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检测(基础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检测(基础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6 21:4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四单元检测(基础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
一、基础题(24分)
1. 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C.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D.汉亦留之以相当。
2.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C.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D.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3. 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连辟公府不就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D.子卿尚复谁为乎?
4. 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活用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杖汗节牧羊
A.臣请完璧归赵
B.左右欲刃相如
C.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D.空以身膏草野
5.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
B.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晋朝以后,持节还成为一种官名。
C.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被称为史学“双璧”,“四史”指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东晋陈寿的《三国志》。
D.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从古至今,我国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篇章。请从《苏武传》《张衡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三篇课文中任选一篇,用对联的形式概括文章的内容,每联不少于7个字。(4分)
篇目:
对联:
7.请仿照例句,从所给人物中任选一个,再写一个句子填写在横线上。(5分)
要求: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思想感情,句式相近,语句通顺。
苏轼 辛弃疾 苏武 张衡
例句:生命的质量,是先驱者的无私奉献:屈原,用悲悯与热爱,用燃烧的心,照亮无边的黑暗。
生命的质量,是 : ,用 ,用 , 。
二、文言文阅读(36分)
(一)(课内阅读)阅读《张衡传》,完成8~11题。(17分)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8. 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false B. false
C. false D. false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古代的学问和技能,其中的“御”就是防御。
B.太学是汉代时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的最高学府,“观太学”就是在太学学习。
C.孝廉是汉代设立的察举和选拨官员的科目,孝廉是“孝敬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D.公车是汉代官署名,汉代以公家车马遣送应征的人,后以“公车”为举人应试代称。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这句话表现了张衡不攀附权贵,洁身自好,不以权谋私,语言凝练平实,流露出作者对张衡品德的景仰之情。
B. 张衡创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可见他具有忧国忧民之心,“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可见他严谨的创作态度。
C. 张衡在科技上的才能和成就,来源于他对理论的精心研究,对科学实验的非常重视,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对科学事业的坚强决心和毅力。
D. 张衡为人“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不仅影响了他在仕途上的发展,也影响了他的事业和科学研究。
11.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8分)
(1)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2~15小题。(19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史。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馀,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竞不诛也。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赵使廉颇伐魏之繁阳,拔之。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1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B.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C.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D.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邯郸”是地理名词,战国时期赵王迁都于邯郸,后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B.“失势”古今意义相同,是两个词“失”“势”的综合,指失掉权柄和势力。
C.“明年”是古代表时间的词,意思是下一年,文中一律指“括军败”的下一年。
D.“被甲”是古代战事用语,“被”通“披”,“甲”指铠甲,是古代打仗时军人穿的护身衣服。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赵括替代廉颇,兵败被杀。赵括代廉颇之职后行为失当,白起趁机发兵袭击;赵括被射死,几十万士兵投降秦国也被坑杀屠戮。
B.魏国不能信任并重用廉颇。由于赵国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任用廉颇为将,派了使臣去看廉颇还能不能被任用。赵国使臣没有收受廉颇的仇人郭开的重金贿赂,回来帮助廉颇说好话;但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有把他召回。
C.廉颇的门客认为,天下之人都是按交易逐利之道进行结交的。廉颇有权势,他们就跟随廉颇;廉颇没有权势了,他们就离开。这本是很普通的道理,没什么可抱怨的。
D.楚王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但并没有战功,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可见廉颇最终还是没有忘记赵国,希望能为赵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秦始皇、刘邦、唐太宗,烛之武、蔺相如、廉颇、苏武、张衡、诸葛亮、孔子、庄子、屈原、司马迁、苏轼等。这些名字在“历史的天空闪烁”,“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以上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散发着的“英雄气”有许多依然有现实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呢?请从以上人物中选取两三个来解读。要求选好人物,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解析】A项,“娱乐”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B项,“亲戚”,此句中指“父母兄弟”;C项,“货物”,此句中指“财物”;D项,“相当”,此句中意思是“抵押”。
2.D【解析】A项,“蚤”通“早”;B项,“亡”通“无”;C项,禽”通“擒”。
3.B【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式;A项是定语后置句;C项是判断句;D项是宾语前置句。
4.B【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C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特;D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肥沃。
5.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能力。C项,“东晋陈寿”错误,陈寿应是西晋时期人。
6. 《苏武传》:人在异域未忘祖国真义士,身处绝境不辱使命大丈夫。
《张衡传》:上知天文,观星辰北斗之位;下知地理,识大地发怒之威。
《廉颇蔺相如列传》:将相齐心抗强敌,文武协力保国家。
7.乐观者的超然旷达:苏轼,用从容与淡泊,用豪迈的情,驱散人生的阴霾。爱国者的耿耿忠心:辛弃疾,用剑胆与琴心,用滚烫的文字,书写生命的华章。忠贞者的无怨无悔:苏武,用忠诚与坚韧,用浩然的正气,谱写历史的壮歌。探索者的孜孜以求:张衡,用智慧与执着,用精巧的双手,触摸宇宙的奥秘。
8. D【解析】A项,用;因为。B项,在;比。C项,的;它(指丸)。D项,于是,就。
9. 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古代的学问和技能,其中的“御”就是防御。”表述错误,“御”是驾车。
10. D 【解析】D项,张衡的“为人”对仕途有影响,但不能说对事业和科学研究有影响。
11.(1)中间有根粗大的铜柱,周围有八条铜横杆,设置关键(用来)拨动机件。
(2)从已有的书籍文献记录的内容看,从来没有这件事。
【参考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比一般的人高,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出众,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樽。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12.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题中,“廉颇居梁久之”,“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一般置于句末或者句中,故排除AB;“赵以数困于秦兵”,“赵”指的是赵国,本句的主语,不是前一句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
13.C【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C项,“‘明年’是古代表时间的词,意思是下一年,文中一律指‘括军败’的下一年”说法错误。“明年”的意思是“次年,今年的下一年”。但文中并不都是指“‘括军败’的下一年”,如“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中的“明年”就指“廉颇遂奔魏之大梁”的下一年。
14.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B项,“赵国使臣没有收受廉颇的仇人郭开的重金贿赂,回来帮助廉颇说好话”说法错误。应改为“赵国使臣收受了廉颇的仇人郭开的重金贿赂,回来诋毁廉颇”,所以赵王认为廉颇老了。
15.(1)全靠楚国、魏国的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秦军对邯郸的包围。赵王也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最终没有杀她。(2)楚王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
【参考译文】
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调换并重新安排军中人员的职务。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部分,赵军军心涣散。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国、秦国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就包围了邯郸,有一年多,(赵国)几乎不能脱险。全靠楚国、魏国的军队来援救,才得以解除秦军对邯郸的包围、赵王也因为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最终没有杀她。
从邯郸解围之后五年,燕国采纳栗腹的计谋,说是“赵国的壮丁全都死在长平了,他们的孩子尚未成年”,(燕王)便发兵攻赵。赵王派廉颇领兵反击,在鄗城打败燕军,杀死栗腹,于是包围燕国都城。燕国割让五座城池请求讲和,(赵王)才答应停战。赵王把尉文(地名)赐给廉颇,封廉颇为信平君,(让他)代理相国之职。
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了他。等到(廉颇)重新被任用为将军时,门客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天下之人都是按交易逐利之道进行结交的。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普通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廉颇)把它攻克了。
赵孝成王去世,其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击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也逃奔到魏国的大梁。第二年,赵国便让李牧担任将领进攻燕国,攻下了武遂、方城。
廉颇在大梁住了很久,魏国不能信任并重用他。由于赵国多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任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被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让(使臣回来后)诋毁廉颇。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着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铠甲上马,用来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很不错,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时间就上了三次厕所。”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把他召回。
楚王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但是并没有战功,(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廉颇最终死在寿春。
16.【解析】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通过对材料中的历史人物品质精神的解读,对“英雄气”的理解,思考“英雄气”的“现实意义”。因此在行文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解读人物,而是要挖掘不同人物精神品质的内在关联,并且呈现出“英雄气”的内涵及现实意义。这些人物来源于课本,他们的事迹和品质是十分熟悉的。当然,也可以跳出课本的限制,对人物做更深入的解读,但是一定要符合历史的真实。
【参考例文】
胸怀祖国
爱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胸怀祖国自有一股英雄气。
读屈原的名作《离骚》后,有人写下这样的诗句:你埋下了一坛老酒/酒坛上的红纸/沉沉地写着黑字/——魂/每当到了汩罗江悲凄的那一天/那酒坛里就溢出芦叶的清香/回荡起亘古不变的激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几千年了/喝过这坛酒的人/都醉成了龙的脊梁……
是什么使诗人心潮澎湃?是《离骚》的字字泣泪,是屈原的拳拳赤心,是涌动的爱国情,是炽热的报国心。
爱国——一种神圣、深厚、热烈的情感,它藏于内心深处,居于所有情感之上。它是一条纽带,一个号令,一个民族挺立的信念,一个国家强盛的基石。它与生命同在,一旦触动它的密码,它便如潮水般汹涌而出,气势磅礴。悠悠五千年,无数仁人志士用鲜血乃至生命践行对它的承诺;纵横九万里,无数中华儿女用奋斗诠释对它的忠诚。爱国——一种超越时间空间,最纯洁、最敏锐、最强烈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屹立不倒的精魂。
一个真正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爱国的人。一个人,没有脊梁骨,便不能直立行走;一个人,不属于他的祖国,便不属于人类。是的,胸怀祖国!
荒凉的北海,羊群咩咩地叫着,不远处坐着一位手持汉节的人,从黑发到白头,用半生的心血续写着丹青。南方,皇帝一代又一代,然而,有谁记得,遥远的北海上,立着一座汉朝不倒的丰碑。
汉节上的漆一层层褪去,老人的眼里却始终燃着一丝火光。匈奴的可汗惧怕:“怎么还有这么固执的人?”他更无法理解,这半生的重量承起的竟是中华民族永世的骄傲!
在生命的天平上,有人只念个人的荣辱得失,但是更有人胸怀天下,把国家的繁荣太平,民族的坚贞气节放在心上。恰恰是这些人,托起生命的天平,紧握永恒的绳索,在生命与永恒的拔河中,探到永恒的答案。
不能忘记,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慷慨凛然,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矢志不移,霍去病“不灭匈奴不为家”的激昂豪迈,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英雄气概!
沧桑的岁月已留痕,繁荣的祖国正兴盛。我们是祖国的骄子,是新时代的宠儿。风华正茂的一代啊,怎样用钢筋铁骨支撑起共和国的大厦,怎样迈开走向世界的步伐?同学们,祖国在我们心中,我们就应该为之而付诸努力。努力奋斗吧,让我们问心无愧地说:“祖国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