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4.懂得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道理,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表达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出示葫芦的图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自由说)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个跟葫芦有关的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这个种葫芦的人种的葫芦最终怎么样了呢?我们一起去课文中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认读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让学生自由举手读一读,教师再强调;“藤”“盯”是后鼻音;“感”“慢”是前鼻音;“治”是翘舌音,“赛”是平舌音。
3.教师再出示上述词语,大家一起读一读。
4.分段自由举手读课文,其他学生正音。
5.说一说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一个人种葫芦,不管治虫,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
三、认读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词,教师相机正音。
2.玩“摘苹果”游戏巩固生字。
3.出示生词卡片,任选其中两个词语,练习说话。
4.教师示范书写,重点对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5.学生自由练习书写,同桌评议,给写得好的同学奖励一颗小星星。
第2课时
一、看图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看看两幅插图有什么不一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人的表情不一样:图一是面带微笑,图二是满脸惊讶。
(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图一是绿绿的叶子,图二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3)葫芦不一样:图一是挂在藤上,图二是掉在地上。
2.小结: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快读课文,去文中找找答案吧!
二、朗读感悟,体会道理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那个人种的葫芦长得怎么样?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多么令人喜欢的小葫芦啊,你能读出来吗?让学生自由举手读。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可爱的小葫芦是怎么长出来的。(先长出嫩绿的叶子,然后开出雪白的小花,等花谢了,小葫芦就长出来了。)再读第1自然段。
师过渡:看着这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多想得到葫芦哇,那他最后得到葫芦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质疑。
4.小组合作学习第2、3自然段。
(1)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
(2)看图,听录音。听听种葫芦的人和他的邻居说了什么,看看各自的表情怎样。(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感叹句、反问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感受不同句式表达的情感强烈程度是不同的。)
(3)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从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从邻居劝告那个人的过程中,想一想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你懂得了什么?讨论:虫——叶子——葫芦之间的关系。
(5)小结板书。
5.配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首先是他不懂叶子和果实的关系,所以叶子长了虫子,他认为没有必要去治;其次是他不听邻居的劝告。)
6.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三、拓展延伸
1.一棵葫芦从发芽到成熟,还会遇到哪些问题,还需要为它做些什么呢?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续编故事)并把他第二年种的葫芦画下来,看谁想得好,画得好。
2.请同学们课后把自己续编的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听。
【教学板书】
14 我要的是葫芦
叶子(长满、绿) 葫芦(可爱)
↓ ↓
长虫落了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教学。“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以此问题为突破口,我采用变序阅读法,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插图分别学习第1、4两个自然段,感受葫芦开始长得很可爱及后来葫芦都落了,再探究其缘由,学习第2、3两个自然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了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同时我还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进行分角色朗读,明白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