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藏文墨虚若谷 腹有诗书气自华
小学语文
五年级(上) RJ
25 古人忆读书
语文要素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大意。
阅读
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资料推送
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主要作品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
朱熹
朗读课文,扫清障碍。
1.会认字
生字导学
chǐ
耻
zhì
识
yǐ
矣
qǐ
岂
2.会写字
笔画
结构
chǐ
10画
左右
羞耻 耻笑
雪耻 不耻下问
组词
笔画
结构
huì
9画
左右
诲人不倦
教诲 谆谆教诲
组词
笔画
结构
wèi
11画
左右
称谓 谓语
可谓 无所谓
组词
笔画
结构
sònɡ
9画
左右
诵读 背诵
传诵 过目成诵
组词
笔画
结构
qǐ
6画
上下
岂敢 岂止
岂料 岂有此理
组词
3.多音字
zhì
识
博闻强识
识别 知识
shí
运用:这位博闻强识(zhì)的学者一下子就识(shí)别出了这件文物的真假。
阅读策略
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
——借助关键词句
我们可以从两则文言文中找出关键词句,来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论语》讲述的几种读书的态度都是关键句;朱熹的读书论的关键句是: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整体感知
读课文,思考这两则古文的中心是什么?
告诉我们如何运用正确的读书方法来学会读书。
精读课文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敏而好学,不耻(chǐ)下问。
译文:才思敏捷而又喜爱学习,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学习知识为什么要“不耻下问”?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不断向别人学习,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默默地记住(所学知识),勤奋学习而不 满足,教诲别人而不疲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我并不是生下来就通晓万物的,而是喜好古代文化,通过勤奋的追求获得知识的。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学习(就像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学到了还唯恐会丢失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qǐn),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地去思索,结果没有什么用,还不如去学习。
[宋]朱熹(xī)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译文: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是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记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yǐ),眼口岂(qǐ)不到乎?
译文:“三到”之中, 心到最重要。 心已经到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
朱熹讲读书要做到“三到”,你觉得如何做到这“三到”呢?
文中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结构导图
古人谈读书
一
二
读书需多问
读书要诚实
读书要永不满足
读书要勤勉
读书要学思结合
观点:三到
论述:心到最急
总结:读书需用心
读书有方法
多听古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