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课程标准:
1.知道老子和孔子
2.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复习巩固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
1.伴随着_____和____的出现与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___阶级的势力不断增强。
2.维系周王室的各种制度走向崩溃。战国初年,___国被赵、魏、韩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____取代。
3.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____战争此起彼伏;战国时期,大规模的_____战争连绵不断。
4.战国时期变法运动风起云涌,秦国的_____变法成效最大;
秦国重视兴修水利,蜀郡太守_____主持修建了造福千秋的_________。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所谓“争鸣”,指各学派之间相互论辩,竞相发表见解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学派数量多。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就是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哪些条件?
材料: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式使得学术环境宽松活泼,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发生了“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的变化,而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私学兴起造就大批人才
尚未统一使得学术环境宽松
礼崩乐坏让士阶层崛起
封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战争推动了文化传播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
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形成蔚为大观局面则在战国
老子被世人称为哲学之父、智慧之父,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请阅读教材P36第一个子目完善老子个人名片的信息。
《道德经》书影
道家
春秋后期
楚
国
道德经
思考这个典故体现了老子什么思想?
政治:无为而治
做人:顺其自然
你知道“圣人”、“素王”都指谁吗?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开创的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联合国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根据材料,说说孔子提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什么?
根据材料,说说孔子反对统治者的什么行为?他的治国主张是什么?
具有爱心和同情心;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够换位思考
反对苛政
主张“为政以德”,推崇西周制度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
推崇西周制度
历史的倒退
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
儒家学派创始人
核心思想:“仁”
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
讲究用道德和礼仪来教育百姓,有利于弘扬正气、树立规范。
孔子的主张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他的主张有没有被采纳?为什么?
春秋后期状况:诸侯争霸;社会正在变革
孔子的主张在诸侯国君的眼中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孔子热心政治活动。周游列国14年,却四处碰钉子,最后回到鲁国。从此专心一志于教育和编书。直至逝世。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39第三段,总结孔子的教育成就。
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如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材料一:《论语》“孔子对学生不分贫富贵贱,比较贫寒的学生只要交得起十条干肉就可以接受教育。”
材料二:学生冉求胆小,遇事退缩,孔子有针对性的教育他,凡事要抓紧,马上去做。学生仲由敢作敢为,但不够稳重。孔子怕他冒失,就叮嘱他凡事要请教父兄后再做。
材料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材料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
孔子在扩大教育范围方面是怎么做的?
(2)材料二体现了孔子什么先进的教育理念?
(3)材料三中孔子要求我们应该持什么学习态度?
(4)材料四中孔子要求我们应该掌握什么科学的学习方法?
五经书影
整理古籍、整理了《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子的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成书于战国初期。
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他们开启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曙光。
进入战国,私人讲学盛行,经济迅速发展,各诸侯国君希望富国强兵,纷纷延揽人才。这些因素都促成了更多派别的出现,思想领域活跃起来。
何谓诸子百家?
战国时期,“子”是对一般学者的尊称。“诸子百家”则是形容当时思想派别众多,并非一百家。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墨家、儒家、道家、法家。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8-39页,完成表格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战国
荀子
战国
道家
庄子
战国
墨家
墨子
战国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兼爱”、“非攻”、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仁政”;“民贵君轻”
;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诸子百家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因观点不同相互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楚国有个人随国君出战,征伐其他国家,可是多次当逃兵。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总当逃兵时,他言道:“家中有老父亲,我死了就没人养活他了。”
对这个人的做法,战国时期各家学派会如何处理?为什么?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孔子
春秋
孟子
荀子
战国
墨子
战国
老子
春秋
庄子
战国
韩非子
战国
“仁”、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
等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顺应自然;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
顺从自然和民心、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变革、中央集权、依法治国、君主专治;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
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兼爱”、“非攻”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仁政”;
“民贵君轻”
“礼治”、“制天命而用之”
“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
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仁政”
墨子的提倡节俭
墨子“兼爱非攻”
庄子“顺应自然”
以民为本
构建节约型社会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韩非“法治”
依法治国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研讨会的讲话》
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去阅读诸子百家的书籍,深入地了解我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相信你们一定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
春秋时期
道家创始人—老子
儒家创始人—孔子
战国时期
诸子百家—儒墨道法
百家争鸣
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C
C
D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