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第一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第一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9-07 11:0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1课时 金属与氧气、酸的反应
1.在前面的单元节中零碎地接触过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知识,例如一些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镁与盐酸的反应,实验室用锌与硫酸反应制取氢气,镁、锌被酸雨腐蚀,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
2.本节重点应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讨上,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这个活动与探究中,结论的可靠性是很重要的,因此,控制相似的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现象的正确对比和分析,是该探究活动获得可靠结论的重要保证。
3.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来感受的。
4.金属活动性顺序是通过实验,并在置换反应概念和其他一些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的。
探究分三步进行:
(1)从金属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活动性强的和活动性弱的,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强,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较弱。
(2)从一种金属能否把另一种金属从它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可以比较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置换出来的,则这种金属比另一种金属活泼。
(3)经过了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2)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教学重点】
金属与酸反应。
【教学难点】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教学准备】
投影仪、镁片、铁片、铝粉、铝片、铜片、被氧化了的镁条与铝片、酒精灯、坩埚钳、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准备工作:准备四张小纸条,上面分别写上金、铜、铁、铝,让四位同学抽签,并说明“自己”抽到的金属发言。
一、导入新课
师:很高兴又和大家相聚在金属的大家庭中,上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对“彼此”的“性格”有了初步的了解,也知道了“自己”的优缺点和所能从事的工作,谁想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呢?
(学生发言:……)
师:大家说的非常的好,都向别人介绍了“自己”在物理方面的特性和自己的“本事”,那你们知不知道“自己”在化学方面有些什么样的“性格”呢?好,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探究一下金属朋友的化学“性格”。
二、推进新课
活动1 通过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感受金属活泼性的不同
【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导入】
请同学们想想我们以前有没有接触过某种金属的化学变化?
【交流】
学生描述汞、铁、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引导学生描述曾经学过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比较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
并得出镁比铁活泼,铁比汞活泼的结论。
【演示】
铝粉在氧气中燃烧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补充】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由此说明,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金最不活泼。
【板书】
活动性:Mg>Al>Fe>Cu>Au
【解说】
这就解答了一开始提出的问题。铁的活动性比较强,因此铁制品被腐蚀的比较严重。铜活动性较弱,被腐蚀的程度比较轻。而金的活动性最弱,基本上不被腐蚀。
【思考】
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为什么我们通常看见铁生锈而没有看到铝生锈?在清洗铝制品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
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之故;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小结】
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如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Al2O3)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这也是铝的产量在短短一百多年里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的运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巩固】
为什么暖气片上要刷银粉?银粉是银吗?(铝在空气中和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进一步氧化,所以暖气片上涂的银粉成分是铝,并不是银。)
活动2 通过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感受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板书】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1.金属与酸的反应
【过渡】
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是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映出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铝、铁、铜的活动性。(提示:金属活动性是指金属的活泼程度)
实验探究1:金属和盐酸的反应
【强调】
必须控制酸的种类、酸的浓度、金属形状
【实验】
在分别装有Al、Fe、Cu三种金属的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稀盐酸(约2mL),观察是否有气体产生,比较产生气体的快慢;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产生的气体。将现象填入下表。
实验探究2: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与锌、铁分别作用。写出化学方程式。
【归纳】
金属+酸→盐+H2↑
【总结】
经过大量的实验探究和去伪存真的分析,人们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而位于氢后面的金属则不能。
【指导】
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采用“五元素一句”的方法记忆,即“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活动3 认识置换反应
【板书】
2.置换反应
【投影】
金属与酸溶液反应从反应物、生成物的类别上看有什么共同点?
【交流】
(1)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2)特点:
①形式上: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一般形式可表示为:A+BC→B+AC。是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之一。
②“置换”实际上就是位置交换,“一换一”,反应前后一定有单质出现;反应中一定有化合价的改变。
三、典例剖析
例 现有铜与另一种金属R(可能是银、镁、铁中的一种)的混合粉末。欲确定R的成分,请你一起完成:
(1)请将银、铁两种金属的元素符号填写在下列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相应位置。
(2)取少量的金属粉末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R不可能是______________。
(3)若得到浅绿色溶液,则R是_______。R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银、铁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关系是:铁>氢>银,可判断顺序表左端空格内为铁,最右端为银。见下图:
(2)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可判断金属R能与酸反应产生氢气,因此该金属是铁或镁,所以金属R不可能是金属银。
(3)若得到浅绿色溶液,可判断出该金属是铁,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答案】
(1)见解析
(2)银
(3)铁Fe+2HCl═FeCl2+H2↑
四、课堂小结
【提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金属的活动性有着怎样的理解?
【小结】
1.大部分金属可以和氧气反应,金在高温下也不和氧气反应。根据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2.活泼金属可以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根据金属能否和酸反应及反应剧烈程度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五、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时 对应练习。
2.课本P66挑战自我第1题。
第二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本节课在教学中以实验探究为主线贯穿全过程,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主要给学生启发指导帮助;在教学设计上,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主要的不足是时间较为紧张,课堂上学生极为兴奋,控制探究的进程较难。课堂各种活动亦应作好更充分的准备,多媒体应用尽可能贴切,实验探究安排亦应更合理(如金属与稀硫酸、稀盐酸反应,将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节约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