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2.诸葛瞻: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丞相诸葛亮之子。
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主宠信黄皓,无所匡正。魏将邓艾伐蜀,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市)。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后主刘禅出降,蜀国灭亡。
诸葛亮曾在信中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由此可知,诸葛亮识人之明。
3.《诸葛亮集》又称《诸葛氏集》,为陈寿整理编辑,内容包括诸葛亮的文章、兵书、奏折。
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多次引用《诸葛亮集》。
中华书局出版的《诸葛亮集》,书名为《中华国学文库:诸葛亮集》是根据清张澍编的诸葛忠武侯文集整理校点的。故事辑集各书中的有关材料,分列诸葛亮的家世、遗事、用人、制作、遗迹五门。
4.写作背景:诫子书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划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夫君子之行
夫学须静也
fū
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农夫。万夫不当之勇。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役。拉夫。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夫。
fú
文言发语词:夫天地者。
文言助词:逝者如斯夫。
文言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夫猫至。
3.遂成枯落
Suí
身体一侧发生瘫痪,如“半身不遂”
(bànshēn-bùsuí)
Suì
顺,如意:遂心。遂愿。
于是,就:服药后头痛遂止。
遂心
遂愿Suì
放逐
追逐zhú
四、疏通文意
(一)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诫子书①
夫君子之行②,静以修身③,俭以养德④。
1.诫:告诫,劝勉,劝人警惕。书:书信。
2.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3.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目的。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4.养德:培养品德。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①,非宁静无以致远②。
1、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2、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致,达到。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夫学须静也,才①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②,非志无以成③学。
1、才:才干。
2、广才:增长才干。
3、成:达成,成就。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①,险躁则不能治性②。
1、淫(yín)慢:漫不经心。淫、放纵;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尽心,专心。励,振奋。
2、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一说通“冶”。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与时驰①,意与日去②,遂成枯落③,多不接世④,悲守穷庐⑤,将复何及⑥!
1、与:跟随。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3、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4、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5、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6、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二)词语积累
1.词类活用
1、非学无以广才
广:增长
形容词作动词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远大的目标
形容词作名词
3.古今异义
1、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古义:轻薄无常
今义:危险
2、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古义:屏除杂念干扰
今义:环境安静
3、淫慢则不能励精
慢: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慢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论述了修身、立志、为人处世等方面;
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薛谈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志:以俭养德
学:以静求学
才:以学广才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
“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学之道。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课堂总结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书信的前半部分: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
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三、拓展延伸
1.南怀瑾
《论语别裁》
这一篇《诫子书》,也充分表达了诸葛亮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
后人把诸葛亮这封信上的思想,换上一件衣服,变成儒家的。所以这封信是非常有名的著作。他以这种文字说理,文学的境界非常高,组织非常美妙,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作诗的时候,春花对秋月,大陆对长空,很容易对,最怕是学术性、思想性的东西,对起来是很难的。结果,诸葛亮把这种思想文学化。
2.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参考:
其一淡泊: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其二立志: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
其三惜时: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3.比较阅读
诫
子
书
汉
孔臧
人之进退,惟问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山溜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夫溜非石之凿,蝎非木之钻,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钢之体,岂非积渐夫溜之致乎?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故学者所以饰百行也。
注:孔臧
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第10代孙,也是西汉著名经学家孔安国的从兄。汉武帝的时候,孔臧作为太常卿,经常和朝中一些做学问的人讨论鼓励学习、奖励贤才等事。孔臧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几篇汉赋,大概有二十四篇。受孔臧的影响,他的儿子孔琳勤奋好学,受到人们的赞扬。
课文与该篇文章同样短小简练,却寓意深远,都是不可多得的名篇。
试比较课文与该篇文章的异同之处?
4.写作训练
其一仿写:
诸葛亮的《诫子书》行文齐整流畅,字数不多,却意味深长。
试写一篇200字以内的小短文,讲明一个道理,要求有三层含义蕴
含其中。
其二读后感:
学习完诸葛亮的《诫子书》后,作为后辈应该有许多感想。
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和自己的思考,试写一篇600字以内的读后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9张PPT)
导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导入新课
诫
子
书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作者简介·
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资料链接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资料链接
背景知识
·
诸葛瞻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丞相诸葛亮之子。
迎娶公主,拜骑都尉,袭爵武乡侯。景耀四年,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主宠信黄皓,无所匡正。魏将邓艾伐蜀,率领长子诸葛尚、将军张遵、李球、黄崇防御绵竹(今四川德阳市)。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后主刘禅出降,蜀国灭亡。
诸葛亮曾在信中说: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由此可知,诸葛亮识人之明。
资料链接
背景知识
·
诸葛亮集
《诸葛亮集》又称《诸葛氏集》,为陈寿整理编辑,内容包括诸葛亮的文章、兵书、奏折。
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多次引用《诸葛亮集》。
中华书局出版的《诸葛亮集》,书名为《中华国学文库:诸葛亮集》是根据清张澍编的诸葛忠武侯文集整理校点的。故事辑集各书中的有关材料,分列诸葛亮的家世、遗事、用人、制作、遗迹五门。
资料链接
背景知识
·
创作背景
诫子书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资料链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听范读,划节奏
朗读课文
澹泊
淫慢
险躁
穷庐
dàn
bó
yín
zào
lú
读准字音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fū
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夫。农夫。万夫不当之勇。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夫役。拉夫。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夫。
夫君子之行
夫学须静也
fú
文言发语词:夫天地者。
文言助词:逝者如斯夫。
文言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夫猫至。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遂成枯落
Suí
身体一侧发生瘫痪,如“半身不遂”
(bànshēn-bùsuí)
Suì
顺,如意:遂心。遂愿。
于是,就:服药后头痛遂止。
遂心
遂愿Suì
放逐
追逐zhú
朗读课文
诫子书①
夫君子之行②,静以修身③,俭以养德④。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诫:告诫,劝勉,劝人警惕。书:书信。
2、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3、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目的。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4、养德:培养品德。
原文学习
·
注释翻译
疏通文意
非淡泊无以明志①,非宁静无以致远②。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1、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2、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致,达到。
原文学习
·
注释翻译
疏通文意
夫学须静也,才①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②,非志无以成③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1、才:才干。
2、广才:增长才干。
3、成:达成,成就。
原文学习
·
注释翻译
疏通文意
淫慢则不能励精①,险躁则不能治性②。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1、淫(yín)慢:漫不经心。淫、放纵;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尽心,专心。励,振奋。
2、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一说通“冶”。
原文学习
·
注释翻译
疏通文意
年与时驰①,意与日去②,遂成枯落③,
多不接世④,悲守穷庐⑤,将复何及⑥!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与:跟随。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日:时间。去:消逝,逝去。
3、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4、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5、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6、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原文学习
·
注释翻译
疏通文意
译
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疏通文意
1、非学无以广才
广:增长
形容词作动词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远大的目标
形容词作名词
词类活用
1、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古义:轻薄无常
今义:危险
2、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古义:屏除杂念干扰
今义:环境安静
3、淫慢则不能励精
慢: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慢
古今异义
文言积累
第二课时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研读课文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论述了修身、立志、为人处世等方面;
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薛谈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研读课文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志:以俭养德
学:以静求学
才:以学广才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
。
“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这就是诸葛亮的治学之道。
研读课文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
第一课:宁静的力量
。“静以修身”“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
他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安宁的环境。
现代人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
第二课:节俭的力量。
“俭以养德”
他告知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你是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
第三课:计划的力量。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告诉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
要静下来,才能够把细心计划将来。
面对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
研读课文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
第四课:学习的力量。
“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告诉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益处,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诸葛亮不信天才论,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
你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
第五课:增值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他忠告孩子,人生的投资要想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但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决心和毅力就会半途而废。
你是否想过:一鼓作气的人多,坚持到底的人少的道理?
第六课: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
他警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
快人一步,不但容易达到理想,而且有更多的时间去修正与改善!
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有过懒惰、拖延的现象呢?
研读课文
诸葛亮给儿子书信中的告诫
:
第七课:性格的力量。
“险躁则不能治性”
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心理学家说:“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
你要提升自己性格的品质吗?
第八课:时间的力量。
“年与时驰
,意与岁去”
他警告孩子时光飞逝如梭,意志力又会被时间消磨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静心想一想,你有蹉跎岁月吗?
研读课文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研读课文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结局问题
论点;论题
论证方法 (事实、道理 诚恳告诫比喻、对比)
论证角度(正面、反面)
总结论题
提出号召
诚恳告诫
课堂总结
议论文结构
提出论点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正面)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反面)
证明论点
治学:
修身:
(正面)
(反面)
告诫儿子:
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志、静-学-才
俭、静(反面)
课堂总结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课堂总结
书信的前半部分: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
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
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课堂总结
这一篇《诫子书》,也充分表达了诸葛亮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
后人把诸葛亮这封信上的思想,换上一件衣服,变成儒家的。所以这封信是非常有名的著作。他以这种文字说理,文学的境界非常高,组织非常美妙,都是对仗工整的句子。作诗的时候,春花对秋月,大陆对长空,很容易对,最怕是学术性、思想性的东西,对起来是很难的。结果,诸葛亮把这种思想文学化。
南怀瑾
《论语别裁》
拓展延伸
拓展训练
·
小组交流
参考:
其一淡泊: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其二立志: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
其三惜时: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个人回答)
拓展延伸
人之进退,惟问其志。取必以渐,勤则得多。山溜至柔,石为之穿。蝎虫至弱,木为之弊。夫溜非石之凿,蝎非木之钻,然而能以微脆之形,陷坚钢之体,岂非积渐夫溜之致乎?训曰:“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故学者所以饰百行也。
诫
子
书
汉
孔臧
拓展训练
·
对比阅读
注:孔臧
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第10代孙,也是西汉著名经学家孔安国的从兄。汉武帝的时候,孔臧作为太常卿,经常和朝中一些做学问的人讨论鼓励学习、奖励贤才等事。孔臧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几篇汉赋,大概有二十四篇。受孔臧的影响,他的儿子孔琳勤奋好学,受到人们的赞扬。
课文与该篇文章同样短小简练,却寓意深远,都是不可多得的名篇。
试比较课文与该篇文章的异同之处?
拓展延伸
其一仿写:
诸葛亮的《诫子书》行文齐整流畅,字数不多,却意味深长。
试写一篇200字以内的小短文,讲明一个道理,要求有三层含义蕴
含其中。
其二读后感:
学习完诸葛亮的《诫子书》后,作为后辈应该有许多感想。
结合当今社会的现实和自己的思考,试写一篇600字以内的读后感。
拓展训练
·
写作训练
拓展延伸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