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9-07 20:35: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第4课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特点鲜明的古希腊
读图学史
位置和范围
古希腊地理范围大致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特点:
环海、多山、多岛屿的特点,平原面积小,耕地有限。
这样的地理环境会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一方面,多山不便于各地区间的联系,影响了希腊的统一;
另一方面,希腊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
岛屿密布,适宜航海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尼罗河
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
印度河
黄河
长江

古希腊
海洋文明
大河文明
PPT模板:www.1ppt.com/moban/ PPT素材:www.1ppt.com/sucai/
PPT背景:www.1ppt.com/beijing/ PPT图表:www.1ppt.com/tubiao/
PPT下载:www.1ppt.com/xiazai/ PPT教程: www.1ppt.com/powerpoint/
资料下载:www.1ppt.com/ziliao/ 范文下载:www.1ppt.com/fanwen/
试卷下载:www.1ppt.com/shiti/ 教案下载:www.1ppt.com/jiaoan/
PPT论坛:www.1ppt.cn PPT课件:www.1ppt.com/kejian/
语文课件:www.1ppt.com/kejian/yuwen/ 数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www.1ppt.com/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www.1ppt.com/kejian/meishu/
科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kexue/ 物理课件:www.1ppt.com/kejian/wuli/
化学课件:www.1ppt.com/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www.1ppt.com/kejian/shengwu/
地理课件:www.1ppt.com/kejian/dili/ 历史课件:www.1ppt.com/kejian/lishi/
古埃及、古两河流域、古代印度是大河文明、农业文明。
希腊是海洋文明、工商业发达。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明类型。
思考:古希腊文明与古代亚非文明有何不同?
面对不同文明,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尊重不同地区的文明,持和平交流的态度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主要包括哪些文明?其概况是怎样的?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爱琴文明
出现时间
特点
毁灭
克里特文明
公元前2000-前1700
产生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
群;线形文字A(尚未破解)
公元前1400
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
新的君主国兴起;王宫、卫城、王室陵墓;线形文字B
公元前1200
一、希腊城邦
阅读教材,说说什么是城邦。城邦有什么特点?这主要与什么有关?
城邦:一般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把周围的农村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小国。
特点:“小国寡民”是城邦的突出特点,小的城邦不过几千人,最大城邦斯巴达领土不过8400平方千米。与地理位置有关,希腊多山,不利于统一。古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又成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希腊城邦
在古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城邦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那么他们又采用什么形式对其城邦进行有效的统治呢?
希腊城邦的居民按照政治地位可以分为3大类:
①拥有公民权因而能够参加政治活动的自由人;
②没有公民权的自由人;
③处于被剥削、奴役地位的奴隶。
课堂思考
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土地
权利
公民
占有
享有
非公民
(外邦人和奴隶)
没有
没有
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
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雅典
斯巴达
斯巴达
崇尚武力
的城邦
雅典
奴隶制
共和国
城邦
含义: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
时间:公元前8世纪
地点:小亚细亚西海岸和希腊各地
特点:小国寡民
代表:雅典、斯巴达
居民分类:公民和非公民;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特点
居民权利:男性公民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公民占有土地是公民权的必要保障;非公民的外邦人是自由人,无政治权利;非公民的奴隶无任何权利和自由
居民义务: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
材料展示:
公民意识强;
他可能抽签当上官;
他去开会还有津贴。
一个雅典公民的政治生活(片段)
片段一:公民大会每十天就开一次,严重影响帕罗耶干活赚钱,但他还是很愿意去。这是为什么?
二、雅典民主政治
片段二:执勤的不准他妻子进入会场,为什么?
女人、儿童、外邦人、奴隶无权参加公民大会。
任何一个雅典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的方式担任一切官职。帕罗耶很幸运地成为民众法庭审判员中的一名。
片段三:不识字的帕罗耶却能担任公职,为什么?
议一议:如何评价伯里克利时代高度发展的奴隶主民主政治?
积极影响:它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条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成为一种典型范例,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产生一定影响。
局限性:它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本质上仍是少数奴隶主对广大奴隶的专政。
亚历山大(前336—前323年在位)
马其顿国王,腓力三世之子。当时希腊 “最博学的人”亚里斯多德作他的家庭教师,自幼受希腊文化的影响,特别爱读《荷马史诗》。16岁起,他就随父征战,挥师南下。18岁,他指挥马其顿军右翼,击败希腊联军。20岁,他以马其顿、希腊联军最高统率的身份,组织东侵。据说在远征中,他命令一切人“把世界当做自己的家乡”。
三、亚历山大帝国
北抵中亚
东到印度河流域
阅读教材“亚历山大帝国”一目和地图《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图》,归纳亚历山大东征帝国的版图。
南达埃及
北抵中亚
东到印度河流域
(1)从帝国的疆域来看,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哪些文明?
(2)这些文明同属于亚历山大帝国管辖,有什么好处?
(2)整个亚欧大陆的交通被打通。因此,伴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入希腊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东西方文化得到交流和发展。
(1)希腊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以及从两河流域文明派生出来的犹太文明、波斯文明等。
消极
积极
消极的一面:
战争具有强烈的破坏性
积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促进文化的传播与渗透
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
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古希腊文明
亚历山大帝国(开启希腊化时代)
希腊城邦
雅典民族政治
一城一邦,独立自主
小国寡民,公民主权
伯里克利时期扩大公民参政机会完善民主运营机制
公元前336—前323年
欧洲-亚洲-非洲-亚洲
希腊文明
埃及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
印度文明
侵略性、残酷性
东西方文化大交汇
课堂总结
(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16).雅典政治家伯里克利认为,在民主政治中,贫困不能阻碍一个公民参与城邦公共事务。下列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是(  )
A. 抽签产生公职人员B.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C. 赋予妇女政治权利D. 给参政公民发放津贴
【答案】D【解题思路】由材料“民主政治中,贫困不能阻碍一个公民参与城邦公共事务”可知,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是给参政公民发放津贴。为保证公民能积极参加城邦政治活动,国家为担任公职、参与政治事务的公民发放津贴。 故选:D。
真题演练
(2020河南12题)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他每征服一个地方就要在当地兴建一座城市,各城市中希腊式的神庙、体育场等建筑也兼具了所征服地区的文化元素。这段话强调了(.)
A.希腊文化的优越性 B.希腊文化的东方化
C.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D.东方文化的希腊化
【答案】C【解题思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亚历山大在征服的地方兴建城市,城市中的希腊式神庙、体育场建筑在兼具所征服地区的文化的同时又展现了希腊文明的精华,这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双向性,C项正确。A、B、D三项表述是对材料片面的解读,故排除。
真题演练
(2020重庆A卷12题)历史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某同学所作的以下示意图,反映了()
A. 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 B. 罗马元老院的产生过程C. 希腊城邦的同盟体制 D. 罗马帝国政权运行机制
【答案】A【解题思路】根据示意图信息“津贴制度”“公民大会”“抽签”“轮流”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伯里克利主政时期,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代表各地的10个主席团轮流主持城邦日常事务,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因此示意图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
(2020江苏)14.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瘟疫后,伯里克利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并被判处巨额罚款。但是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并且把国家事务交托给他处理。这一现象说明雅典( )
A.平民权力至上
B.民主制度达到高峰
C.实行轮番而治
D.采用直接民主方式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伯里克利被民众罢免,而后又被民众选为将军,反映的是公民大会为代表的雅典民主带有明显的大众民主色彩,城邦大事由全体公民决定,故可选择D项。A项说法错误,雅典民主制度下,公民,包括有公民权的贵族和平民,故A项中的“平民”偷换了概念,可排除。B项说法符合史实,雅典民主在伯里克利时代达到巅峰,但偏离了材料主旨,故不选。C项也符合雅典史实,但“轮番而治”是指民主的实践形式带有平等性,以抽签的方式来实行,从而使每个公民当选的几率一样。这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故可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