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语文中考复习】八上《课外现代文阅读》文体概述之四 说明文阅读知识概述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语文中考复习】八上《课外现代文阅读》文体概述之四 说明文阅读知识概述 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7 09:2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外现代文阅读》文体概述
四 说明文阅读知识概述
文体概述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说明文的分类
(1)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3.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生长过程常用这种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时间顺序包括程序顺序。例如介绍某种东西的制作过程。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一般来说,事例说明文都会用到逻辑顺序,且在一篇文章甚至一个段落里,会用到多种顺序。包括各种逻辑顺序。例如讲到保温瓶保温的原理,必然会涉及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4.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1)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2)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3)并列式。
5.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分类别:这是一种把说明对象按类分项(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逐一说明的方法。其作用是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列数字:即用列举数字来体现说明特点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3)作比较:距选用具体的或人们熟知的并且和要说明的事物有着某种外部的或内在联系的事物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或用数字等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是更加强调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4)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属性。作用是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
(5)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其作用是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7)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8)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其作用是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被说明的事物。
(9)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6.两种说明方法的比较
(1)下定义与作诠释
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来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表述。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求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对象的解说则往往侧重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
例句:A.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下定义)
B.激光是一种颜色单纯的光。(作诠释)
A、B两句都是判断句,A句使用了下定义的方法说明统筹方法的概念,可以变为: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B句用作诠释的方法从颜色上解说激光,如变为“一种颜色单纯的光就是激光”,那就是谬误了,因为并不是所有“颜色单纯的光”都是激光。
(2)作比较和打比方
一般来说,作比较与打比方在表述方式上有所不同,作用各异。作比较常常通过叙述或说明的方式将两事物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鉴别,把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显示出来;而打比方则是通过描写的方式将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形象地表现出来,给人以形象的感受,从而了解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例句:A.蚕的小小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打比方)
B.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才会烧熟了吃。(作比较)
A句中被说明的对象与喻体这两种事物在功能上相似,从而构成比喻。B句将“别的动物”和“人类”两者在“食物”上比较,构成比较说明。
7.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说明文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前提。要揣摩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重点在于了解遣词造句是怎样说明事物的特点的。从而理解其作用,领会其妙处。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①在语境中体会中心词语的准确性。
②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
③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
8.说明文的中心句与支撑句
中心句:段落里能体现中心的句子。往往位于段首或段中或段末。有时段中没有现成的中心句,但是有中心,可以通过阅读概括出来中心句。
支撑句:对中心句起支撑作用的分析、解释、举例的句子。
阅读方法
一、说明对象与特征的把握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对特征的介绍或说明,一般不要求我们去作形象的描绘,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无论是事物性的说明文还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正确地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借助于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借助于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
二、说明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
说明文中,作者常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准确、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达到说明的目的。说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应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既然是学习说明文的重点,那么牢固地掌握它就显得很有必要。大致上,我们可从以下相关的几个方面入手:整体把握,着重体会。说明方法的具体掌握。
三、语言准确性的分析
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等,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质量。
这一部分内容考查的常见题型是词语的替换、增删、移位以及与原文的词语进行比较等。我们既要抓住这些词语细加体会,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辨析。
考点分析
一、说明对象及特征
类型1: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类型2: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3: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二、说明顺序
1.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①的说明顺序对②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①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②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用法: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11.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答题方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四、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②不能,删掉“××”,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①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一般往前找)。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②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示代词所在的句子中读一读,看是否合适。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