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苏教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苏教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8-21 22:1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4分)
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我俯身倾听着,分辩着,心神尤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xiá xiǎng。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唱歌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zī rùn 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1)给加点字注音。
繁衍(  ) 污垢(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á xiǎng( )( ) zī rùn( )( )
(3)语段画线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改正。
(  )改为(  ) (  )改为(  )
(4)“有仙则名”中的“名”的意思是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2分)
A.今年春天,中国北方出现了多次沙尘暴天气,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未雨绸缪,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
B.两次攀登世界最高峰的失败没有使他灰心,经过三年的精心准备,他终于功败垂成,于今年夏天攀登成功。
C.南京紫金山头陀岭景区出现了难能可贵的雾凇奇观。
D.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3.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填入下面句子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2分)
我快乐,是因为喜欢幻想。所有的石头上都开满了花朵, ,幻想已如此丰茂,我有什么理由感到沉重和悲哀呢
A.荒芜都长满了无数的植物
B.无数的植物都长满在荒芜处
C.植物都长满在所有的荒芜处
D.所有的荒芜处都长满了植物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C )(2分)
A. 在中华大地上,我要去的地方就更多了,因为我认为中国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都是世界上最美的。
B 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的题目取自宋朝临川(属江西)诗人谢无逸《千秋岁· 咏夏景》 中的“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C. 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西班牙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
D.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5. 根据原文填空。(每空1分,共11分)
(1)那柔曼如提琴者,是 ;那清脆如弹拔者,是
;那厚重如倍司者,应为 ;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 。
(2)《惠崇〈春江晚景〉》一诗中,富含哲理的诗句: ,

(3)黄河远上白云间, 。(《凉州词》王之涣)
(4)古诗文中,歌颂四季的诗歌很多,试找出写春夏秋冬的诗句各一句。
春: 。
夏: 。
秋: 。
冬: 。
(1)草丛中淌过的小溪 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万道细流汇于空谷 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入深潭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3) 一片孤城万仞山
(4)春:《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下面一段话画线句中有一个关联词语和一个成语使用有误,请找出来修改。(2分)
①最近,关于世界杯的话题越来越火热,尽管是平板电视还是其他的产品,都在打着“世界杯”的名字,不过也难怪,②球迷们火热的心是我们所不能体会的,商家自然用这个做噱头,但是家电产品大多没有那么华而不实,大多还是比较实用的,例如高清电视等,③画面的质量自然脱颖而出,让你看世界杯的效果就不一样,所以很多人还是愿意选择这类产品。
第    句 修改:                                  
第    句 修改:                                  
6.综合性学习(8分)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又称“老人节”。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1)【积累】请你根据下面示例,再写两句有关“重阳节”的诗句。(不得引用下面题中诗句)(2分)
示例: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
诗句1:                                        
诗句2:                                   
(2)【改写】下面是李清照抒写的一首有关重阳节的诗词,请你用现代汉语将它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相符,语句流畅(2分)
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改写:
(3)【探究】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写出重阳节一般有哪些风俗?(4分)
①重阳节,又叫老人节、登高节,古时还是女儿节。我国习俗,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为何叫"重阳"或"重九"呢?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谈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人。"原来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正是两阳数相重,故云。
②重阳节登高这习俗起源于东汉。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写道:汝南人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一天,长房对桓景说,你家九月九日灾难,宜离家,家人宜各做绛囊,盛茱萸系佩臂上,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及傍晚回家,见鸡犬牛羊全暴死。此事流传开来,每逢重九,人们为避灾消祸图吉利转好运,乃有登高之习。
④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
答:
二.阅读与鉴赏(60分)
(一)阅读古诗,完成7~8题。(8分)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7.这一首小诗非常短,有人说它环环相扣,请简析。(4分)
8.根据本诗的标题及诗句“不得到辽西”,请你猜想一下本诗的主旨。(4分)
(二)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后面试题。(20分)
江南陶公柳
杜政宁
①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江南鄂州陶公柳率先从严冬中苏醒过来,最早感受春光,报送春的信息。
②江南陶公柳,生长在古武昌今鄂州城区环洋澜湖畔,宛如一条绸带柔媚地缠绕在数千亩湖面的堤上。早春时节,柳芽初萌,色泽鹅黄,星星点点散落在大小树枝上,似襁褓中的婴儿般柔嫩,嫩芽在蒙蒙细雨里舒展,弥漫着别样柔情,有如睡眠初展,称之为柳眼。“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和煦春风使矇眬柳眼慢慢睁开,初生柳叶呈嫩黄色,称之为柳黄。柳黄渐浓,变成绿色柳叶,柳叶细长,如美人之眉。风吹柳絮,如雪飘飞。柳条垂地,轻拂行人,情意绵绵。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③漫步在陶公柳林间,沉醉在圣洁的山水画图中,我仿佛看到晋武昌(今鄂州)太守陶侃正向我们走来,诉说陶公柳的来历。他的征战生涯41年,其中有30年是在今鄂州度过的,他虽身居高位,但决不居功自傲,养尊处优,始终克勤克俭,以爱民和清廉而留名后世。他曾带领官吏并督导百姓植树造林,在武昌城四周广植柳树。当时部尉夏施曾盗来柳树种植于自家门前,陶侃见后,停下车来问道:“此是武昌西门前官柳,何因盗来此栽?”夏施十分惶恐连忙谢罪。“陶公柳”、“官柳”和“武昌柳”之名由此而来。唐代翰林学士、诗人钱起在《晚泊武昌》中云:“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数株曾手植,好事忆陶公。”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溯江至武昌》中云:“残冻因风解,新正度腊开。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常泛舟南来,浏览西山,遥望城西陶公柳,发出“春江绿涨葡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的感叹。千百年来,陶公柳经南北隋唐之风,沐宋元明清之雨,绿染千年古城,焕发人文光芒。
④陶公柳,是坚韧的树木。它适应力强,不怕严寒酷热,不畏干旱水湿,即使被害虫咬光叶子,被烈焰烧焦树冠,甚至被雷电拦腰斩断,只要春风一吹,那深埋于地下的根须,便破土发芽。它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生命力旺盛,仅凭一截枝条,几捧泥土,便能重抖生命的旗帜,在湖畔、河渠、路边、田坂、庭院蓬勃生长起来。初春之际,刚解冰冻,春寒料峭,它傲霜斗雪,顽强地吐露出芽苞,率先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
……
⑤柳树,本是一种普通大众树木,因陶侃以民为本,亲率百姓栽种,已融合到中华历史文化之中,它历尽千年沧桑却依然美丽。我爱陶公柳,它是鄂州的象征。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9.汉字传真。请为下面的加点字注音。(4分)
(1) 乍暖还寒(   )(2) 襁褓(   )(2) 和煦(   )(4) 千丝万絮(   )
10.词语在线。请结合选文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下面词语的含义。(4分)
弥漫——
春寒料峭——
11.写法探究。请认真阅读文章的第一段的文中划线的句子,说说这一句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12.佳句赏读。请阅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的划线部分,根据你的理解,结合文章的后面内容,赏析画线的句子。(4分)
13.探究延伸。结合全文,请你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后面试题。(20分)
①究竟从哪年哪代传下来这么多故事,谁也说不清。反正都说早年有这样个善心老婆婆,多年守寡,靠着种地打草鞋,一辈子 (A 积累 B 积攒)几个钱。她见来往行人从江边过,山路险,艰难得很,便拿出钱,请人贴着江边修一座桥。修着修着,一发山水,冲垮了,几年也修不成。可巧歌仙刘三姐路过这儿,敬重寡婆婆心地善良,就亲自参加砌桥,一面唱歌,唱得人们忘记疲乏,一鼓气把桥修起来。刘三姐展开歌扇,扇了几扇,那桥一眨眼变成石头的,永久也不坏。
②前边那不就是寡妇桥?你看临江拱起一道石岩,下头排着几个岩洞,乍一看,真像桥呢!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凤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
③船到这儿,渐渐接近阳朔境界,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可不是嘛,右首山顶那块石头,简直是个妙手雕成的石人,穿着长袍,正在侧着头往北瞭望。下边有个妇人,背着娃娃,叫做望夫石。不待你问,船家又该对你说了:早年闹灾荒,有一对夫妇带着小孩,背着点米,往桂林逃荒。逃到这里,米吃完了,孩子饿得哭,哭得夫妇心里像刀绞似的。丈夫便爬上山顶,想瞭望桂林还有多远,妻子又从下边望着丈夫。刚巧在这一刻,一家人都死了,化成石头。这是个神话,却又是多么痛苦的事实。
④江山再美,谁知道曾经洒过多少劳动人民斑斑点点的血泪。假如你听见船家谈起媳妇娘(新娘)岩的事情,就更能懂得我的意思。媳妇娘岩是阳朔境内风景绝妙的一处,杂乱的岩石当中藏着个洞,黑黝黝的,洞里是一潭深水。(节选自《画山绣水》)
14.为第一自然段的横线上选择恰当的词语。(2分)
15.文中第一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上的作用?(6分)
16.请鉴赏第三自然段中划线句子,说说它好在哪里?(可以从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面来分析)(6分)
17.文中引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说说它对于表现主旨有何作用?(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试题。(12分)
月光下的喇叭手(有删节)
林清玄
  ①冬夜寒凉的街心,遇见一位喇叭手。
  ②那时月亮很明,冷冷的月光斜落在他的身躯上,他的影子诡异地往街边拉长出去。街很空旷,我自街口走去,他从望不见底的街头走来,我们原也会像路人般擦身而过,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条大街竟被他孤单冷寞的影子紧紧塞满,容不得我们擦身。
  ③他的脚步零乱颠踬,像是有点醉了,他手中提的好像是一瓶酒,他一步一步逼近,在清冷的月光中我看清,他手中提的原来是把伸缩喇叭。
  ④喇叭精亮的色泽也颓落成身花纹一般,斑驳锈黄色的音管因为有许多伤痕四凹扭扭,沿着手上去我便明白地看见了塞满整条街的老人的脸。他两鬓的白发在路灯下反射成点点星光,穿着一袭宝蓝色滚白边的制服,大盖帽也缩皱地贴在他的头上,帽徽是一只振翅欲飞的老鹰。他真像一个打完仗的兵士,曳着一把流过许多血的军刀。
  ⑤突然一阵汽车喇叭的声音,汽车从我的背后来,强猛的光使老人不得不举起喇叭护着眼睛。他放下喇叭时才看见站在路边的我,从干瘪的唇边迸出一丝善意的笑。
  ⑥在凌晨的夜的小街,我们便那样相逢。
  ⑦老人吐着冲天的酒气告诉我,他今天下午送完葬分到两百元。忍不住跑到小摊灌了几杯老酒,他说。“几天没喝酒,骨头都软了。”一他的语句中有一种神奇的口令似的魔力,我为了争取那一场酒费了很大的力气,最后,老人粗声地欣然答应:“就这么说定,俺陪你喝两杯,俺吹首歌送你。”
  ⑧我们走了很长的黑夜的道路,才找到隐没在街角的小摊,他把喇叭倒扣起来,喇叭贴粘在油污的桌子上。肥胖浑圆的店主人操一口广东口音,与老人的清瘦形成很强烈的对比。老人豪气地说:“广东、山东,俺们是半个老乡哩!”店主惊奇笑问,老人说:“都有个东字哩!”我在六十瓦的灯泡下笔直地注视老人,不知道为什么,竟在他平整的双眉跳脱出来几根特别灰白的长眉毛上,看出一点忧郁了。
  ⑨我们都有些醉了,老人上路上着他的喇叭回家,那是凌晨三点至静的台北,偶尔有一辆急驶的汽车呼呼弛过,老人吹奏的骊歌变得特别悠长凄楚,喇叭哇哇的长音在空中回荡,流向一些不知道的虚空,声音在这时是多么无力,很快地被四面八方的夜风吹散,总有一丝要流到故乡去吧!我想着。向老人借过伸缩喇叭,我也学他高高地把头仰起,喇叭说出一首年轻人正在流行的曲子:
  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
  去看望祖国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迹
  我用我游子的乡愁
  你对我说
  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
  少年的中国也没有乡愁
  ⑩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
  ⑾老人非常喜欢那首曲子,然后他便在我们步行回他万华住处的路上用心地学着曲子,他的音对了,可是不是吹得太急,就是吹得太缓。我一句句对他解释了那首歌,那首歌,竟好像是为我和老人写的,他听得出神,使我分不清他的足迹和我的乡愁。老人专注地不断地吹这首曲子,一次比一次温柔,充满感情,他的肋鼓动着,像一只老鸟在巢中无助地鼓动翅翼,声调却正像一首骊歌,等他停的时候,眼里赫然都是泪水,他说:“用力太猛了,太猛了。“然后靠在我的肩上呜呜地突起来。我耳边却在老人的哭声中听到大豆田上呼呼的风声。
  ⑿我也忘记我们后业怎么走到老人的家门口,他站直立正,万分慎重地对我说:“我再吹一次这首歌,你唱,唱完了,我们就回家。
  ⒀唱到“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乡愁是没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国也不没有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的时候,我的声音喑哑了,再也唱不下去,我们站在老人家的门,竟是没有家一样地唱着骊歌,愈唱愈遥远。我们是真的喝醉了,醉到连想故乡都要掉泪。
  ⒁故乡真的远了,故乡真的远了吗?
18.文章的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的方法?其中的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4分)
文章的第⑥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在凌晨的夜的小街,我们便那样相逢”。请你说说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中所起的作用?(4分)
探究题:本文体现了林清玄散文何种特色?请阐明。(4分)
三、作文(40分)
21. 在生活、学习中,当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我们往往要在多种解决方案中进行取舍。每当这时,你是当机立断,还是犹豫不决?你是自己做主,还是听从他人?请以“我的一次选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⑴要写出真情实感,字数不少于600。
⑵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第一综合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1)fán yǎn wū gòu(2)遐想滋润(3)“辩”应作“辨”;“尤”应作“犹”
(4)出名,闻名
2、D(A“未雨绸缪”是指“趁着还没有下雨,先修缮房子门窗,比喻事先做好防备工作”;B项“功败垂成”是指“事情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却失败了”,用在这里明显不当;C“难能可贵”指难做的事居然能做到,值得珍贵,一般用于人;D“鬼斧神工”是“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用在这里恰当)
3.A
4.减少能源消耗 减少气体排放 经济发展形态
5.答案示例:看似凶险的东西,只要心情坦然地面对,有条有理地处理,其实最终都可以解决。有时,困住我们的只是我们自己。
6.答案示例:诗句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诗句2: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
(2)改写示例: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3)重阳节的习俗很多,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情趣盎然。
7.答案参考: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8、“春怨”标题的内涵告诉我们,是表达妇人内心的怨恨;“辽西”告诉我们,她想要去边关。因此,我们推测这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也表达了妇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9.(1) 乍暖还寒( zhà  )(2) 襁褓( qiǎng  )(3) 和煦( xù  ) (4) 千丝万絮( xǜ  )
10.弥漫——形容到处都是。春寒料峭——指初春的寒冷。
11.写法探究。解析:“率先”和”苏醒”在形式上运用了拟人修辞;表达的内容是陶公柳在早春二月、天气还很寒冷的时候就发芽了;拟人修辞的作用是“把……人格化,使之更形象,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联系全文看,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陶公柳的敬爱之情。
答案:”率先”和”苏醒”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陶公柳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陶公柳不畏严寒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对陶公柳的敬爱之情。请认真阅
12.佳句赏读。解析:形式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描写的表达方式;内容上,描绘出了柳牙萌发时的色彩和情态;比喻的作用,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景物描写的作用,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情;联系全文看,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陶公柳的喜爱之情。
答案:这句化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描绘出柳牙萌发时的色彩和情态,语言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对陶公柳的喜爱之情。
13.探究延伸。解析:形式上,“我爱陶公柳,它是鄂州的象征。”是直接抒情;内容上,我爱陶公柳及它所代表的精神;抒情的作用是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联系全文看,这样写表现了作者对陶公柳及其所代表的精神的热爱、敬仰之情。
答案;这段话直接抒情,表现出作者对陶公柳及其所代表的精神的热爱、敬仰之情。在文章中起到点题的作用。
14.B
15.夸张。主要表现了作者对刘三姐善意行为的高度赞赏。
16.从表现手法上来说,运用了工描技法,如排比和比喻手法的运用,化冷僻为形象,化呆板为生动;从语言来说,语言表达清晰,清新,自然。
17.文中引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一是增强了文章的神奇色彩,二是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三是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18.文章的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与心理描写的手法;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互相亲近与怜悯之情。
19.这一自然段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到下文两人共同叙谈、畅抒情感的文字。
20.本文体现了林清玄散文重要特色——他总是会把诸如乡愁一般的感情,融入像月光一样气清神定的温情中,换句话说,他有一套将激情醇化和晶体化的本领,能将如火如荼的激情化为透明的洁白的瀑布那样,带给人欲罢还休、虚实生辉的感觉,如沐浴在一片梵乐、馨香之中,从而置于一个“返朴归真”的意境里,从而体现了林清玄婉约、清雅、独创的文风。
21.写作指导:
好的景物描写,就是让读者沉浸在所描绘的景物之中,获得美的感受的描写。
首先,选择观察角度。同一景物,观察点不同,角度不同,则姿态各异。观察时不断变换角度,或远眺,或近观;或仰望,或俯视;或平视,或环顾;或左顾右盼,或瞻前顾后,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才能写出不同的感受。
其次,抓住景物的特点。动静结合、绘声绘色、有顺序地精细描摹,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不仅要用眼看,也要用耳听,用嘴问,用脑想,用手摸,用舌尝,用鼻嗅,弄清事物的形状、颜色、滋味、气味、质地、结构,以及它跟其他事物的联系等情况。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事物的特点。
第三,景中含情,景中寓理,使景物富有灵魂。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第四,展开想象和联想,使景物的内容丰富;比拟逼真,衬托对比,使笔下的景物更加突出。没有想象和联想,文章只能是干巴巴的几条筋,景物描写也是如此,都要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古诗文、传说,或与之有关的人和事。绘声绘色也需要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