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宣言
基础存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崇拜(chóng)
彼此(bǐ)
塑像(sù)
中伤(zhōng)
B.
豢养(juàn)
不朽(xǔ)
和谐(xié)
卦辞(guà)
C.
懒惰(duò)
沙漠(mò)
鲁钝(dùn)
桑叶(sāng)
D.
懦夫(nuò)
雕刻(diāo)
樵夫(jiāo)
单调(dià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像
繁植
倘若
用武之地
从天而降
B.惯通
单调
封锁
哑口无言
先知先觉
C.镰刀
枯干
茅草
走头无路
接二连三
D.屋檐
瀑布
飞禽
一丝一毫
参天大树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在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4.选词填空。
(1)教师的成功是___________(创造
制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2)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___________(鄙视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
(3)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___________(连通贯通)起来。
提升训练
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①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②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③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④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
⑤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基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⑥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⑦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⑧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尔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⑨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⑩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所栽培的树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着雪亮的镰刀天天来,甚至常常来到树苗的美梦里。你不能放弃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地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全句的意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在反驳“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谁的事例?
A.米开朗基
B.
爱迪生
C.玄奘
D.
哥伦布
5.
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地提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校试题
1.结合语境,给句中的拼音加上汉字。
(1)天气又yīn
huì(
)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
(2)不一会儿,暴风雨就xiē
sī
dǐ
lǐ(
)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
(3)若使后之学者都mò
shǒu(
)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
(4)山穷水尽,zǒu
tóu
wú
lù(
),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校学生会准备于3月7日下午两点在报告厅举行主题为“做合格公民”的动员会。下面是活动过程中的些问题,需要你去解决。
(1)活动的关键词是“文明做事,诚信做人”,学生会征集宣传语,请你用“文明”开头写一句话。要求:紧扣动员会主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2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老师前几天外出,3月6日上午刚回到学校,学生会邀请他参加此次动员会,你如何把这个通知转告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某位同学就“诚信做人”写的一段演讲词,请你读后完成①—③题。
[A]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们是新时代的中学生,[B]应该树立诚信的品质,做一个诚信的人。如果生命是水,那么诚信是流动;如果生命是火,那么诚信是跳跃;如果生命是花,那么诚信是雨露。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让诚信传遍人间,让诚信的光芒普照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普照在每个人的心间,[C]我们的生命将会更加美好!
①[A]句有一处标点符号有误,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
②[B]句是一个病句,可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把[C]句改为反问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提问,会给你带来什么?
叶修
请允许我先提一个问题:博物馆的一面外墙总有严重的腐蚀,要经常涂刷油漆,如果你是博物馆的主管,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有人的第一直觉是,那就再刷漆呗!这显然没解决问题,聪明的你可能会说:“找出原因,为什么这面墙腐蚀严重?”
经过调查,原来是清洁工用高腐蚀的清洁剂清洗墙面,导致墙面腐蚀。所以正确的解决办法是,先修补墙面,以后用低腐蚀的清洁剂来洗墙。
看看,你现在做出的决定比直接刷漆是不是强多了。
就这么结束吗?没有!你继续问:为什么清洁工要用高腐蚀的清洁剂?原来,是因为这面墙上经常粘着很多鸟粪,一般清洁剂洗不掉。
现在,你肯定还要继续问下去:为什么这面墙上有很多鸟粪?因为墙上有很多蜘蛛,有些鸟以蜘蛛为食就常在这附近活动;为什么墙上有很多蜘蛛?因为墙上有很多虫子,蜘蛛以这些虫子为食;为什么墙上有很多虫子?因为这面墙上有几扇窗,夜晚的灯光会吸引趋光性很强的虫子。于是,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在窗户那儿安装遮光性很强的窗帘。
瞧!现在你解决问题的办法和一开始完全不同了——从刷漆变成了安窗帘。很明显,后者更彻底、更有效。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变化呢?——提问!(严格说来,还包括提问引发的调查。)
可能会有人认为:提问?那还不容易?—这还真不容易!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固有观念的局限。提问不是怀疑一切,而是积极地探究,有了这个基础,你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这就需要突破自己固有的观念、打破思维定势,承认自己的局限,才能以积极的好奇心和耐心来探究事物,这相当不易(小孩子反而容易)。况且,提问是有方法的。
提问有哪些方法呢?
一种方法是问“为什么”,回溯事物发生的原因。比如,博物馆外墙的例子。一种方法是问“将如何”,追问事物发展的结果。比如,对国家发布重视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你可以这样问:那将如何?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很可能迎来产量的增长;那将如何?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源之一锂电池,其需求量很可能增长;那将如何?锂作为锂电池的主要原料,其需求量很可能增长……如果你是投资者,通过这一串逻辑链,可以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投资机会。
你看,溯前追后的提问方法能引导你的思维更深入。当然,很多事物的前因后果很复杂,要注意多种因素的关系。同时,你还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提问,这样的话,考虑问题就会更缜密。
比如,当别人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可以这样问自己:“何人”,谁在说?此人站在什么立场?“何事”,说什么?是客观事实还是个人想法?依据是否可靠?“何处”,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下里说的?“何时”,是在事情发生前、发生中,还是发生后说的?“何因”,为什么会这么说?还有别的原因吗?“如何”,说的时候是平静的,还是带有情绪?“若何”,如果不是这样,还有哪些可能?(如果你愿意,完全可以继续问下去。)
看,这样提问,是不是可以让你分析问题、处理信息更加冷静、更加理性?更加冷静、更加理性?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担忧:提倡冷静、理性,会不会让人失掉感性而变得冷漠?——是不是这样呢?来看一个例子。“某同学上学常迟到”,对这件事你怎么反应?你会不会评判“这是个没有时间观念的人”?如果不是这样,你放下这个评判,提出问题:他迟到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哪些能改变?哪些无法改变?—再问下去:我能帮他做些什么?还有哪些人能帮他?怎么帮他?这样一来,因为深入的了解,你对这个人、这件事就会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而不再只是冰冷的评判。由此可见,冷静和理性并不意味着失掉感性而让人变得冷漠。
当然,提问需要丰富的知识基础,想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你要不断学习,见多识广才行。
对于以上这番话,建议聪明的你多提问、多思考。你看我说的对不对呢?
(原文有删改)
1.文中不能论证“提问方法”这个内容的一项是(
)
A.处理博物馆外墙腐蚀的问题
B.国家发布重视新能源汽车的政策
C.当别人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
D.
面对某同学上学常迟到这一情况
2.请从文中摘录关键词句回答标题提出的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括号中的文字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下面也可以用括号括起来的一个句子是(
)
A.聪明的你可能会说:“找出原因,为什么这面墙腐蚀严重?”
B.于是,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在窗户那儿安装遮光性很强的窗帘。
C.当然,很多事物的前因后果很复杂,要注意多种因素的关系。
D.由此可见,冷静和理性并不意味着失掉感性而让人变得冷漠。
4.这是一篇能吸引人的演讲稿,对其吸引人的原因,请列举三条理由并选其中一条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养训练
九(二)班准备开展“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一说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
莫尔斯在设法制造出强大的足以越过大洋的电报信号前一筹莫展。一天,他看到拉车的马匹在驿站被换下来,联想到电报信号的中继站,即每隔一段距离把电报信号放大,使问题得以解决。
材料二
自古以来,人类架桥就是靠修筑桥墩来实现的,当遇到难以打桩架桥时怎么办?发明家布伦特看到蜘蛛吊丝做网时,联想到造桥,顿时恍然大悟,从而发明了吊桥。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中,有同学当场作诗,请你写两句给他接下去。
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存盘
1.
C
A.中zhòng。
B.豢huàn。
D.樵qiáo。
2.
D
A.植→殖。
B.惯→贯。
C.头→投。
3.
B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与语境不符。
4.【答案】(1)创造(2)轻视(3)贯通
【解析】
注意结合语境做出选择。(1)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制造:①用人工使原材料成为可供使用的物品;②人为地造成某种气氛或局面等(含贬义)。(2)鄙视:轻视;看不起。轻视: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3)连通:接连而又相通。贯通:连接;沟通。
提升训练
1.
【答案】
五种错误的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大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结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
【解析】
该题有两问,第一问“五种错误观点”可分别从第⑤⑥⑧⑨⑩段的首句中提取。第二问“结论”要从第①段这一总结性段落中提取。
2.【答案】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解析】
根据第③段“教育者……是我们的石像”等信息,不难判断教育者所造的“石像”比喻“真善美的活人”,亦即受教育者,那么“万像”自然就是“众多的受教育者”。既然把教育比作“塑像”,这句话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于是,三个本体便顺理成章地凸现出来了。
3.【答案】
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解析】
不可只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成:“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这样只答对了一半,因为“成功”包含师生两个方面的因素。作者的观点很全面,很明确,强调的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4.A
反驳“年纪太小了,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爱迪生的事例,反驳“走投无路,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时举了玄奘和哥伦布的事例
5.
【答案】
本文是驳论文,驳论的一般写法是先破后立,作者在反驳错误观点的同时也渗透了自己的观点,当读者已被充分的例证折服后自然也接受了文章的论点,增强了文章的逻辑力量和说服力。
【解析】
从驳论文的一般写作规律入手,结合选文进行分析。
名校试题
1.【答案】
(1)阴晦(2)歇斯底里(3)墨守(4)走投无路【解析】注意“阴晦”“歇斯底里”的书写。阴晦:阴沉;昏暗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2.【答案】(1)(示例)文明是千年铁杵磨成的针。
(2)(示例)
请柬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
学生会准备于3月7日下午两点在报告厅举行主题为“做合格公民”的动员会,特此邀请您参加此次动员会,敬请光临。
学生会
3月6日
(3)
①,:②应该培养诚信的品质,做一个诚信的人
③我们的生命岂不更加美好?
【解析】(1)注意题干要求,用“文明”开头,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把通知转告王老师的办法有多种,比如口头通知、电话通知、请柬等,其他通知方式都不如请柬显得庄重、正规。请束是应用文,注意请柬的格式、用语。
(3)①A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是引用,孔子说后面不能用逗号。②病因是搭配不当,“树立”和“品质”不搭配。③改写时不要改变句意。
中考回应
1.D
文章列举了三种提问方法:一是问“为什么”,回溯事物发生的原因;二是问“将如何”,追问事物发展的结果;三是从更多的角度提问。文章用三个提问的事例来分别进行论证,这三个事例分别是处理博物馆外墙腐蚀的问题、国家发布重视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当别人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文中用面对某同学上学常迟到这一情况展开提问这件事,论证了“冷静和理性并不意味着失掉感性而让人变得冷漠”,而非“提问方法”这个内容。
2.【答案】
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彻底、更有效思维更深入考虑问题更缜密分析问题、处理信息更加冷静、更加理性。
【解析】
本题考查提炼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这篇文章鼓励人们多提问,多思考。标题提出的问题,其实就是多提问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从多方面论证了提问的益处。如对“处理博物馆外墙腐蚀的问题”的提问,能够使“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彻底、更有效”,溯前追后的提问方法能使“思维更深入”,多角度提问法能使你“考虑问题更缜密”
“分析问题、处理信息更加冷静、更加理性”。
3.C
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特点的理解。文章有三处使用了括号中的文字对前面的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删去括号中的文字,不会影响文章的完整性,用了能够使论证更加严谨,这体现出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C项这句话,在第12段中主要是为了引出下面的一种提问方法—多角度提问法,接下来的第13段就举了“当别人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来论证这种提问法的好处。它的前一句对溯前追后提问法的好处进行了概括。所以这一句删去后是不影响文章完整性的,因此是可以用括号括起来的。
4.【答案】
理由:精心设计开头和结尾的句子
以事例引出话题
用第二人称
语言口语化
多用短句
多用设问……
分析:(示例)文章并不一开头就讲道理,而用通俗易懂的事例引出话题。为听众设定“博物馆的主管”这个特殊身份,并交代“如何处理博物馆外墙腐蚀”这个具体任务,把听众引入特定的情境,步步追问,最后把刷漆和安窗帘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解决办法进行对比,引出“提问”这个话题,从而吸引听众。(要求:理由充分,分析具体,逻辑严密,语言通顺。)
【解析】
本题考查对演讲稿写作特点的分析能力。作为一篇成功的演讲稿,本文有很多优点,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的方式、人称、句式段落特点、修辞运用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注意“三条理由”的要求。在对某一条具体分析时,要紧扣文章内容来进行,做到逻辑严密,语言通顺。
素养训练
【答案】(1)(示例)联想往往能激发人们创新的灵感
(2)(示例)创新是灯照亮前行之路;创新是路,引导我们前行!
【解析】
材料一是莫尔斯受到驿站换马的启发,联想到电报信号的中继站,属于创新。材料二是写发明家布伦特看到蜘蛛吊丝做网时,联想到造桥。这两个都是通过联想激发创新灵感的例子。(2)这是一道仿写题。仿写时注意例句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