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件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件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共1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9-07 18:2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1.4
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和停表。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体会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
并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4、通过实验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们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和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
学习重点:
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学习难点:
绘制表格,记录数据,分析数据。
1.速度的公式及各字母含义?
  2.如果想测量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
需要测量那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3.如何使用刻度尺?如何使用停表?
温故而知新
动动手:练习停表的使用
  老师将一个乒乓球从高处释放。同学听到乒乓球第一次撞击地面的声音开始计时,听到第二次撞击地面的声音停止计时,并比较计时结果。
二、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
实验装置组装:如下图
  注意:调整斜面呈较小的坡度,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可加速下滑即可,并且不会滑落斜面。
实验步骤:课本第23页。
注意:1.小车运动距离为车头到车头的距离。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测量过程中不要改变斜面的坡度。
(同组的两名同学分别完成一次,并对比。
S2
实验记录表格:(记录结果要有单位)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实验进行中……
实验结论与分析: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1=
t1=
v1=
s2=
t2=
v2=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讨论:
  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 
根据公式:
计算。
  3.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最大,
全程的平均速度处在两者之间。
②用(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底端的时间t
③根据测得的s和t,利用公式(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过程的平均速度v
④将金属片移到(
),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1
⑤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S1所用的时间t1,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1
秒表
v=s/t
斜面中部
3、步骤:
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

)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把s和以后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刻度尺
1、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
)(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会(
)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
2、如图所示,完成测量平均速度的数据
反馈练习

程s/m
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v/(m/s)
全程s=1.8
t=5.0
v=0.36
前半程s1=0.9
t1=3.0
v1=
后半程s2=
t2=
v2=
从表中可以看出,小车做的是(
)(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
0.9
2.0
0.45
0.3
3.物理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数字钟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的是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刻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h:min:s”。
(1)由图可知,小车从乙位置运动至丙位置的平均速度是_0.16_m/s。
(2)小组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实验时斜面的倾斜度不宜太大,你认为这样做的理由是__减小小车下滑的速度,延长下滑时间,便于准确测量时间(答案合理即可)__
【点拨】命题点
1.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
2.斜面坡度不宜过大的原因。
3.小车平均速度的计算。
4.小车通过上半程和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大小比较。
5.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移动的距离。
(2)小车从斜面顶端要从静止释放。
(3)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不做匀速直线运动,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4)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过某点所用的时间越短,计时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小。
小结:
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如何分析实验数据
尊重测量结果、客观分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