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柳永
新课导入
别离在诗歌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想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壮别)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慰别)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别)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独别)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惜别)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惨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梦别)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学习目标
1.吟诵涵咏,背诵《雨霖铃》。
2.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4.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写作背景
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
只是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想而知,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
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雨霖铃》以寄别恨。
这首词就是抒写他和一位红颜知己在长亭话别的情景。所以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白居易《长恨歌》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纳兰性德《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柬友》
解题
整体感知
诵读全文,初步感知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点出节令(深秋),显出凄清,渲染气氛;
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烘托了离别的悲情,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思考: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以哀景衬哀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寒蝉: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喜欢把“蝉”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因此,此处的“长亭”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长亭”是送别之地,从来就是“天下伤心处”。
“晚”点出时间,恰又唤起“美人迟暮”的感慨;
“雨”点出天气,暗合下文的送别之“泪”。
“留恋处,兰舟催发”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依依不舍,难舍难分的矛盾何其尖锐。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流泪眼看流泪眼
断肠人对断肠人
离别的场景抓住了特定的动作情态表现人物内心巨大的痛苦:执手、泪眼、凝噎。
凝噎——喉头发硬,欲语不能,失语乃情感失控之状。
动作神态的细节刻画是情感的集中表现 ,真挚动人,这时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白描手法勾勒细节,拨动心弦,引发共鸣。
思考:三种景物各有何特征?
千里烟波——绵长;沉沉暮霭——浓重;楚天辽阔——无垠
这一句运用寓情于景和以虚景写实情的手法。“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象的景物,是虚写。词人通过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无边的楚天这些意象,营造了迷蒙辽阔的意境,含蓄而形象地写出了分别后抑郁悲伤、抑郁悲伤之情的浓重、绵长和深沉。
邈远之景,衬托出情人相见无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怅。
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片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片写别后情景作铺垫。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上阙:写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离别环境
离别场面
此去行程
寒蝉
长亭
骤雨
烟波
暮霭
楚天
伤离别
无绪 催发 泪眼 无语
凄切悲凉
难分难舍
惆怅伤感
(虚)
融情入景
从抒情的重点和层次上看,上阙扣住“别”字,由出行到“帐饮”,到“催发”,到“执手”,到“遥念”,突出了惜别的深情,离别的痛苦。
(实)
(实)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芳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离别
伤离别。自古伤离别是常情,似乎有自我安慰之意,接着又转入现实的痛苦中来:递进语气强调了此时清秋离别更让人难受。
思考:哪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
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书博山道中壁》)
万里悲秋常作客 (杜甫《登高》)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
秋
秋声——肃杀
秋色——惨淡
秋意——萧条
秋情——凄切
思考:明代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你同意吗?为什么?
同意。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想象别后景象,以虚景写实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残月,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零惆怅的心境。
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质朴白描,韵味无限,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感慨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惜别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孤独时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思念时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哀伤时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
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此时,“执手相看泪眼”的景象依然鲜明在心,而如今却是形影相吊,前路“千里烟波”不知所终,只能离爱人越行越远,可想而知词人的心情。
酒醒
愁来
杨柳:送别留赠的信物,自古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谐音
留
悲伤
象征
离愁
柳
风
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去来江口守空船,
绕船月明江水寒。
——白居易《琵琶行》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
——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史记·刺客列传》
“良辰好景”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风情”也因无人共语而倍觉痛楚,词人以虚景、虚情收束全篇,写出了“清秋节”之实景可以随时令之推移暂告消失,而“伤离别”的实情却是随时令之推移与日俱增。
知音已远
良辰不再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下阙:写想象中的别后情景,伤情无限。
今 宵
经 年
酒醒伤情
惨不成欢
过 渡
因 情 造 景
情 景 交 融
开头两句,陈述别情,点明主旨。“今宵”句,虚景实写,明写景,暗写情,名句绝妙。后四句,写离愁之深,令人神伤,无穷意味。
思念苦
伤离别 清秋节
杨柳 晓风 残月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1.直接抒发词人凄凉哀婉的感情的句子有哪些?
上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
3.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传情达意的?
意象:寒蝉、长亭、骤雨、兰舟、 烟波、暮霭、柳杨、晓风、残月
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2.整首词除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外,还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现这种感情的?
借景抒情,不喜欢堆砌辞藻和大量用典,而是以本色的语言抒发情感。
白描手法,通过细节的刻画,写出人物不忍分离的情景,真挚感人。
虚实结合,前呼后应,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
寓情于景
(渲染气氛)
离别前
离别后
良辰好景
离别时
寒蝉、长亭晚
骤雨歇
烟波暮霭
晓风残月
白描手法
寓情于景
虚 写
小 结
实 写
直接抒情
都门帐饮
执手相看泪眼
作 业
阅读下面这首词,结合词风特点,写一段300左右的赏析文字。(可以先从情景交融入手分析全词的情感,然后重点赏析其中的某一句)
蝶恋花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