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时 10的认识和组成
教学目标 1.会读写10,能运用10以内的数序比较数的大小。
2.引导学生感受数字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难点:掌握10的分与合。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59~60页内容、“做一做”和第62页“练习十三”的第1、2、3题。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PPT课件
2.学具准备:纸花、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4分钟) 1.回顾前面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看图圈数。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我们已经能正确数出0~9了,还知道这些数的组合与分解。本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9大的数——10及其组成。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4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4分钟) 课件出示教材第59~60页内容及情境图。
(1)引导学生数数和认数。
①提问:你能从图中找出哪些可以用10来表示的事物?
学生观察,交流汇报:用点数的方法数出图中有9个同学,再数1位老师,一共有10人。用同样的方法数鸽子的只数,一共有10只。
②提问:点子图上的点子是多少?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板书:10。
教师总结:像这样10个人,10只鸽子都可以用10来表示。
③引导学生用纸花表示10,从1开始数,1、2、3、4、5、6、7、8、9、10,数一个数摆一朵,摆10朵纸花。
(2)引导学生学习1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①在计数器上先拨9颗算珠,再拨一颗算珠,就得到10颗,即9添上1是10。
②请同学们观察直尺图,说说你的发现,交流汇报。
0~10各数从左往右的排列顺序是0、1、2、3、4、5、6、7、8、9、10。
③引导学生观察点子图,数出点子图中点的个数。让学生独立填数和符号,交流汇报自己填写的过程和理由。
教师板书:9< 10 10> 9。
(3)引导学生学习10的组成。
同学们拿出10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堆,看看有几种摆法?
学生交流摆法,教师板书:
有9种摆法。
(4)引导学生学习10的写法。
教师说明并示范10的写法,学生在课本中进行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三”第1题。
3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三”第2题。
4.完成教材第62页“练习十三”第3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入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10。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从生活中找出许多跟10有关的事物,利用点子图,计数器让学生经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受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