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雨巷》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7 21:4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训练朗读和揣摩诗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境美,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理解诗歌运用意象进行象征的传统以及通过诗歌反应时代心声的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教学难点??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究竟有何喻指或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遥望雨巷?煽情激趣?
1.导入语:在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里,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静默地彳亍而行……这美丽的画面,就出现在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今天我们就随戴望舒一起走进这《雨巷》。?
2.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3.《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二、走进雨巷?熟读顿悟
1.听课文MP3朗读,体会诗歌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
2.落实字词:
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笙箫(shēngxiāo)
3.在这首诗中,你体验到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诗中有没有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忧伤、痛苦、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充满愁绪和无奈……
???
4.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基本感情,可称之为基调。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比较“低沉感伤”的,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伤?
提示问:语速应该缓慢,语调应该低沉。
5.知名朗诵,师生共同点评。
6.播放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标出诗句中的停顿及要重读的词句。
教师小结:把握好语速、语调,读好诗歌的节奏和轻重音,这样的诵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音乐享受。这也源于这首诗本身音调和谐,节奏舒缓。难怪叶圣陶老先生赞许作者“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诗人也因这首诗成了著名的“雨巷诗人”。
7.跟着屏幕上的配乐画面,再次朗读诗歌。
三、徜徉雨巷,品味形象
1.除了“我”这个“独自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抒情主人公,诗人还写了哪些人、景、物(情感形象)来表达这种伤感愁绪呢?
人物形象——我、姑娘。???
背景道具物象——雨巷、油纸伞、篱墙、丁香。
2.在这些情感形象中,诗人最主要写哪两个情感形象?
丁香般的姑娘?、雨巷。
3.示范分析丁香意象
丁香,主要有白色紫色,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花朵纤弱,但开成一团,形状像结,这个典型意象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心”。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南唐中主·李璟《浣溪沙》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4.自主探究:分析诗歌哪一节或者哪个意象写得妙,妙在哪里,用“……写(选)得妙,妙在……”的句式说话,可从意象的选择,描写的用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效果等角度进行思考。
示例:
“油纸伞”选得妙,妙在它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与烟雨迷蒙的雨巷搭配和谐,共同营造了一种冷漠、凄清的画面,如果换成一把现代艳丽的花伞,效果就没这么好了。
“颓圯的篱墙”写得妙,妙在“颓圯”二字,写出篱墙的坍塌、破败,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与寂寥悠长的雨巷,一起构成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更能衬托出诗人苦闷、凄清、感伤的心境。
(丁香一样的)姑娘:
第二节写得妙,妙在排比句式和用词的反复(连用两个“哀怨”);或妙在用丁香的颜色、芬芳、忧愁,写出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和内心的忧愁、哀怨。
第三节写得妙,妙在一举两得,表面上说姑娘,实际上也说自己冷漠,凄清又惆怅的心境;妙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冷漠、凄清,又惆怅”,用复沓句式,一再强调渲染“我”和姑娘的心境相同。
“丁香一样的姑娘”写得妙,妙在用“丁香”修饰“姑娘”,丁香虽美但易凋谢,代表着像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易消失离去。妙在用了“愁怨”“哀怨”“彷徨”“凄婉迷茫”等词语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写得妙,妙在以梦做喻,仿佛姑娘就是“梦”的化身(可隐喻理想)。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写得妙,妙在把消散的内容一件件分开写,更能表达出诗人对丁香姑娘无情消失的伤感和无奈;妙在突出美好事物在眼前消失带来的悲剧美。
?……
雨巷: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写得妙,妙在用“悠长、悠长”反复强调脚下要走的路很漫长;妙在用“寂寥”一词,描绘了一幅蒙蒙细雨中潮湿、寂静、冷清的"雨巷"图,给人一种冷漠、凄清、惆怅的心理感受。妙在把雨巷远处“颓圮的篱墙”呈现出来,用破败空寂、阴雨迷蒙的环境,衬托“我”忧愁感伤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句写得妙,妙在首尾呼应,反复强调“雨巷”的“寂寥”“悠长”及“我”心中对“丁香姑娘”的期待,更突出“我”期待而不得的苦闷。(学生从诗的结构处理或诗行排列角度分析,若能自圆其说,也给以鼓励。)
……
四、驻足雨巷,领悟情感
1.诗人用雨巷、丁香姑娘等情感形象,营造了朦胧凄美的诗境,表达了一种“忧愁感伤”的心境。为什么诗人这么忧伤呢?
自由发挥,自圆其说即可。
参考观点一:失恋的痛苦。年轻的诗人爱上同学施蛰存的妹妹,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情感受挫。
(丁香姑娘:诗人心目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又忧愁的恋人。寂静、幽深、潮湿的雨巷是诗人失落心境的体现。)
参考观点二:美好理想破灭后的苦闷。本诗写于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政变,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宁可错杀一千,也不可放过一个”的血色恐怖,使诗人这样的知识青年陷入迷惘之中,找不到出路。
(丁香姑娘:象征稍纵即逝的美好理想,消失在雨巷尽头的“颓圮的篱墙”。那阴冷潮湿、破败空寂的雨巷就是当时黑暗社会环境的象征。)
雨巷——黑暗的社会环境(象征意义)。
五、走出雨巷?拓展延伸
1.课文小结:戴望舒在《雨巷》中表达了一种与“丁香姑娘”擦肩而过的“失落的忧伤”,诗中的“丁香姑娘”,是一种美好的化身,当你忧伤迷茫时,请想起戴望舒,在苦闷伤感中,依然要希望与心中的“丁香姑娘”相逢!
2.带着这份“失落的忧伤”背诵《雨巷》。
3.在对课文的理解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想想联想,用诗化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