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第六单元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一)(文学常识、课文详解和归纳总结)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第六单元 《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一)(文学常识、课文详解和归纳总结)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7 16:2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六单元 《寓言四则》(其中两则)(一)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诸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又名《吕览》,在公元前239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书中尊崇道家,肯定老子顺应客观的思想,但舍弃了其中消极的成分。同时,融合儒、墨、法、兵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各方面的理论体系。吕不韦的目的在于综合百家之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秦国统治提供长久的治国方略。书中还提出了“法天地”、“传言必察”、等思想,和适情节欲、运动达郁的健身之道,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同时,书中还保存了很多的旧说传闻,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资料链接
吕不韦(约前292~约前235),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千金的家产。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秦始皇称其为“仲父”。吕不韦为了和战国四君子争个高低上下,就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待到一切准备就绪,吕不韦就令门下凡能撰文者,每人把自己所闻所见和感想都写出来。等到文章交上来后,五花八门,写什么的都有,古往今来、上下四方、天地万物、兴废治乱、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论及,许多文章还有重复。吕不韦又挑选几位文章高手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归类、删定,综合在一起成书,取名叫《吕氏春秋》。
课文详解
古今对译 注释
穿井得一人 宋之 丁氏, 家 无 井 而 出 溉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
汲,常 一人 居 外。 及其家 穿 井,
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
告 人 曰:“吾 穿井 得 一 人。”
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有 闻而传之者:“丁氏 穿井 得 一 人。” 国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
人 道之,闻之 于
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
宋 君。 宋 君 令人问 只于 丁氏。
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
丁氏对曰:“得 一 人 之使, 非 得
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
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 不若
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
无 闻 也。
么都没听到的好。 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
溉(gài)汲(jí):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及:待,等到。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对:应答,回答。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名师点评
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全文共3节,分三层。第一层(第1节)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第二层(第2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直传到国君那里。第三层(第3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轻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朗读节奏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名句赏析
1.吾穿井得一人。
赏析:这句话在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这句话是丁氏表达了自己对打井这件事的喜悦之情。“得一人”的意思是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然后别被人以讹传讹为“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以至于最后传到国君的耳朵里。最后丁氏对国君解释说是“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赏析:这句话以高度浓缩的语言概括全文。意思是“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提醒人们:听到什么传闻之后,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以讹传讹。讲述了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思考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起因:趣说“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
发展: 国人道之
闻之于宋君
结局: 解开真相
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通过一个笑话告诫人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传言,一定要详察弄懂其真义、真相,不要轻信、轻传,否则便人误区。
写作特点
语言精练幽默,故事寓意深刻。故事以精炼的语言讲述了“穿井得一人”的始末,因对话中有一个多义词“人”(可指人也可指劳动力)或把“得(需要)(得到)两音义混用,而被人误解,结果越传越远,居然传到国君耳朵里去了。最后道出真相,事实与传言相差太大,不禁令人发笑。文章就是在笑中教育了人们不可轻信传言。
杞人忧天
《列子》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列子》又称《冲虚真经》。道家著作,八卷,相传为列子所撰,约成书于晋太康二年后。列子,名御寇,战国时代郑国人,主张空、静、无为,独立处世,善于修身养性。《列子》内容形式多为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和神话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并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列子》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其中较为人熟悉的包括“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亡呋者”、“歧路亡羊”等。主旨为万物产生于无形,并变化不居,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的,包括天地及圣人,人要掌握并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唐朝诏告《列子》为《冲虚真经》,北宋加封为“至德”,列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资料链接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的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课文详解
古今对译 注释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 天地 崩坠, 身亡所
古代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
寄, 废寝 食者。 又有
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
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 积
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
气耳, 亡处 亡气。若
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
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 忧崩坠
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
乎?”
呢?”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
那人说:“天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
坠邪?”
下来吗?”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其人曰:“奈地坏何?”
那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晓之 者 曰:“地, 积块耳, 充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
四虚,亡处 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
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
日在地上行止,奈何 忧 其 坏?”
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其人 舍然 大喜,晓之者 亦
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
舍然 大喜。
了心,很高兴。 亡(wú):五。没有。
晓:告知,开导。
积气:聚集的气体。
若:你。
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只使:纵使,即使。
中(zhòng)伤:伤害。
积块:聚积的土块。?
四虚:四方。
躇(chú)步跐(c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舍(shì)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名师点评
这则寓言,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这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不以这两种人为然。文章重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朗读节奏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名句赏析
1.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赏析:这两句话是杞人忧天的顾虑和开导他的人的对话。当这个杞人听了开导他的人关于天不会塌下来的时候,又担心日、月、星辰会掉下来。这个劝说者再次耐心的解释: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起因: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杞人忧天 发展: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 由忧及喜
结尾: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一气呵成。
写作特点
1.对话富有个性,简洁生动。本文主要运用对话来表现人物形象,把杞人那种忧虑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巧妙地交代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层次,有波澜,是写人记事的高明手笔。
2.人物形象鲜明。本文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致地刻画了“杞人”和开当着的形象。杞人先是担心天会塌下来,然后有担心日、月、星辰会掉下来,接着又担心地会陷落下去。通过开导者的解说,他又转忧为喜。开导者面对杞人的种种忧虑,他耐心讲解,当杞人解除了忧虑,他为杞人而感到高兴。从此可以看出,开导者是一个乐于帮助的人。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