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2019)高中物理 必修第一册 3.4 力的合成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教版(2019)高中物理 必修第一册 3.4 力的合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9-06 12:53:01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力的合成
(建议用时:25分钟)
◎考点一 合力与分力
1.同时作用在物体上的两个方向相反的力,大小分别为8
N和10
N,其中10
N的力在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中,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
(  )
A.先减小后增大
B.先增大后减小
C.一直减小
D.一直增大
A [由于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即F合=F1-F2=10
N-8
N=2
N,当F1=10
N的力逐渐减小时,合力减小,当F1=8
N时,合力为零;当F1继续减小时,F合=F2-F1,故合力又会逐渐增大,因此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先减小后增大,故选A.]
2.对两个大小不等的共点力进行合成,则(  )
A.合力可能同时垂直于两个分力
B.合力的方向可能与一个分力的方向相同
C.合力不可能小于每个分力
D.两个分力的夹角在0°到180°之间变化时,夹角越大,合力越大
B [合力是两分力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而对角线不可能同时垂直两个邻边,故A错误;当两分力方向相反时,则合力可以与一个分力的方向相同,故B正确;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合成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任意一个分力,故C错误;两个大小不变的力,其合力随两力夹角的增大(在0°~180°之间变化)而减小,故D错误.]
◎考点二 平行四边形定则
3.在“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的实验中,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两个悬挂钩码的细绳把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同一次实验中,O点位置允许变动
B.同一次实验中,只要保证橡皮条的伸长量相同即可,不必每次都拉到O点
C.实验中,两条细绳悬挂的钩码总质量必须相等
D.实验中,只要O点位置不变,无论两条细绳悬挂的钩码质量如何,其合力就不会改变
D [同一次实验中,O点位置不允许变动,这样才能保证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两条细绳悬挂的钩码总质量可以不同.]
4.(多选)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三个已校好的弹簧测力计才能完成此实验
B.用两个校好的弹簧测力计就可以完成此实验
C.用一个校好的弹簧测力计也能完成此实验
D.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外壳与纸面间的摩擦将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BC [由实验原理可知,当需要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拉橡皮筋时,在确定结点O及两个分力的方向的情况下,可以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先拉一侧,另一侧直接用细绳拉,先确定一个分力的大小,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确定另外一个分力的大小,B、C正确,A错误;外壳与纸面间摩擦不影响弹簧测力计读数,不影响实验结果,D错误.]
◎考点三 合力的计算
5.如图所示,某人静躺在椅子上,椅子的靠背与水平面之间的固定倾斜角θ.若此人所受重力为G,则椅子各部分对他的作用力的合力大小为(  )
A.G  
B.Gsin
θ
C.Gcos
θ
D.Gtan
θ
A [人受到的重力G和椅子各部分作用力的合力F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人才处于平衡状态,即F合=G,选项A正确.]
6.如图,两个轻环a和b套在位于竖直面内的一段固定圆弧上;一细线穿过两轻环,其两端各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在a和b之间的细线上悬挂一小物块.平衡时,a、b间的距离恰好等于圆弧的半径.不计所有摩擦.小物块的质量为(  )
A.
B.m
C.m
D.2m
C [如图所示,由于不计摩擦,线上张力处处相等,且轻环受细线的作用力的合力方向指向圆心.由于a、b间距等于圆弧半径,则∠aOb=60°,进一步分析知,细线与aO、bO间的夹角皆为30°.取悬挂的小物块研究,悬挂小物块的细线张角为120°,由平衡条件知,小物块的质量与小球的质量相等,即为m.故选项C正确.
]
7.如图所示,在同一平面内,大小分别为1
N、2
N、3
N、4
N、5
N、6
N的六个力共同作用于一点,其合力大小为(  )
A.0
B.1
N
C.2
N
D.3
N
A [先分别求1
N和4
N、2
N和5
N、3
N和6
N的合力,大小都为3
N,且三个合力互成120°角,如图所示:
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知,图中三个力的合力为零,即题中所给六个力的最终合力为零.故A正确,B、C、D错误.]
8.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固定着一根竖直立柱,某人用绳子通过柱顶的定滑轮将100
N的货物拉住.已知人拉着绳子的一端,且该端与水平方向夹角为30°,则柱顶所受压力大小为(  )
A.200
N
B.100
N
C.100
N
D.50
N
B [如图两段绳子对滑轮的拉力都等于100
N,两拉力夹角为60°.所以合力F=2×F1cos
30°=100
N.]
9.如图所示,一条小船在河中向正东方向行驶.船上挂起一风帆,帆受侧向风作用,风力大小F1为100
N,方向为东偏南30°,为了使船受到的合力恰能沿正东方向,岸上一人用一根绳子拉船,绳子取向与河岸垂直,求出风力和绳子拉力的合力大小及绳子拉力F2的大小.
[解析] 如图所示,以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使合力F沿正东方向,则
F=F1cos
30°=100×
N=50
N
F2=F1sin
30°=100×
N=50
N.
[答案] 50
N 50
N
(建议用时:15分钟)
10.两位同学用同样大小的力共同提起一桶水,桶和水的总重量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两人对水桶的作用力都是沿竖直向上的方向时,每人的作用力大小等于G
B.当两人对水桶的作用力都是沿竖直向上的方向时,每人的作用力大小等于
C.当两人对水桶的作用力之间的夹角变大时,每人的作用力大小变小
D.当两人对水桶的作用力之间的夹角变大时,每人的作用力大小不变
B [当两人对水桶的作用力都是沿竖直向上的方向时,有2F=G,故F=,A错,B对;两同学的合力不变,当两人对水桶的作用力之间的夹角变大时,每人对水桶的作用力大小变大,C、D错.]
11.(多选)对于“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实验,某同学有以下认识:
A.实验中两个分力的夹角取得越大越好
B.细绳以及弹簧测力计所在平面必须与木板平行
C.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用铅笔画出两个定点的位置时,应使这两个点的距离尽量远些
D.作图要用细芯铅笔,图的比例要尽量大些,要用严格的几何作图法作出平行四边形,图旁要画出表示力的比例线段,且注明每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以上操作可以减小误差的是________.
BCD [如果两个分力夹角太大,则合力很小,用平行四边形作图法得出的合力的误差也越大,所以实验中不能把夹角取得太大,一般以不大于100°为最佳,A错;为了减小摩擦,橡皮条、细绳、弹簧测力计应在同一平面内,且弹簧测力计的方向要与拉力的方向保持在一条直线上,以免挂钩与弹簧测力计之间产生摩擦,B对;为了减小力的方向的误差,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方向时所画的两个点的距离要尽量远些,C正确;由于我们画力的图示时总是有一定的误差,为了减小画图时产生的误差,要用细芯铅笔,画的图要适当大一些,而且每个力都不应该太小,所以D正确.]
12.如图所示,物体受到4个力作用,它们分别分布在两条系在一起的互相垂直的直线上,F1=5
N,F2=8
N,F3=7
N,F4=11
N,求它们的合力的大小.
[解析] F1与F2的合力为:F合1=F2-F1=8
N-5
N=3
N,方向与F2同向.
F3与F4的合力为:F合2=F4-F3=11
N-7
N=4
N,方向与F4同向.
由于F合1⊥F合2,所以F合==5
N.
[答案] 5
N
13.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实验中,现有木板、白纸、图钉、橡皮筋、细绳套和一把弹簧秤.
(1)为完成实验,某同学另找来一根弹簧,先测量其劲度系数,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弹力F/N
0.5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伸长量x/(×10-2
m)
0.74
1.80
2.80
3.72
4.60
5.58
6.42
用作图法求得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________N/m.
(2)某次实验中,弹簧秤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其读数为____N;同时利用(1)中结果获得弹簧上的弹力值为2.50
N,请画出这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合. 
(3)由图得到F合=________N.
[解析] (1)根据表格数据描点,然后连成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如图所示,直线的斜率等于弹簧的劲度系数,k=
N/m=55
N/m.
(2)读出弹簧秤的读数为2.10
N(保留三位有效数字);以O为顶点,画出两弹簧的绳套方向就是两拉力方向,再确定并画好力的标度,画出两拉力的图示,以两拉力为邻边作出平行四边形,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即合力F合.
(3)用刻度尺量出合力的长度,根据确定的标度算出合力的大小.
[答案] (1)55(±2内均可)
(2)2.10(说明:有效数字位数正确,±0.02内均可) 画法见解析
(3)3.3(说明:±0.2内均可)
7(共79张PPT)
第三章 相互作用
第四节 力的合成







共同作用
效果
等效
合力
分力
合力
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定则
×


×







合力与分力
平行四边形定则
合力的计算







点击右图进入…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考点1
●●●●。●
律方法
●●●。
考点2

射线
橡皮筋
汇力圆环
角度圆
细绳
定位圆
A
C
F1
F2
水平线
B

考点3
G
F
用刻度尺量计算
对角线长度力大
选标度→
作F、F作平行
的图
四边形

F与F1夹角力方向
F2
β
F
F公=F
F
a=1209

F/N
12
0
180°6
B
G
E
E0
EEO
F1
C
L

T
3

Fr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