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公元2世纪,天文学家托勒玫提出“地心说”。
16世纪,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一词。
人类认识宇宙的路程漫长而且曲折,尽管人类对于宇宙空间的知识了解的越来越多,但是,与茫茫的宇宙空间相比,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只是“沧海一粟”。
我们都说宇宙无边无际,其实宇宙是有一定的大小的。
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宇宙叫作“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可见宇宙的半径约140亿光年。
光年是长度单位,指的是光线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称为一个光年。光速为每秒30万千米,一光年就 等于 千米。
那么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宇宙半径有多少千米?
千米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像地球.土星.太阳等各种物质都属于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
天体的类型:
这些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同学们能举例出哪些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我们所生活的星系叫作银河系。它除了大量的恒星之外,还有由尘埃和气体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称为星云。银河系之外有一些类似星云的天体,其实是和银河系同等级别的恒星系统,叫作河外星系。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都是星系,所有的星系和在一起就构成了最大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其实总星系就是可见宇宙。
太阳系是由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矮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太阳系小天体组成。太阳的质量约占了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
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的运动是逆时针方向,其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
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行星是木星,其二是土星,天文学家把他们成为巨行星。
天文学家又把水星.金星称为地内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叫作地外行星。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
彗星是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具有云雾状的独特外表。
冥王星,于1930年1月由克莱德·汤博根据美国天文学家洛韦尔的计算发现,并以罗马神话中的冥王普路托(Pluto)命名。它曾经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但后来被降格为矮行星。与太阳平均距离59亿千米。直径2300千米,平均密度0.8克/立方厘米,质量1.290×10^22 千克。公转周期约248年,自转周期6.387天。表面温度在-220°c以下,表面可能有一层固态甲烷冰。暂时发现有四颗卫星。
彗星彗尾离太阳近是,冰物质挥发得快,彗尾就长,离太阳远时,冰物质挥发得慢,彗尾就短。
哈雷彗星是每76.1年环绕太阳一周的周期彗星,哈雷彗星是人类首颗有记录的周期彗星,因哈雷(1656-1742)首先测定轨道并成功预言回归成功而得名。哈雷彗星的轨道周期为76~79年,下次过近日点为2061年7月28日。
地球与月球构成了一个天体系统,称为地月系。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与其公转的方向和周期一样。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
月球
总星系
银河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恒星系统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地球
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一) 地球的普通性
行星 赤道半径(千米) 质量
(地球=1) 体积
(地球=1) 密度
(克/立方厘米) 公转周期
水星 2 440 0.05 0.056 5.46 87.9天
金星 6 050 0.82 0.856 5.26 224.7天
地球 6 378 1.00 1.000 5.52 1年
火星 3 395 0.11 0.150 3.96 1.9年
木星 71 400 317.94 1 316.000 1.33 11.8年
土星 60 000 95.18 745.000 0.70 29.5年
天王星 25 400 14.6 65.20 1.24 84.0年
海王星 24 750 17.2 57.10 1.66 164.8年
在太阳系行星中,其属于一颗普通的行星。
(二) 地球的特殊性
安全的宇宙环境
适宜的自身条件
太阳稳定——光照稳定
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大小行星各行其道
距日远近适中——适宜的温度
体积质量适中——适合呼吸的大气
充足的水分条件——原始大洋形成
拓展:探索地外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