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见第 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简介。
资料链接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这首诗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本诗构思极为精巧,读来十分自然流畅,毫无累赘呆板之感,前人因此而称此诗为“千秋绝调”。全诗意境清朗秀美,语言浅近,风格浑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
课文详解
古今对译 注释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峨眉山头,
影 入平羌 江水 流。
皎洁的月影的映入平羌江中,与江水一道奔流。
夜 发清溪向三峡,
那天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
思 君不见 下 渝州。
想你却难相见,我只能独自赶赴渝州。 半轮:半边,半个。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发:出发。
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名师点评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朗读节奏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名句赏析
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赏析:诗人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诗人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中心思想
这首诗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写作特点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描写了峨眉山头高悬的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精油三峡抵达渝州,离友人越远,就能越加想念。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
2.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表现了诗人离乡时对故乡山水的深深依恋。其中“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资料链接
李龟年是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杜甫初逢李龟年,是在“开口咏凤凰”的少年时期,正值所谓“开元全盛日”。当时王公贵族普遍爱好文艺,杜甫即因才华早著而受到岐王李隆范和中书监崔涤的延接,得以在他们的府邸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而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既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也往往是特定时代的标志和象征。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他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几十年之后,他们又在江南重逢。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这种会见,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原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桑之感,于是六写下了《江南逢李龟年》这首深沉的诗。这首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
课文详解
古今对译 注释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 寻常见,
当年在岐王宅里,我们经常见面,
崔九堂前 几度闻。
在崔九堂前,我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
正是江南 好 风景,
如今正是江南明媚美好的春日,
落花时节又逢君。
(四处飘零的)我却与你相逢于落花的时节。 岐王:唐玄宗的弟弟里范,封岐王。
寻常:经常。
崔九:殿中监崔涤,唐玄宗的宠臣。“九”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名师点评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这首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
朗读节奏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名句赏析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赏析: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赏析: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
归纳总结
结构图解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中心思想
这首诗通过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书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苍凉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写作特点
1.运用对比形成强烈反差。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地点对比、时间对比和盛衰对比等对比方法进行描写。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
2.巧用双关表达思想感情。“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寓意甚多,既交代了诗人与李龟年的相逢时间,又有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3.巧妙结束,意犹未尽。诗人与李龟年在经历过开元盛世以及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后,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他们两人相逢,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