡句来衔接。
拓展延伸
京剧脸谱色彩常识
京剧脸谱是戏曲脸谱中用色最多的剧种,所谓脸谱色彩是指脸膛的主要色彩而言,有红、紫、黑、白、蓝、绿、黄、粉红、褐、赭、金、银等色,各具秒用,以丰富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剧目中复杂的人物形象,出现于舞台上。
随堂演练
一、给下面横线字正确读音下面画横线。
亮相(xiànɡ xiānɡ) 尴尬(ɡǎ ɡà)
虚拟(nǐ yǐ) 戛然而止(ɡǎ jiá)
——
——
——
——
随堂演练
二、选词填空。
(凸显 显示 显现 表现)
1. 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 ),舞台方圆太小,马是无法驰骋的。
2. 巨大的马匹被整个省略,但骑马人那种特定和优美的姿态却鲜明地( )出来。
3. 静越发能( )武艺的高强,越发能( )必胜的信心。
4. 杂技成分的存在,就是为了( )人物的英雄气概。
表现
显现
显示
凸显
显示
随堂演练
三、写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1.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终于战胜了这种尴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无比漂亮。( )
2. 主人一声吩咐“酒宴摆下——”,仆人立刻把酒壶酒杯端上舞台。( )
解释说明
声音的延长
随堂演练
解释说明
3. 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