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区后所中学2009-2010学年上学期期末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红塔区后所中学2009-2010学年上学期期末检测九年级语文试卷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2-26 13:41:00

文档简介

红塔区后所中学2009——2010学年上学期期末检测
九 年 级 语 文 试 卷
(全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 分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拼音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今天提倡崇尚淡泊,是因为古今历史zhāoshì :只有在淡泊的环境中经受mólì 才能使人心胸豁达宽广;只有淡泊才能dǐyù 各种非份物质的诱惑,使人xīnwúpángwù 地去奋力攀登。
2.下列加点词与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篮球场上气氛激烈,观众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
B.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大脑退化。
C.李华是一个很执着的人,他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到水落石出。
D.只要坚持下去,最后才能取得成功。
3、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2分)
出版人郝明义把阅读当作是给大脑的一种饮食,阅读和饮食一样,可分四种:第一种像主食, ;第二种像补充蛋白质高营养的饮食, ;第三种像蔬菜水果类饮食, ;第四种像甜食与零食, 。
① 是为了消遣需求②是为了辅助阅读的工具性需求③是为了解决某种实际问题的知识需求④是为了思想的需求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①③② D.②①③④
4、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2分)
A.为降低交通噪音对北京奥运村的影响程度和范围,科研人员制定了总平面防噪方案。
B.青年歌手大赛选手综合素质之所以整体不高,是因为不少歌手忽视文化学习造成的。
C.“庞加莱猜想”这一国际数学界关注了上百年的难题,近日被我国科学家完全破解。
D.中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5、中华大地山河秀丽,物华天宝。你的家乡也一定有许多名胜特产。请选取你喜爱的一个你喜爱的一处风景名胜或一种特产,你写一条广告语,力求新颖生动,深入人心。(3分)
6、金庸的《天龙八部》片段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刘翔奥运夺冠的新闻特写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周杰伦的励志歌曲《蜗牛》被列入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2005年,一颗又一颗大众明星赫然升起在中小学校园的天空。与此同时,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请将你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3分)
7、用古诗文原句填空。(8分)
① 无可奈何花落去, 。
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 ,志在千里。
④ ,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⑤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通过“ ”写出了美妙的自然环境对人的陶冶作用。
⑥沙尘肆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绿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古诗文(《岳阳楼记》除外)中的名句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
, 。
二、现代文阅读。
(一)合作勤劳的蚂蚁(12分)
①蚂蚁是一种生命不息便工作不止的昆虫。
②目前,世界上共有蚂蚁16000多种。蚂蚁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昆虫”的特征,在数量庞大的蚂蚁家族里,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明确的分工,其中兵蚁和工蚁将一生劳作。
③生活在美洲的切叶蚁是一种聪明有趣的蚂蚁,它们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自己“种植”粮食。一群工蚁外出寻找新鲜植物的叶子,当它们发现目标之后,就会返回巢穴报信。沿途它们会分泌一种叫做信息素的化学物质,作为联络媒介,将信息通知家族其他成员。接到信息的其他蚂蚁便沿路找到那株植物,把树叶一片一片地切下来搬回巢中。
④与人类相比,切叶蚁的劳动强度非常大。经过换算,一只工蚁的负重量相当于一个人背负250千克重物,以0.4千米/分钟的速度前进。有时在一天的时间里,要走相当于80千米的路程。这个路程一直持续到整株植物的叶子被取光。
⑤切叶蚁把叶子带回巢穴后,并不直接食用,而是再切成更小的碎片,种在“苗圃”里发酵,培养灰菌,然后取食长出来的灰菌。切叶蚁的这种嗜好,不但促使它把树叶埋在地下,而且一遍遍地进行深翻。它们的劳动既为自己获得丰富的食物,也为植物和其他动物的生长创造了更加适宜的环境。
⑥生活在澳大利亚北部的一种编织蚁,同样心灵手巧。用树叶编织成的小屋是它们齐心协力创造的一个奇迹。筑屋时,工蚁们先把树叶聚拢到一起,然后排成长龙用身体搭成桥梁,传送树叶。接下来,最为奇特的一幕出现了:一只工蚁从育婴室取出一只幼蚁,轻轻地抓住它,把它头朝前置于两颚之间,然后用幼蚁的头轻轻地触碰一下树叶的边缘,受到刺激的幼蚁就从嘴里吐出一根丝来,再把这根丝的一头搭在旁边的树叶上。工蚁就这样把这只幼蚁当作吐丝和编织的梭子,来回穿梭编织。每只幼蚁的吐丝量是有限的,当一只幼蚁的丝吐完之后,再换上另外一只。这样一来,幼蚁只能在无茧的情况下变化成蛹。幼蚁为了群体的利益,贡献出自己所有的丝,当然也会受到成年蚂蚁的精心照料与呵护。
⑦乍看单个的蚂蚁,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作为一个整体,蚂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形态之一。蚂蚁能够举起相当于自己体重400倍的重量,能拖动相当于自己体重1700倍的东西,是名副其实的大力士。因此,当身体娇小的蚂蚁们集合在一起时,几乎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它们前进的脚步。观看劳动中的蚂蚁,会令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蚂蚁家族树立了齐心协力、辛勤劳动的榜样。
8、本文主要说明了“蚂蚁” 的特点。(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9、文章第4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10、这篇说明文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且形象生动,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个特点,把它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4分)
11、 读了本文,看到这些身体娇小,看似微不足道的蚂蚁,却“会令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结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说说你从这些小蚂蚁的身上领悟到了些什么?(2分)
(二)平凡的震颤(13分)
单位的旁边是一处建筑工地,经常能在黄昏时听到那里的碗筷交响曲和夜深思铭公吼一些老掉牙的情歌;除此以外,偶尔也有竹笛声传过来,舒缓而悠扬。我知道那些民工都来自遥远而贫困的山区。
经验和世故提醒我们应该提防他们。那时,只要出门,大家都会相互叮嘱:记住把门窗关牢。只因为他们是民工,而且是外来的,我们的眼中流露着对他们的不屑和冷漠。但不谙世事的恶孩子如何能窥知大人心灵上的樊篱?同事6岁的儿子嘉嘉就经常跑到工地那边玩耍。久而久之那些民工喜欢上了这个虎头虎脑的孩子,他们会在空闲时用彩色包装带给嘉嘉编织展翅欲飞的小鸟,用树叶吹出“嘶嘶”的蝉鸣,把蜻蜓捉住装在烟盒里……这一切,对生活优越但孤独的城市孩子来说,无异于找到了童趣的天堂。
那些黝黑但面善的民工在嘉嘉的眼中简直就是魔术大师,不仅能变出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还能使那座大房子一天天长高。他小小的心里佩服得不得了。他才不相信这些叔叔是大灰狼变的,他想肯定是妈妈弄错了。我的这位同事开始很担心,每次看到嘉嘉在工地上玩,骂一些嘉嘉听不懂的话,却听得那些民工一愣一愣的。
如果没有那个星期五下午发生的事,时间也许就不留痕迹地从人们身边从容而过。一切都来得那么猝然,时间老人似乎只是略略停顿了一下,就改变了一些人的生命轨迹。
那是个晚霞燃得灿烂的黄昏,嘉嘉准备回家吃晚饭,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穿过那块空地回家,他想找根木棍什么的,于是就沿着正在施工的建筑物边沿寻找。一位在楼下作业的民工碰巧失手,一块预制板被脚手架抵挡了几次之后,正朝嘉嘉头上砸下来。一位提水的民工经过嘉嘉身边,他一纵身将嘉嘉推开,随着一声巨响,那民工的一条腿已被砸得血肉模糊,而嘉嘉安然无恙。那位民工是一位还不满18岁的大男孩,因家境贫困第一次跟随父亲出门打工挣钱。他攒钱是想读书还是想娶媳妇,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把一条腿连同青春的梦想,永远留在了这个不属于他的城市。他救嘉嘉是因为“我蛮喜欢嘉嘉这孩子”,就这简单的理由。多么单纯而宽厚的灵魂!
不要看轻某一种生命,生活有时就是这样,那些被我们鄙视和冷落的,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他们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悄悄地感动着我们的心灵,湿润着我们的眼睛。
12、“我们”对民工的态度,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4分)
13、文中划线句中“改变了一些人的生命轨迹”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14、文中强调那位“不满18岁的大男孩”民工救嘉嘉的理由如此的简单,目的何在?(4分)
15、文末说“那些被我们鄙视和冷落的,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分)
(三)(11分)
①昨天读了余秋雨的散文《白发苏州》。
②秋雨先生是个造诣很高的人,他看苏州,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③我看苏州是在十年前了,当时以一个稚童的眼光来评判,背不动“文化”两个字。唐伯虎的故事后来才懂,还有那个金圣叹。后来又知道了他们都是那个江南小城人氏,一点也不奇怪——只有那样的地方才会有那样的人。壁垒上垂延至地的藤蔓;小桥下发如墨云的洗衣妇人;街暮人淡之时,似听见却又似想见的寒山寺里的钟鸣。苏州,美得有声有色。
  ④苏州人热情,或许是因为习惯了宾客盈门的生活——苏州每年的旅游者是以万计的。那一回在去拙政园的路上,公车里一位妇人跟我妈妈聊了起来。她先是用夹着细软方音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苏州的景点,什么时间去好,路怎么走,都一一顾到。末了,便打听起我们的来处。“桂林!”得到这个答案后,那先前不曾歇过话的妇人竟呆了一小会,临下车时她满脸疑惑地遗下一句:“桂林多好!你们何苦来看我们这儿人造的山水呢 ”
⑤万物自然为妙,妇人的惊异再平常不过了。倘若是生长在西北高原的汉子,倘若是从大兴安岭苍莽森林里来的客人,想象品着茉莉花茶般地来苏州求个神清气爽,倒可以理解。可是,生在桂林山清水秀间的人们也来了,为什么呢 我也常常自问。
⑥鬼斧神功用来形容天的造化,桂林便是这样一个蒙恩于天功的地方。奇山俊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后来有了镌刻于洞间石壁上的经文诗篇。在那些或清秀流畅或健拔有力的字迹里,有柳宗元,有徐霞客,还有那描画了“八骏图”的徐悲鸿。久而久之,桂林成了一座“历史 ( http: / / www.ww51.com / lishi / " \t "_blank )文化名城”,不断涌来的人们看罢山水,还忘不了看一看那流溢于山水之间的斑斑墨迹,发一番“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唏嘘同感。
⑦苏州不同。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大师计成在他的《园治》中这样描写苏州园林,“轩楹高爽,窗户虚邻,蚋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轩楹窗棂之间,是一双双曾经劳碌修茸的手,在这儿,制造奇迹的是人类自己!
⑧明清时候,江南是富人的天地,为卜居闹市而又兼事自然风致之美,有钱人们建起了一座座园林。封建文化较为发达的苏州城里,不少文人画家同时也是造园家,而造园师又多能诗善画,在无数园林竣工的同时,他们也完成了苏州文化的营建。许多年以后,造园人曾经的政绩,曾经的富贵荣华都已逝作尘埃,唯独因为一个园子,历史记下了他们的名字,真趣亭,芙蓉榭,网师园……苏州人要的,不,应该是中国人要的只是一个“后院”,在里边,“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⑨唐伯虎晚年信了佛,住在他的桃花庵里,唱着他的《桃花庵歌》:“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通“趋”追求),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有了富贵在地贫在天的旷达,他的殷厚又有谁人能比呢 其实,这是苏州人的心灵皈依。这种皈依不是寄情于自然山水的神羡,而有如在自家屋后开一畦菜地的恬趣晓畅。在属于他们的、属于天下所有心态恬淡者的“后院”里,人们体味到了“自锄明月种梅花”的真趣。
⑩也许妇人的问题背后早已自有了答案,只不过想引我这个“回家的孩子”费些思考,写下上边一段文字。
16.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苏州与桂林不同的美是怎样造成的 用原文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为桂林人,作者为什么来到苏州 (2分)
A.享受苏州有声有色的美 B.品味苏州茉莉花般的神清气爽
C.凭吊唐伯虎和金圣叹 D.回到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19.从唐伯虎的生平和《桃花庵歌》人手,说说为什么作者会认为“只有那样的地方才会有那样的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你是否赞同作者对苏州的评价 说说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一12题。(10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21.诵读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臣/本布衣,躬/耕于俺阳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D.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遂许先帝以驱驰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杂然相许      顾野有麦场
C 咨臣以当世主事    D 以伤先帝之明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至若春和景明
23.把选文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从选文第一段看,作者的表达目的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列句子中,有一句与其他三句的志趣不同,这一句是 ( )(2分)
A 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
五、作文(50分)
1、珍惜
2、感谢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不少于600字。(3)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答 题 不 得 超 过 此 密 封 线
班级: 姓名: 考号: 座位号:

答 题 不 得 超 过 此 密 封 线
班级: 姓名: 考号: 座位号:

答 题 不 得 超 过 此 密 封 线
PAGE
九年级语文试卷第 4 页 共 4 页红塔区后所中学2009——2010学年上学期期末检测
九 年 级 语 文 试 卷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拼音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今天提倡崇尚淡泊,是因为古今历史zhāoshì 昭示 :只有在淡泊的环境中经受mólì 磨砺 才能使人心胸豁达宽广;只有淡泊才能dǐyù 抵御 各种非份物质的诱惑,使人xīnwúpángwù 心无旁骛 地去奋力攀登。
2.下列加点词与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C )(2分)
A.篮球场上气氛激烈,观众的呐喊声一浪高过一浪。
B.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大脑退化。
C.李华是一个很执着的人,他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到水落石出。
D.只要坚持下去,最后才能取得成功。
3、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出版人郝明义把阅读当作是给大脑的一种饮食,阅读和饮食一样,可分四种:第一种像主食, ;第二种像补充蛋白质高营养的饮食, ;第三种像蔬菜水果类饮食, ;第四种像甜食与零食, 。
① 是为了消遣需求②是为了辅助阅读的工具性需求③是为了解决某种实际问题的知识需求④是为了思想的需求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①③② D.②①③④
4、下面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C ) (2分)
A.为降低交通噪音对北京奥运村的影响程度和范围,科研人员制定了总平面防噪方案。
B.青年歌手大赛选手综合素质之所以整体不高,是因为不少歌手忽视文化学习造成的。
C.“庞加莱猜想”这一国际数学界关注了上百年的难题,近日被我国科学家完全破解。
D.中学生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5、中华大地山河秀丽,物华天宝。你的家乡也一定有许多名胜特产。请选取你喜爱的一个你喜爱的一处风景名胜或一种特产,你写一条广告语,力求新颖生动,深入人心。(3分)
6、金庸的《天龙八部》片段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刘翔奥运夺冠的新闻特写被收入小学语文课本,周杰伦的励志歌曲《蜗牛》被列入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2005年,一颗又一颗大众明星赫然升起在中小学校园的天空。与此同时,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请将你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3分)
7、用古诗文原句填空。(8分)
①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
②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④ 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⑤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通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写出了美妙的自然环境对人的陶冶作用。
⑥沙尘肆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绿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古诗文(《岳阳楼记》除外)中的名句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现代文阅读。
(一)合作勤劳的蚂蚁(12分)
①蚂蚁是一种生命不息便工作不止的昆虫。
②目前,世界上共有蚂蚁16000多种。蚂蚁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昆虫”的特征,在数量庞大的蚂蚁家族里,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明确的分工,其中兵蚁和工蚁将一生劳作。
③生活在美洲的切叶蚁是一种聪明有趣的蚂蚁,它们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自己“种植”粮食。一群工蚁外出寻找新鲜植物的叶子,当它们发现目标之后,就会返回巢穴报信。沿途它们会分泌一种叫做信息素的化学物质,作为联络媒介,将信息通知家族其他成员。接到信息的其他蚂蚁便沿路找到那株植物,把树叶一片一片地切下来搬回巢中。
④与人类相比,切叶蚁的劳动强度非常大。经过换算,一只工蚁的负重量相当于一个人背负250千克重物,以0.4千米/分钟的速度前进。有时在一天的时间里,要走相当于80千米的路程。这个路程一直持续到整株植物的叶子被取光。
⑤切叶蚁把叶子带回巢穴后,并不直接食用,而是再切成更小的碎片,种在“苗圃”里发酵,培养灰菌,然后取食长出来的灰菌。切叶蚁的这种嗜好,不但促使它把树叶埋在地下,而且一遍遍地进行深翻。它们的劳动既为自己获得丰富的食物,也为植物和其他动物的生长创造了更加适宜的环境。
⑥生活在澳大利亚北部的一种编织蚁,同样心灵手巧。用树叶编织成的小屋是它们齐心协力创造的一个奇迹。筑屋时,工蚁们先把树叶聚拢到一起,然后排成长龙用身体搭成桥梁,传送树叶。接下来,最为奇特的一幕出现了:一只工蚁从育婴室取出一只幼蚁,轻轻地抓住它,把它头朝前置于两颚之间,然后用幼蚁的头轻轻地触碰一下树叶的边缘,受到刺激的幼蚁就从嘴里吐出一根丝来,再把这根丝的一头搭在旁边的树叶上。工蚁就这样把这只幼蚁当作吐丝和编织的梭子,来回穿梭编织。每只幼蚁的吐丝量是有限的,当一只幼蚁的丝吐完之后,再换上另外一只。这样一来,幼蚁只能在无茧的情况下变化成蛹。幼蚁为了群体的利益,贡献出自己所有的丝,当然也会受到成年蚂蚁的精心照料与呵护。
⑦乍看单个的蚂蚁,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作为一个整体,蚂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形态之一。蚂蚁能够举起相当于自己体重400倍的重量,能拖动相当于自己体重1700倍的东西,是名副其实的大力士。因此,当身体娇小的蚂蚁们集合在一起时,几乎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挡它们前进的脚步。观看劳动中的蚂蚁,会令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蚂蚁家族树立了齐心协力、辛勤劳动的榜样。
8、本文主要说明了“蚂蚁” “生命不息便工作不止”或“齐心协力、辛勤劳动” 的特点。(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9、文章第4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4分)
①列数字、作比较(1个1分)②说明了切叶蚁的劳动强度非常大。
10、这篇说明文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且形象生动,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这个特点,把它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4分)
示例:①“生活在美洲的切叶蚁是一种聪明有趣的蚂蚁,它们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自己‘种植’粮食。一群工蚁外出寻找新鲜植物的叶子,当它们发现目标之后,就会返回巢穴报信。” “切叶蚁把叶子带回巢穴后,并不直接食用,而是再切成更小的碎片,种在“苗圃”里发酵,培养灰菌,然后取食长出来的灰菌。“这两句中“种植”、“发现目标”“报信”“培养”等词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切叶蚁聪明有趣的特点。②第6自然段,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编织蚁心灵手巧的特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找准语句2分,分析2分)
11、 读了本文,看到这些身体娇小,看似微不足道的蚂蚁,却“会令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结合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说说你从这些小蚂蚁的身上领悟到了些什么?(2分)
示例:人应该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一个集体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才会具有凝聚力,才能创造奇迹……(结合文意,言之有理即可)]
(二)平凡的震颤(13分)
单位的旁边是一处建筑工地,经常能在黄昏时听到那里的碗筷交响曲和夜深思铭公吼一些老掉牙的情歌;除此以外,偶尔也有竹笛声传过来,舒缓而悠扬。我知道那些民工都来自遥远而贫困的山区。
经验和世故提醒我们应该提防他们。那时,只要出门,大家都会相互叮嘱:记住把门窗关牢。只因为他们是民工,而且是外来的,我们的眼中流露着对他们的不屑和冷漠。但不谙世事的恶孩子如何能窥知大人心灵上的樊篱?同事6岁的儿子嘉嘉就经常跑到工地那边玩耍。久而久之那些民工喜欢上了这个虎头虎脑的孩子,他们会在空闲时用彩色包装带给嘉嘉编织展翅欲飞的小鸟,用树叶吹出“嘶嘶”的蝉鸣,把蜻蜓捉住装在烟盒里……这一切,对生活优越但孤独的城市孩子来说,无异于找到了童趣的天堂。
那些黝黑但面善的民工在嘉嘉的眼中简直就是魔术大师,不仅能变出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还能使那座大房子一天天长高。他小小的心里佩服得不得了。他才不相信这些叔叔是大灰狼变的,他想肯定是妈妈弄错了。我的这位同事开始很担心,每次看到嘉嘉在工地上玩,骂一些嘉嘉听不懂的话,却听得那些民工一愣一愣的。
如果没有那个星期五下午发生的事,时间也许就不留痕迹地从人们身边从容而过。一切都来得那么猝然,时间老人似乎只是略略停顿了一下,就改变了一些人的生命轨迹。
那是个晚霞燃得灿烂的黄昏,嘉嘉准备回家吃晚饭,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穿过那块空地回家,他想找根木棍什么的,于是就沿着正在施工的建筑物边沿寻找。一位在楼下作业的民工碰巧失手,一块预制板被脚手架抵挡了几次之后,正朝嘉嘉头上砸下来。一位提水的民工经过嘉嘉身边,他一纵身将嘉嘉推开,随着一声巨响,那民工的一条腿已被砸得血肉模糊,而嘉嘉安然无恙。那位民工是一位还不满18岁的大男孩,因家境贫困第一次跟随父亲出门打工挣钱。他攒钱是想读书还是想娶媳妇,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把一条腿连同青春的梦想,永远留在了这个不属于他的城市。他救嘉嘉是因为“我蛮喜欢嘉嘉这孩子”,就这简单的理由。多么单纯而宽厚的灵魂!
不要看轻某一种生命,生活有时就是这样,那些被我们鄙视和冷落的,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他们远在天边近在眼前,悄悄地感动着我们的心灵,湿润着我们的眼睛。
12、“我们”对民工的态度,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4分)
①揭示了社会上一些人以貌取人,瞧不起那些生活贫困、身份低微的人的丑陋嘴脸。(2分)
②示例:这种现象是应该否定和批判的,俗话说“人美在心灵”,同样,对待任何事物,我们都不应该只看外在,而应该看到他的本质。(2分)
13、文中划线句中“改变了一些人的生命轨迹”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①那个不满18岁的民工因为救嘉嘉而失去了一条腿,不能再打工挣钱,无法再实现自己“青春的梦想”。(1分)②嘉嘉经历惊险后得救,安然无恙。(1分)
14、文中强调那位“不满18岁的大男孩”民工救嘉嘉的理由如此的简单,目的何在?(4分)
与前文“我们”复杂的经验和世故、心灵上的樊篱形成对比(2分),突出民工的单纯而宽厚。(2分)
15、文末说“那些被我们鄙视和冷落的,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分)
人世间最需要的是那些常常被人们冷落轻视的生命所具有的单纯而宽厚的灵魂。
(以上答案意对即可,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见解)
(三)(11分)
①昨天读了余秋雨的散文《白发苏州》。
②秋雨先生是个造诣很高的人,他看苏州,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③我看苏州是在十年前了,当时以一个稚童的眼光来评判,背不动“文化”两个字。唐伯虎的故事后来才懂,还有那个金圣叹。后来又知道了他们都是那个江南小城人氏,一点也不奇怪——只有那样的地方才会有那样的人。壁垒上垂延至地的藤蔓;小桥下发如墨云的洗衣妇人;街暮人淡之时,似听见却又似想见的寒山寺里的钟鸣。苏州,美得有声有色。
  ④苏州人热情,或许是因为习惯了宾客盈门的生活——苏州每年的旅游者是以万计的。那一回在去拙政园的路上,公车里一位妇人跟我妈妈聊了起来。她先是用夹着细软方音的普通话向我们介绍苏州的景点,什么时间去好,路怎么走,都一一顾到。末了,便打听起我们的来处。“桂林!”得到这个答案后,那先前不曾歇过话的妇人竟呆了一小会,临下车时她满脸疑惑地遗下一句:“桂林多好!你们何苦来看我们这儿人造的山水呢 ”
⑤万物自然为妙,妇人的惊异再平常不过了。倘若是生长在西北高原的汉子,倘若是从大兴安岭苍莽森林里来的客人,想象品着茉莉花茶般地来苏州求个神清气爽,倒可以理解。可是,生在桂林山清水秀间的人们也来了,为什么呢 我也常常自问。
⑥鬼斧神功用来形容天的造化,桂林便是这样一个蒙恩于天功的地方。奇山俊水引来无数文人骚客,后来有了镌刻于洞间石壁上的经文诗篇。在那些或清秀流畅或健拔有力的字迹里,有柳宗元,有徐霞客,还有那描画了“八骏图”的徐悲鸿。久而久之,桂林成了一座“历史 ( http: / / www.ww51.com / lishi / " \t "_blank )文化名城”,不断涌来的人们看罢山水,还忘不了看一看那流溢于山水之间的斑斑墨迹,发一番“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唏嘘同感。
⑦苏州不同。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大师计成在他的《园治》中这样描写苏州园林,“轩楹高爽,窗户虚邻,蚋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漫”。轩楹窗棂之间,是一双双曾经劳碌修茸的手,在这儿,制造奇迹的是人类自己!
⑧明清时候,江南是富人的天地,为卜居闹市而又兼事自然风致之美,有钱人们建起了一座座园林。封建文化较为发达的苏州城里,不少文人画家同时也是造园家,而造园师又多能诗善画,在无数园林竣工的同时,他们也完成了苏州文化的营建。许多年以后,造园人曾经的政绩,曾经的富贵荣华都已逝作尘埃,唯独因为一个园子,历史记下了他们的名字,真趣亭,芙蓉榭,网师园……苏州人要的,不,应该是中国人要的只是一个“后院”,在里边,“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⑨唐伯虎晚年信了佛,住在他的桃花庵里,唱着他的《桃花庵歌》:“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通“趋”追求),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有了富贵在地贫在天的旷达,他的殷厚又有谁人能比呢 其实,这是苏州人的心灵皈依。这种皈依不是寄情于自然山水的神羡,而有如在自家屋后开一畦菜地的恬趣晓畅。在属于他们的、属于天下所有心态恬淡者的“后院”里,人们体味到了“自锄明月种梅花”的真趣。
⑩也许妇人的问题背后早已自有了答案,只不过想引我这个“回家的孩子”费些思考,写下上边一段文字。
16.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_苏州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苏州与桂林不同的美是怎样造成的 用原文回答。(2分)
“鬼斧神功用来形容天的造化,桂林便是这样一个蒙恩于天功的地方”;“轩楹窗棂之间,是一双双曾经劳碌修茸的手,在这儿,制造奇迹的是人类自己!” __
18.作为桂林人,作者为什么来到苏州 ( D )(2分)
A.享受苏州有声有色的美 B.品味苏州茉莉花般的神清气爽
C.凭吊唐伯虎和金圣叹 D.回到所有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19.从唐伯虎的生平和《桃花庵歌》人手,说说为什么作者会认为“只有那样的地方才会有那样的人”。(2分)
__ 苏州文化的特点是旷达、恬淡;唐伯虎晚年信佛和他的《桃花庵歌》可以看出他受苏州文化的熏染,苏州的文化造就了他。
20.你是否赞同作者对苏州的评价 说说理由。(3分)
赞成作者的观点,可从古典苏州和传统苏州的角度分析;反对作者的观点,可从现代苏州的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就可。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一12题。(10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21.诵读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臣/本布衣,躬/耕于俺阳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D.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22.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2分)
A 遂许先帝以驱驰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杂然相许      顾野有麦场
C 咨臣以当世主事    D 以伤先帝之明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至若春和景明
23.把选文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_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性命,为谋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
24.从选文第一段看,作者的表达目的是:(2分)
表达自己效忠蜀汉的心愿和报答先帝深思的决心。
25.下列句子中,有一句与其他三句的志趣不同,这一句是 ( D )(2分)
A 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B.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与朱元思书》)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
PAGE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