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8课
百家争鸣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学习目标: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深远影响。”
春秋
时期
战国
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社会变化?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分封制瓦解
动荡的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兼并
各国竞相变法
铁农具、
牛耕出现、推广
经济
政治、军事
文化?
(一)春秋时期的思想流派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dān,周守藏室之史也。——《史记·老子列传》
老子
1.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
读一读,你能知道关于老子的哪些信息呢?
无为而治
道
是
万
物
本
原
顺应自然
观察漫画,想想老子认为世间万物是由什么演化而生?
讲讲“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从中你得出什么道理?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任何事物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可以互相转化。
辩证法思想
(一)春秋时期的思想流派
2.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像
少年阶段
青年阶段:
中年阶段:
晚年阶段
入太庙,每事必问。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
志于学
开创私学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周游列国
宣扬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
子贡问仁
颜渊问仁
仲弓问仁
樊迟问仁
子张问仁
109处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仁
核心
儒家
儒
结合材料思考: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论语》
孔
子
问
道
老
子
电影《孔子》片段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以德治国
儒家
儒
晚年阶段
孔子
孔子的学生中,不仅有富家子弟,如子贡“家累千金”;也有形同乞丐者,如颜回贫居陋巷。
——《孔子“有教无类”主张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提出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整理文献资料
你能从孔子身上学习到哪些优秀品质?
勤奋好学
矢志不渝
心怀天下
孔子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不同思想学派对各种问题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争鸣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杂家等十家。
“百”是泛指,数量多。
百家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墨子》
墨
家
墨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非攻
兼爱
尚贤
著有《墨子》。
儒
家
儒
省刑罚、薄税敛。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礼者,所以正身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荀子·劝学》
孟子
荀子
仁政
民贵君轻
礼治
时期
学派
人物
主要思想
春秋
道家
儒家
战国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
“礼治”、性本恶
“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
顺应自然和民心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孟子
孔子
老子
顺应自然;认为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无为而治
仁,以德治国,有教无类
总结:主要学派及其思想主张
(1)促进思想和学术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2)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奠定基础。
(3)对后世产生重要而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