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三单元 《论语》十二章(一)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资料链接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事方法。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课文详解
古今对译 注释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
自 远方来,不亦 乐乎?人
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评析:这一则主要谈学习方法和怎样做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 不
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
习 乎?”(《学而》)
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评析:这一则主要讲治学的人要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 知 天
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
命,六十 而 耳顺, 七十而从
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可以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能随
心所欲,不逾 矩。”(《为政》)
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评析:这一则孔子自述了她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子曰:“温故 而知新,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
可以为师矣。”(《为政》)
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评析:这一则主要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循渐进的过程,对知识掌握得扎实并有创造性的见解的人是可以做老师的。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
则殆。(《为政》)
书,就无所得。”
评析:这一则主要谈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两者相结合的必要性。
子曰∶“贤哉, 回也!一箪食, 一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
瓢饮,在 陋 巷, 人 不 堪其忧, 回
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
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评析:这一则孔子称赞颜回“不改其乐”买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
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这一则祝好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学为乐,才是读书,做学问的最好境界。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
亦在其中矣。 不义 而富且贵,于我
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
如 浮云。”(《述而》)
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这一则主要阐述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还提出了不符合“道”的富贵荣华,是坚决不接受的。
子曰:“三人 行 必有我师焉。择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
其 善者而从之, 其 不善者 而 改
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
之。”(《述而》)
正自己的缺点。”
评析:这一则主要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子在川上曰:“逝 者 如斯夫,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
不舍昼夜。”(《子罕》)
一样,日夜不停。”
评析:这一则主要讲时间的宝贵,劝诫人珍惜时光。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 不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
可夺志也。”(《子罕》)
可改变。”
评析:这一则主要讲述孔子对坚守人生志向的感悟,告诉学生:人不应坚守信念,矢志不渝。
子夏曰:“博学 而 笃志,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评析:这一则主要讲学习方法。既要广泛学习,又要联系实际,多提问题,不能好高骛远。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复习。时,按时。
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委婉的反问语。说,通“悦”,愉快。
愠(yùn):生气,恼怒。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章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曾(zēng)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人。孔子的弟子。
吾(wú):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十有(yòu)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yú)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疑惑。
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者:代词,“……的人”。
好?(hào):喜爱,爱好。
乐(lè):以……为快乐。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肱膊。
于:介词,对,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川上:河边。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笃(dǔ)志:志向坚定。笃,坚定。
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仁:仁德。
名师点评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本文所收录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方面的经典论述,是蕴含着精神哲理的名言警句。第二、三、六、七、八、九、十、十一章侧重谈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总的来说是要求学习者应该态度谦虚,实事求是,随时随地向别人请教,坚持自身的道德修养,意志坚定,持之以恒等。第一、四、五、十二章侧重谈学习方法,告诉学习者要按时复习,能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并获得新的体悟,了解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知识学习应该学与思并重。本文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朗读节奏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名句赏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赏析:本章共有3句话。第1句讲:学习方法。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讲:个人修养。第3句讲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赏析: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赏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赏析:本章谈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赏析: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赏析:本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流传很广,几乎妇孺皆知。本章中,孔子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也就是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这里包含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赏析: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这里,孔子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有了浓厚的兴趣,我们才会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孔子正是这一点的身体力行者,孔子听《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即为明证。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赏析: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赏析:本章讲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赏析: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本章用流水日夜不停、一去不返比喻时间的飞逝,指明时间的宝贵。(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赏析: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赏析: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修德进学的门径:学欲广博,志欲坚定,外问于人,内思于心。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这就叫,‘博学而 笃志”。 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 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这就叫“切问而近思。” 学习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体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一定要从自身处去问,接近处去思。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乐之者
学习态度 三人行……其不善者而改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
修身做人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饭疏食饮水……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中心思想
本文所收录的十二章语录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这些言行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写作特点
1.语录体散文。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文字隽永,言近旨远,辞约意丰。《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散文以及后世《世说新语》之类的轶事小说,乃至禅宗和宋明理学的《语录》。
2.文字言简意赅。“温故而知新”“博学笃志”等已经成为成语并被广泛使用。
3.语言的修饰有诗歌的特点。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个句子连用三个反问,将学习的乐趣和所能达到的境界逐层展开。又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思则殆”从两个方面探讨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流畅,具有诗歌美。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