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图形的拼搭
教学目标 1.通过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辨认和区别这几种图形。
2.在搭一搭的实践活动中,发展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几何体的特征。
难点: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35页下半部分内容、“做一做”,第36页内容和第37、38页“练习八”的第4、5、6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积木
2.学具准备:积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4分钟) 1.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在不易滚动的物体下面的括号里画“√”。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解答。
教师对回答正确的学生予以表扬。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了认识物体,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这些立体图形,当把这些立体图形放在一起,能组成很多有趣的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图形的拼搭。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35页下部分内容及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图,理解题意。
指名学生描述情境:
教师提示:图中的小朋友们正在用相同的小立体图形拼组更大的立体图形,拼一拼,看相同的小立体图形能拼成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中小朋友都搭成了什么立体图形,自由回答。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表扬。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朋友的拼组情况。
①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可以任意地拼搭。图中小朋友用四个小长方体拼成了一个正方体;
②正方体有6个同样大的且平平的面,也可以任意地拼搭。图中小朋友用两个小正方体拼成了长方体,用三个小正方体拼成了一个大一点的立体图形;
③圆柱有2个平平的面,拼搭时要用这两个平平的面上下拼搭。图中小朋友用两个圆柱拼成了一个大一点的圆柱。
2.课件出示教材第36页内容及情境图。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用所给的10块积木搭物体,并且所有的积木都要用上,看怎样搭才能搭得又稳又高。
引导学生自己搭一搭,然后同桌之间比一比,谁搭的又高又稳。
(2)引导学生根据积木的特征探究拼搭方法。
搭得稳的方法:
①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积木有6个平平的面,不易滚动,拼搭时可以放在下面。
②球易滚动,放在最上面较好。
③尽量让比较大的积木放在下面(球除外)。
搭得高的方法:可以将立体图形竖着放,如:可以将长方体竖着放。
(3)提问:图中谁搭得高呢?
学生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10分钟) 1.完成教材第35页下半部分“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4题。
3.完成教材第37页“练习八”第5题。
4.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6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在教学“立体图形的拼搭”这一课时内容时,让学生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学习,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尝试、去体验,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