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比大小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水果学具图案来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掌握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正确区分“>”“<”和“=”,准确使用比大小的符号。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7页内容、“做一做”和第18、19页“练习三”的第3、6、7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4分钟) 1.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在多的后面画“√”。
提问:同学们是怎样比较事物多少的呢?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表扬。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前面我们学习了比较事物的多少,本节课我们学习数的比大小。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17页内容及情境图。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幅情境图,说说这幅图中有什么,在干什么事情吗?
指名学生回答,其余同学进行补充。
图中一共有3个桃、2根香蕉和4个梨。3只小猴正在分水果,比一比小猴的只数和每种水果的数量谁多谁少。
教师对举手补充的学生予以鼓励和表扬。
(2)引导学生分类整理小猴和水果的数量。
猴子3个,梨4个,桃子3个,香蕉2个。
提问: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比一比这些物品数量的多少吗?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表扬。
(3)引导学生有序排列比一比。
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大小。
每只小猴分1个桃,桃没有剩余,说明小猴的只数与桃的个数同样多,也就是3和3同样多。前面的数等于后面的数,用“=”连接,即3=3,读作3等于3。
3只小猴分2根香蕉,1只小猴没分到,说明小猴的只数比香蕉的根数多,也就是3比2大。前面的数大于后面的数,用“>”连接,即3>2,读作3大于2。
3只小猴分4个梨,多出1个梨,说明小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也就是3比4小。前面的数小于后面的数,用“<”连接,即3<4,读作3小于4。
②用数的顺序比大小。
3只小猴和3个桃比,3=3。
3只小猴和2根香蕉比,3在2的后面,所以3>2。
3只小猴和4个梨比,3在4的前面,所以3<4。
(4)教师在黑板上板书“>”“<”“=” ,并讲解写法和意义。
学生在课本田字格里描一描,写一写。
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对正确且规范书写的学生给予表扬。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17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三”第3题。
3.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6题。
4.完成教材第19页“练习三”第7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创设情境,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猴子吃水果,顺利地引出新课。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