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诵读《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塞下曲》 1(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古诗诵读《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塞下曲》 1(沪教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2-26 14:0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古诗《送日本国僧敬龙归》《塞下曲》
古诗简析:
晚唐时期,日本僧人的入唐比在遣唐使时代更加容易。敬龙便是这些僧人中的一个。他学成归国时,韦庄为他写诗送行。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教学目标:
1.学习《送日本国僧敬龙归》,了解这首诗写日本僧人敬龙学成归国时,诗人为他写诗送行,体现了对异国友人的关心与惜别之情。学习《塞下曲》,了解这首诗描写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塞下曲》。
3.能看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4.通过品悟、诵读,了解内容,体会古诗描述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学习《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晚唐时期,日本僧人的入唐比在遣唐使时代更加容易。敬龙便是这些僧人中的一个。他学成归国时,韦庄为他写诗送行。
(一)初读感知。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二)品读悟诗情。
1.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扶桑在渺茫的大海那边,而你的家还在更远的地方。
(2)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这次回日本,谁与您共到呢?但愿明月陪伴您,一帆风顺地把您送回家。
2.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三)配乐赛读、齐读。
二、学习《塞下曲》
(一)导入
1.复习边塞诗,引入:
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常建的这首《塞下曲》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2.简介作者:
常建与王昌龄同榜进士。诗以写山水田园为主,选语精妙,境界超远。
(二) 学习这首古诗
1.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2.结合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3.师生交流
(1)玉帛朝回望帝京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乌孙使臣携带玉、帛之类珍贵礼品朝见了汉朝天子,礼毕后在归途中还不时地遥望汉朝京城。乌孙国朝汉后愿意取消自己的王号,对汉称臣。
(2)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边远地方的百姓也能宁静地生活,再也没有出兵打仗,战火的硝烟迅速消逝,变幻成日月的光辉给百姓带来光明和温暖。
(三)指名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说。
(四)朗读《塞下曲》。
三、拓展延伸
交流、积累边塞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