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五单元 冀教版(打包5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 第五单元 冀教版(打包5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河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8-21 21:14:12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自由话题:
  谈读书……
《短文两篇》
《论读书》
—— 培 根
《不求甚解》
—— 马南邨
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
谈了些什么内容?
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
——全凭观察得之)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
——使能无知而显有知)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句段品味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2、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3、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
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取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
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
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
嚼蜡矣。
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几句话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
这几句话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这几句话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
这几句话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讨论:
①“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
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
样论证方式?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驳论的论证方式
  你读了近十年书,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已经有了一些认识。熟读这两篇短文,在关于读书的这些问题上,你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拓展积累
古往今来,名人学者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人。你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名言
名人论读书
▲开卷有益。 ——【宋】赵光义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名人论读书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
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
名人读书的趣事:
友情互赠 读书箴言
把你喜欢的读书格言摘抄下来,设计成书签,配上插图加上漂亮的硬笔书法,美观醒目。
结束语:
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境界:
1、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热爱读书吧!知识就是力量!
同学们(共8张PPT)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论述的观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仔细揣摩关键词句的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作品的创作的背景把握作者的情感脉落。
不动笔墨不读书
朗读课文完成下面的任务:
给读不准的字注音。
勾画喜欢的词句。
了解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
研讨(一)
读(3—5)段,思考:围绕作者的观点,作者从哪三个角度具体深刻地阐述了背书对于写作的三大好处的。
背书对于写作有这么多的好处,作者没有板起面孔来说教。他在讲这些好处时,都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使你信服的?结合3—5段的内容,以四人为一小组,学习讨论。
研讨(三)
1.纵观全篇,看看作者在生活中通过背书得到了哪些益处?今天需不需要背书?结合②段。
2.你对“背书”怎么看?内容谈一谈。
日积月累
把你在听范读的过程中勾画的好词好句,记在一个专门的本上,给它起个名字,如“精言妙语集”,并把他们背下来。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想一想,做一做”第二题。
板书
是创新的基础
是积累,是储备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是理解的基点,是有效表达的基石(共33张PPT)
作家作品“读书卡”
你觉得孔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
人,被誉为“万世师表”、
“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
想家之首。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学以致用”、“学”“思”结合。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你觉得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
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内
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
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返回
《论语》的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中的第1至9则都属于这种体式;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课文中的第10则属于这种体式,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女( )知之乎 不知( )为不知
是知( )也
yùn
wǎng
dài
yuè
xǐng
chuán

zhì
zhī
可以摇头晃脑地读——读出滋味
可以摇头晃脑地读——读出滋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 不 愠, 不亦君子乎?”
固定句式:
“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按时、及时
通“悦”,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怨恨,恼恨
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说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重点字词:时、习、说、朋、知、愠、君子
习:学习方法 乐: 学习的乐趣
不愠:品德修养
理解:讨论学习方法、态度与个人修养:
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
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
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注: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每天

老师传授的学业
复习
交往
真诚、诚实
多次地反省

办事
尽心竭力
朗读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成语:三省吾身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
为别人办事 与朋友交往 温习知识
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忠(尽心力)信(诚实)
习(温习)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以 为师矣。”

旧的(知识)
领悟
可以


(之)
此(这一点)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理解:
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危险
迷惑而无所得
朗读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子曰:“由, 诲 女 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是 知 也。”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教导教诲
通“汝”你
认识事物(的道理)吧

这(就是)
通“智”,聪明智慧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
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

大概是‘恕’吧
想要的事情
施加
作为
奉行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理解:
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设计问语 补全对话
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给学生提的问题吗?
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起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你喜欢哪一则?说说喜欢的理由?
讨论:
在这几则论语所论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 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 业(共11张PPT)
我的“长生果”
解释下列词语:
羞赧
囫囵吞枣
别出心裁
问津
你能将全文分成三部分吗?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17)
第三部分:(18—19)
体会各部分的含义。你能谈谈各部分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写作方法吗?
第一部分:作者对书的总感受。
第二部分:回忆读书经历,用实例说明读书对我的影响。阐明了读书和写作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三部分:由回忆转到现实,由读真正的书扩展到读社会人生这部大书。
品味语言
选词填空:
(1)遇到大人让孩子买烟时,这( A )往往被男孩子( B )抢了去,我们女孩子,只落了个( C )的份儿。
A.差事、美差、活儿
B.抢、夺、要
C.眼羡、羡慕、仰慕
(2)这时,我就( A )呐喊助威,为的是最后能在“赢家”手里( B )那一大叠画片。
A.卖力地、用劲地、拼命地
B.阅览、浏览、饱览
我的总结。划分段落应掌握的方法:
先归纳各自然段的意思,然后将各自然段按其意义的相近、相联关系逐步合并。
注意有标示意义的词语。
段落的划分和段落的概括,要服从全文中心。
要注意抓中心句。
划分段落要处理好过渡段的归属。
按时间顺序理清文章的思路
时间 地点 书
上学前 街头,赢家手里 小画片
上小学 学校,课堂上 连环画
上小学(后来) 小镇上的文化站 小图书馆所有的文化书籍
上初中后 学校图书馆 古今中外的大部头小说
我的思考
形象生动
叙议结合
深化主题
积累、体会文中精彩语句: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八百字。
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的大书,我什么时候才能读懂啊?
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感谢各位同学密切配合!
再见(共10张PPT)
为 学
教学目标
文学常识及字词读音。
准确直译文章,掌握重点实词。
学习本课以事喻理的论证方法。
把握文章主旨。
作者简介
彭端淑 曾任吏部郎中,做过道员。后在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文集》。《为学》选自《白鹤堂文集》,原名《为学一首示子侄》。
解题
题目《为学》
为——做 学——学问。
重点词语解释
亦——也 逮——及,赶得上
怠——懒散 迄——等到
屏——摒 常——常规
语——对……说 钵——和尚用的碗
之——到……去 恃——凭借
犹——仍然,还 鄙——边境
概述段意
第一段 提出全文的主要观点,说明为学难易的转化,即“学则易,不学则难。”
第二段 讲道理说明持之以恒可令昏庸与聪敏置换。
第三段 用蜀鄙二僧的故事做论据说明主观努力的重要性,有志者事竟成。
第四段 以立志为学收束全文,深化文章论点。
文章主旨
提问,两个和尚同时面对着困难,“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参考答案
贫僧立志而行,在困难面前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去为,而富和尚只强调客观条件,不立志而行。
为 学
学则易,不学则难
摆事实
讲道理
立志为学
4币
乃到
吾一瓶一钵足矣。
Q
子何恃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