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袋
课文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改编。《史记》用为人物写传的形式来反映历史,成功地描写了众多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伟大诗人屈原,西楚霸王项羽。它既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汉代的司马迁。
回顾课文内容:
1. 这篇课文写了哪三个故事?
2. 课文中“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
3. 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
“和”到“不和”再“和好”的故事。这
个故事发生在_____时候,主要讲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故事。
战国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1.深入学习课文,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完璧归赵
“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秦王依仗强势,要骗取和氏璧。
和氏璧完好无损地被送回
到赵国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
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
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
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从下面的话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勇敢机智
理直气壮
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
不畏强暴
大大方方
课堂练习:
1、 蔺相如之所以说这块璧有
点儿小毛病,骗回和氏璧,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蔺相如看出秦王的骗局
2、用上“之所以……是因为……”
联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说一句话。
渑池之会
“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后果是________。
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想占
秦王吃亏
赵国便宜
从“渑池之会”可以看出蔺相如
是一个 的人。
勇敢、随机应变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结果是________。
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
负荆请罪
很不服气
分析蔺相如的语言、行动,感悟人物形象
行动:“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着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语言:“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从蔺相如的行动、语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说得对吗?文中哪儿证明他说得话是对的?
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用线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蔺相
如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人。
识大体,胸怀宽广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
思考:
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
一个_________________的人。
勇于改过,以国家利益为重
思考: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 的起因。
作业
把三个小故事讲给父母听。
课外阅读司马迁和其他历史人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