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提高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后面的练习
临江仙
夜归临皋①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1)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
(2)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题目。
毛泽东传?序曲
(美)罗斯?特里尔
黑发分头下温和的面容,柔软的双手,透人肺腑的目光,使首脑持重的如轮大耳,在没有皱纹、宽阔而苍白的脸上,尤显突出的下颚上的黑痣。“一位典型的中国大人物”,一位认识他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缅甸人评论道:“他没有周恩来的清秀,但是显得慈祥宽厚。”
年逾82岁,毛泽东的外貌没有很大的改变。青年时看上去略有焦虑,在官邸里,这位领袖显得雅致、悠然自得。他渐渐地发福,同时也失去了热情的知识分子的神态,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他看上去像一头海象”,一位在他有生之年见过他的泰国领导人说:“一切都显得气宇轩昂。”
他总是处在人们注意的中心。富于自制力。给人的印象是能同时眼观六路。毛从没有失去他的两重性:脑弦紧绷如满弓,机敏似猫。
他善穷经据典,使访者大惑不解,或以沉默静思使对方不知所措。他把手伸进口袋般的裤子扪虱子的粗举又会把另一访者吓得目瞪口呆。脸部的上半部分显示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宽阔的前额,探索的眼睛,长长的头发。下半部则表明他是一个感觉论者:厚厚的嘴唇,高隆的鼻子,稚童般的圆圆的下巴。
毛泽东的步态并不优雅,他步履蹒跚。美国妇女活动家史沫特莱带着政治的和个人的热情在三十年代曾试图让毛唱歌跳舞——与她轻易地跟其他中共领导人所做的一样——但最后不得不怏怏地放弃这种努力。“高傲和自重妨碍了他的跳舞。”在这同一时期认识毛的一位流放中的日本共产党人野扳参三说,他的舞姿看上去像在做操。毛泽东跳舞不合节奏。
毛泽东出击时从不错过目标。而他的这种平衡——如果存在平衡的话——是自对手的撞击。他说自己既有虎气,又有猴气。他的性格中冷酷无情的一面和幻想狂热的一面不断交替出现。
他的笔迹表明,他是一位随心所欲而不会为戒律所困的人。那些字体则大则小,龙飞凤舞,用绅士派学者的标准衡量,这并不是“好”书法。
因为毛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所以人们绝不知道他深深的城府里会随时流出些什么。尽管毛是一位温和的人,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也有脾气。自密苏里州的记者艾德加?斯诺,早在三十年代就见到毛,他说,毛对任何事情从不持中立或消极态度。
毫不奇怪,毛并不能经常博得众人的爱戴,至少不像周恩来那样——这位高级官员甘愿立于毛的身影之下;或者不像朱德那样——这位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总司令坚韧、不拘小节、笑口常开(史沫特莱成功地使他们二人与自己跳舞)。
“我简直不知怎样与毛交谈,”一位与毛和周恩都打过交道的印尼人说,“与周恩来而不是与毛在一起——可以有热烈的讨论,你会完全知道你的位置。”
毛生于1893年,逝于1976年。这一时期,中国几乎天翻地覆。封建王朝被推翻。战争像有轨电车一样去而复,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密友翻脸。斗争的火炬传给新的一代,而他们并未感到像毛在燃烧时的那种热度。
他活着就是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这位幸存下的农家子看上去更像一位先祖而不是政治家。在几十年的战争生涯中——这一战争摧毁了占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古老帝国,同时也使他家中四分之三的人以身许国——他却从未负过一次伤,没有缺胳膊少腿或失去眼睛。
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
怎样说才贴合毛泽东的形象?农民造反者?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的群氓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
军事统帅家?他说过,他的胃口从未像战争时期那样好过。
诗人?如果他不置一切不顾,去吟上几句诗以表达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描绘中国山河的壮丽,就难以结束一场战斗。
近代以来,许多中国的爱国者出国寻求到了使苦难中国获得新生的手段吗?毛从欧洲借的不是机器、宗教或自有制度的蓝本,而是共产主义,他借助于技术和灵活性,对症下药,使一位病入膏肓的病人——中国起死回生。
帝王?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藐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然而最终,或许他自己也感到绝望,他树立了一面天子出言皆金科玉律的镜像,这可怕地表明,旧世界老是附在新世界身上而再生。
(摘编自《毛泽东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他个人的身躯里含藏着中国革命的故事”表明了毛泽东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事
B.本传记在评说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的时候,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展开。
C.跟自甘居于毛泽东之下的周恩来和笑口常开的朱德相比,毛泽东并不能博得众人爱戴。
D.传记写了跟毛泽东有过接触的多位外国人各自对毛泽东的评价,这些外国人的“一面之词”,汇聚起,比较全面地描绘了毛泽东的多个侧面,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毛泽东的“复杂”。
E.毛泽东形象复杂,经历丰富,因此,本传记作者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农民造反者、一个军事统帅、一位诗人,甚至是一个帝王。
(2)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1—2自然段是如何描写毛泽东的?有何效果?
(4)本传记的作者给毛泽东贴了几个“标签”——“农民造反者”“军事统帅家”“诗人”“帝王”等,对此你有什么认识?请任选其中一个“标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3.把下面的长句改为几个短句。
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中华人国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做出的“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的科学预言必定实现。
4.毛泽东的诗词的思想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至今脍炙人口。现在请你为“毛泽东诗词朗诵会”的主持人写一段结束语,来结束这次朗诵会。
要求:①要引用毛泽东的诗词;②语言连贯且富有激情;③不少于50字。
参考答案
1.
(1)【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①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②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③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④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本题就是问“上阕”的艺术手法,但要求两种即可,降低答题难度。
【参考答案】
①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②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像雷鸣一样震耳。③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④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
(2)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分析点拨】题干问的是“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参考答案】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②“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③“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
2.【考点定位】实用性作品的综合阅读。分别考查理解、归纳与概括、表现手法、鉴赏与评价,应针对不同能力运用相应的答题方法。
【参考答案】
(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毛泽东性格中的“两重性”有以下几方面表现:①精力高度集中(精神高度紧张)而又反应敏捷;②既有“虎气”,又有“猴气”;③既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又有幻想狂热的一面;④既有温和、自控的一面,又有脾气火暴的一面。
(3)正面描写:肖像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毛温和持重、悠然自得的形象特点。
侧面描写:通过引用其他人的评价,客观真实地表现了毛泽东慈祥宽厚、器宇轩昂的特点。
(4)观点一:他是一位农民造反者。①“他劝导并率领从湖南稻田里和江西绿林中来的群氓游民组成的弱小军队,夺取了地主手中的统治权。”②他主张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③他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取得了抗战胜利。
观点二:他是一位军事统帅。①他富于自制力,能眼观六路,“对一切事情应付自如”。②他出击从不错过目标。③他以铲除所有的不平等、让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为毕生使命。④他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观点三:他是一位诗人,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①毛泽东的诗歌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表达出了令人振奋的斗争激情。②毛泽东的诗歌达到了比较高的艺术水准,气势雄浑,境界开阔。③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主义者,他的诗歌热情的讴歌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斗争。
观点四:他不是一个帝王。①他教会中国三代人去公然藐视束缚中国人民两千年之久的禁条和权威。②他被万人景仰,被看作救星,被看作是典型的中国大人物。
3.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析点拨】语意分层法:把长句附加成分变成并列分句,然后用一个代词去取代它。
【参考答案】194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做出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的科学预言,这个预言必定能够实现。
4.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析点拨】
引用的毛泽东的诗词要与朗诵会内容衔接连贯,又要富有激情,有激励性。
【参考答案】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以天下为己任
——《沁园春长沙》中的情怀与意象
专题概述
《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作为高中语文学习的开篇,不论从主题设置还是文体编排上,都体现了它的价值。从主题角度来说,它从革命年代青年的理想抱负这个角度来诠释了“青春”的风采,在教学时需引导学生理解时代特点与时代使命,进而理解主题。从体裁角度来说,本课是以古典诗词格式写的现代内容诗歌,属于“旧瓶装新酒”,所以,教学要抓住“词”的文体特点进行语文要素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初中学习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意象、意境,把握诗歌抒情特点、语言特点,形成对诗词的初步鉴赏能力和利用诗歌表情达意的能力。
专题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品读诗歌意象来品味诗词的方法
2.品读语言,体会这首词的壮美、开阔的意境
3.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对理想和抱负的思考。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明确学习目标,自学诗词知识,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带着引导阅读问题自读诗歌。研讨问题思考。
第二课时:专题讨论——古典诗词格式,现代诗歌内容
专题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人——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他是伟大的政治家,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向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近诗人的崇高心灵。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沁园春
长沙》。
二、诗词阅读准备
1.诗人生平了解(资源——【文学常识】毛泽东介绍)
2.词的常识(资源——【文学常识】词的介绍)
3.诵读诗歌(资源——【情境课文】《沁园春
长沙》朗读)
4.生词学习(资源——【语言学习】《沁园春
长沙》语言学习)
5.明确精读讨论问题
三、读后点拨交流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朗诵: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前三句应慢读,其中,“北”字要重读,“橘子洲头”这句要稍稍拉长。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层用不快不慢的语速读,其中,“看”字为领起字,要读的稍长,“万”字起一个强调的作用,所以要重读,“层林尽染”的语调稍微降一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语调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的“击”字要重读,“浅”字也要重读,不过是很轻松的感觉,想象当时的语境是,鱼儿自由自在的在水里嬉戏,游来游去。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属于快读部分。“怅”要重读,读出诗人的那种豪情,“问苍茫大地”这句的语调要升高,“谁主沉浮”要读的稍微长些。
从上阕中,要读出作者的乐观的积极的感情以及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句的朗诵不做重点要求,只需读对节奏即可,其中的“忆”字是下阕的领起字,稍重读。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恰”要读的长一些,剩下的语句只需有一些升降调的起伏即可,要读出当时那个年代像毛泽东,蔡和森,他们那一群革命青年的蓬勃朝气与活力。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句也属于快读部分。和上阕要求基本相同。“曾记否”,这句重音应在后,“到中流击水”语调升,最后一句读的长,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从下阕中,要读出革命者对于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
四、自读探究
1.了解诗歌内容
2.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意象?它们是怎样排布的?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3.你能从这首诗中看出诗人的情感吗?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诗歌
二、交流探究成果
1.上下阕内容把握
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对往事的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2.
品味意象(资源——【读写策略】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1)明确意象:山、林、江、舸、鹰、空、鱼
(2)意象的组合方式
A.并列式意象组合。
B.辐射式意象组合。
(3)品味意象——炼字(资源——【读写策略】鉴赏诗歌的语言之炼字)
“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表现了树林的重叠茂密,“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写出了江水之充溢,“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万”“遍”“层”“尽”“漫”以及“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百”写舸之多,“争”写船只的昂扬奋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击”表现出鹰的矫健,也突出了天的开阔。“翔”表现出鱼儿的自由轻快。“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这是一幅生机勃发、绚烂多姿的秋景图。
可列表总结:
3.诗歌的主旨与诗人的情感把握
(1)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2)意象——意境——情感把握
(3)直接抒情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作者通过寓情于景的方式及问答议论句,表达了火热的革命情怀,在未来的社会里大展身手的志向,以及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和追求。
三、阅读拓展
1.
【拓展阅读】塞缪尔厄尔曼《青春》
2.【拓展阅读】宋玉《九辩》(节选)
3.【拓展阅读】毛泽东诗词《采桑子重阳》赏析
四、布置作业
【同步测试】《沁园春
长沙》提升练习《沁园春
长沙》基础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字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携(xié)带?
峥嵘(zhēng)?
挥斥方遒(qiú)
B.上阙(juè)?
阻遏(è)??
百舸(gě)争流
C.惆怅(chàng)
廖廓(guò)??
慷慨(kǎi)激昂
D.百侣(lǔ)
橘(jú)子洲?
沁(qìn)园春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意气?
义气?
意趣?
异趣??
B.辟谷?
避邪?
避嫌?
碧谢
C.寥落?
辽廓?
辽远?
燎原??
D.原形?
原型?
园形?
元勋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我们可以自豪在说,多年来企图孤立、__中国的阴谋已经破产了。
(2)台湾分局分裂祖国的__行径,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A.遏止
卑劣??
B.遏止
卑鄙??
C.遏制
卑鄙??
D.遏制
卑劣
4.下列各句中加黑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人们提到秋白同志,总会说起他是那样大公无私,光明磊落,求全责备自己。
B.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可是现在,又鬓已染秋霜。
C.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群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创作素材。
D.读诗应当口传心授,一边读,一边思考它的意义和道理。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
)
A.词又称“诗余”、
“长短句”,约开始于南朝,定形于晚唐,盛行于宋朝。
B.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成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
C.《沁园春
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平仄、音韵等,“长沙”是这词的题目。
D.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
6.默写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
(3)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曾记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长沙》完成习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7.本词中的“词眼”是哪一句?请指出来。
答:
8.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遍:
(2)染:
(3)透:
(4)争:
(5)击:
(6)翔:
9.请说出对下列句子在全词中的作用。
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⑵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⑷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参考答案】
1.A
本题考查的是语音。“阕”字应读“què”。“廓”应读“kuò”,“侣”应读“lǚ”。
2.A分析:本题考查字形。“碧谢”应为“璧谢”,是敬辞,退还原物,并表示感谢。“辽廓”应为“寥廓”或“辽阔”。“园形”应为“圆形”。
3.D遏制:制止,控制;遏止,用力阻止。前者比后者词义重,故应用“遏制
”。卑鄙,侧重品质这方面;卑劣,侧重于行动方面。根据题意,应用“卑劣”。
4.B
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A项“求全责备”,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C项“下里巴人”,原指古代民间通俗歌曲,现多泛指能从的文艺作品。D项“口传心授”指先知者口头传授,后学者用心领悟。
5.D分析:词虽在句式上长短不一,较诗灵活,但也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不同的词牌表示不同的格律。
6.(1)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2)粪土当年万户侯
(3)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4)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字和书写。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课内阅读
7.
“谁主沉浮”四个字。
8.⑴写出了“红”之广。⑵富有表现力的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的壮美景色。⑶表现了江水清澈透明的程度。⑷写出了人人争先恐后的竞争场面。⑸形象、准确地表现出雄鹰展翅有力地拍打以及劲飞的雄姿。⑹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
9.⑴明确了主人公,交待了全文所写的所见、所感、所忆的特定时间、地点和环境。⑵“通过对“鹰”“鱼”等宇宙万物在秋天里自由舒展景象的描写,祖宗哦嗬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秋景图,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⑶表现早期革命青年蔑视权贵、奋发有为的革命豪情和斗争气概。⑷这里以设问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用以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该发扬蓬勃的朝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勇做革命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