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11.1.2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9-08 14:50: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
一、概述
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八年级数学上册第4-5页
学生已学习了角的平分线,线段的中点,垂线和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边的性质等,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为今后学习三角形的内切圆及三心等知识埋下了伏笔.本节内容着重介绍了三角形的三种特殊线段,已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等知识是学习本节新知识的基础,其中三角形的高学生从小学起已开始接触,教材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从高入手,利用图形,给高作了具体定义,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高为线段,进而引出三角形的另外几种特殊线段— —中线、角平分线.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可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与垂线、角平分线的联系与区别.另外,本节内容也是日后学习等腰三角形等特殊三角形的基础.故学好本节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上述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年龄特征,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画、折等实践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 线、角平分线、中线;会画出任意三角形的高线、角平分线、中线,通过画图、折纸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会交于一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画、折等实践操作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及创新精神.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发展应用和自主探究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有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八年级的孩子思维活跃,模仿能力强,对新知事物满怀探求的欲望.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能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总结.但是受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知识迁移能力不强,推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情境创设法:利用同学们身边的跳远成绩的测量,引出三角形的特殊线段,使数学能密切联系实际体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更能贴近学生生活,体现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以激发学生对学习本节内容的求知欲,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与已学过的垂线、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有关,讲解时将新旧知识融合贯通,既利于学生掌握新知,又可帮他们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3.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性:课堂上通过同学们在折纸、画图等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丰富学生对此内容的体验和理解,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层层设问,启发诱导,设计适当的铺垫,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如何探究,而不是替代他们思考,并鼓励探究多种不同问题,使探究过程活跃起来,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到更大的收获.
4、运用多媒体等作为教辅工具:运用 flash 演示画图、折纸以及用几何画板展示三角形三条重要线段的位置变化,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扫除学生从形象思维难以跨越到抽象思维的障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教科书、黑板、粉笔等日常教学用具、折纸、多媒体课件、计算机(运用 flash 演示画图、用几何画板展示三角形三条重要线段的位置变化).
六、教学过程
本节课按照“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合作交流,探求新知”——“拓展创新,挑战自我”——“课堂小结,感悟反思”——“走出课堂,应用数学”的流程展开.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为了迎接“阳光体育与奥运同行”活动,同学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小希和皮皮进行了跳远训练.那么如何测量他们的跳远成绩呢?
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你能画出它的对边的垂线吗? (引出三角形高)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身边的跳远,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 探究三角形的高
1.三角形高的定义:(你能描述三角形的高吗?)
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如图,在 △ ABC 中, AD⊥BC , 点 D 是垂足,AD是△ABC 的一条高.
2.做一做:(每一个同学准备一个锐角三角形的纸片)
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的三条高吗?你能用折纸的方法得到它们吗?从这三条高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三条高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可以反过来画好高后,找哪条边上高)
3.议一议:(使折痕过顶点,,顶点的对边边缘重合)
如果用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你能通过折或画的方法找到它的高吗?它们的高有几条?它们又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4.练一练:
(1)AD为的高,则= =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恰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 D.锐角三角形
(3)在下图中,正确画出△ABC中BC边上高的是( ).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唤醒学生对三角形的高的认识与确认,有助于新知的解决,并且发展学生的观察力与语言表述能力.
通过折或画出三角形的高,提高学生的基本作图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
小组合作交流,并通过观察、猜想经历知识的发展形成过程,体验了“发现”知识的快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设计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高的的有关知识加以巩固,让学生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二)探究三角形的中线
问题1:你能将分为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吗?(引出三角形中线)
1.三角形中线的定义:
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2.做一做:
你能画出三角形的所有中线吗?观察你们所作的图形,你又有哪些发现?与同伴交流.(分组合作交流)
3.练一练:
如图,AD、BE为△ABC的中线交于点G,连结CG,并延长交AB于点F.
(1)则AC= AE= EC,CD= , AF= AB.
(2)若S△ABC=12cm2,则S△ABD= .
设计意图
通过解决面积问题,由三角形高自然引入三角形的中线,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继续动手、实验,亲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
重点考察:①学生对三角形中线定义的理解及运用;②学生对图形的观察能力及数形结合的能力。
活动(三)探究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问题:准备一个三角形纸片 ABC ,按图所示的方法折叠,展开后,折痕 BD把∠ABC分成∠1和∠2两部分.观察∠1和∠2有什么关系?(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引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三角形角平分线定义: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如图,BD是∠BAC的角平分线,那么有∠ABD=∠DBC=∠ABC
2. 做一做:(分组合作,交流讨论)(准备三个三角形)
  (1) 你能分别画出或折出这三个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吗?
  (2) 在每个三角形中,这三条角平分线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3.练一练:如图,AD、BE、CF是△ABC的三条角平分线,则∠1= ,∠3= ,∠ACB=2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折纸入手,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学习作铺垫。
提高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识别能力,感受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通过折出或用量角器、直尺画出角平分线,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并从中体验了“发现”知识的快乐,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三、拓展创新,挑战自我
1.如图1所示,在△ABC中,∠ACB=90°,把△ABC沿直线AC翻折180°,使点B 落在点B′的位置,则线段AC是( )毛
A.边BB′上的中线
B.边BB′上的高
C.∠BAB′的角平分线
D.以上答案都正确
2.一个残缺的三角形残片如图2所示,,请你作出AB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你是怎样作的?为什么?如果不恢复这个缺角呢?
设计意图:前面基础练习之后,通过生活实例的解决,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及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充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发挥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四、课堂小结,感悟反思
学生自主小结,交流在本课学习中的体会、收获,交流学习过程中体验与感受,以及可能存在的困惑,师生合作共同完成课堂小结.
(辅以几何画板动画来演示,加深学生对这三种重要线段的理解)
设计意图: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不同学生总结知识的程度和能力;(2)对练习中反馈的信息及时处理.
五、走出课堂,应用数学
1.课本P23 练习2、3
2.数学趣味题:要载7棵树,请你来帮忙,每行栽3棵,恰好成6行.同学们,
你能想出几种栽法吗?
设计意图:发挥教材的扩张作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三角形的高线 三角形的
中线 三角形的
角平分线
基本图形:


性质: 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七、教学评价设计
八、帮助和总结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