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4.3《按比分配解决问题》教学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4.3《按比分配解决问题》教学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9-14 12:18:35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按比分配解决问题
第四单元:比
一、情境导入
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六(2)班一共有48人,
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
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六(2)班一共有48人,
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
二、实例探究
(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先求出一份的数量,
再算几份的数量。
先求出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二、实例探究
(2)女生:
48×
=20(人)
男生:
48×
=28(人)
二、实例探究
浓缩液和稀释液各指什么?
二、实例探究
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答:浓缩液有100
mL,水有400
mL。
二、实例探究
三、实践应用
某妇产医院上月新生婴儿303名,男女婴儿人数之比是51:50。上月新生男、女婴儿各有多少人?
三、实践应用
我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
准备种黄瓜和茄子。
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三、实践应用
三、实践应用
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
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
四、课堂总结
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按比分配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54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
1.能在实例的分析中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
???
2.初步掌握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
3.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学习,在观察、研讨、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自主探索解决按比分配实际问题的策略,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多角度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5:7”,从这句话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一条简单的现实生活信息,不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例探究
????(一)自主探索
???
1.出示:六(2)班一共有48人,女生与男生的人数比是5:7。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你能求出什么?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呢?你会算吗?
???
2.学生独立尝试。
???
3.同桌交流。
????师: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和做法,有不同的方法都可以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
4.汇报: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上台板演,交流汇报。
????预设(1):48÷(5+7)=4(人);
????女生:4×5=20(人);
????男生:4×7=28(人)。
????师: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第一步求的是什么?第二步和第三步分别是什么意思?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师: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
????预设(2):女生:(人);
????男生:(人)。
????师:这种方法中,是什么意思?呢?
?
???
5.小结: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我们再一起来看看(配合课件演示)。
????方法一是根据比的意义,看看一共分成几份,先求出一份的数量,再算几份的数量;方法二是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看看男生、女生各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两种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你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没有直接用书本上的例题,而是用了班级男生、女生人数比这一实际情况。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例,所以学生很乐意去探索、交流、实践。这样的设计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揭示课题
????师:像上题这样,把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按比分配。(板书课题:按比分配)
????(三)实践尝试
????出示例2: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
1.阅读与理解。
????浓缩液和稀释液指的是什么?(浓缩液是纯清洁剂,稀释液是加水之后的清洁剂。)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学生独立解题,交流汇报。)
???
2.分析与解答。
????预设(1):每份是500÷5=100(mL),浓缩液有100×1=100(mL),水有100×4=400(mL)。
????师:这里的5表示什么?(把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
????预设(2):浓缩液有(mL),水有(mL)。
师:表示什么?(浓缩液占总体积的;)
呢?(水占总体积的。)
?
???
3.回顾与反思。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
????预设:看浓缩液与水的比是不是等于1:4。
????小结: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看清楚1:4到底是哪两个量之间的比。
????【设计意图】把书上的例2作为尝试题,让学生独立尝试、交流,最后进行小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审题、分析的能力,而且进一步加深对两种方法的理解,让学生初尝成功的乐趣。
????三、实践应用
????(一)基本练习
???
1.师:打开教材第55页,看第一题。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算一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2)交流:说说你的方法。
???
2.出示: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种黄瓜和茄子。
????师:请你来设计一下,可以怎么分配?
????预设一:1:1。
????师:如果按1:1分配,那么种黄瓜和茄子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自主计算)
????师:通过计算,发现按1:1分配其实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是的,平均分就是按1:1分配,是按比分配中的特例。
对于其余各种分配方法,都让学生快速算一算再交流。
????(二)发展提高
???
1.师:增加点难度行不行?我把这一题变一下。
????出示教材第56页第7题:李伯伯家里的菜地共800平方米,他准备用种西红柿,剩下的按2:1的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三种蔬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
????(1)比较:这一题和前几题相比,有什么不同?
????(2)分析:这一题是把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这个数量直接告诉我们了吗?所以我们应该先算什么?那你会算吗?
????(3)学生尝试。
????(4)交流算法。
????师:你是怎么算的?(展示学生作业)还有同学用其他方法做吗?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师:这几位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
2.出示: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6人,二班有44人,三班有50人。三个班各应栽多少棵树?
????(1)比较分析:
????师:这一题又有什么不一样?没有直接给出“比”,不能直接按比分配了,那怎么办?
????师:我们可以先求出比,再按比进行分配。
????(2)学生独立尝试,交流算法。
????(三)小结
????师:通过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你觉得在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师:说得对,在解答这类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审题,看清楚是对哪个数量进行分配,是按什么比分配的;如果题目没有直接给出比,我们要先根据题目信息求出比,再按比分配。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从基本练习到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再到没有直接给出比的题目,层层深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解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验证、品尝自己的学习成果,再次感受成功带来的乐趣。
????四、课堂总结
???
1.师:学到这里,谁能告诉我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说说你的收获和感受。(指名回答)
???
2.课外延伸。
????师:比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请你课后搜集生活中的实例,编一道按比分配的题目,在下一节课中进行交流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抓住“收获”、“感受”来进行课堂总结,可以再次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培养评价、反思的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