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练】(六)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形象赏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练】(六)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形象赏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7 21:5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轮专题练】(六)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形象赏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弹道无痕(节选)
徐贵祥
推算起来,该是七十年代最后一个雪天。载着新兵的闷罐子列车由东向西,经郑州再向北,过了黄河,便见窗外有几道纺线般的雪絮儿划下来,先是一团一团地在风中旋转,渐渐地有了铺天盖地的气势,很快就在旷野结起一层半透明的雪壳。及至到达终点,已是满世界银白。
半个月的基础训练后,新兵分配。新兵石平阳的顶头上司是李四虎。李四虎是全营著名的老兵油子,稀拉①,尤其爱捉弄人,但他有技术,炮兵业务堪称行家里手,关键时候总少不了他为连队挣面旗子。
石平阳下到班里不久,李四虎曾经非常真实地踢了他一脚。那天训练传诵炮兵口令,正忙乱间一阵冷峭的干风刮来,将石平阳手中的口令纸掀得稀里哗啦。石平阳本来就很紧张,又听又算又记又传,忙得顾头不顾腺。情急中,他把刚刚接受的一组口令写在炮架上,自然没有想到这一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铅笔又细又尖,在炮架上划出了极刺耳的声音。尽管这个动作只在瞬间就完成了,但还是被正在组织训练的李四虎一眼瞅见了。李四虎立即下达暂停口令,把小红旗往后腰一戳,神色匆匆地跑过来,往指尖上蘸了口唾沫,摸了摸铅笔划过的地方,结果发现有几道曲里拐弯的铅笔线无论如何也抹不掉了。李四虎心疼得倒吸一口冷气,仍不死心地反复抹,抹着抹着就突然转过身来,两只狼一般的眼珠子放了道绿光,死盯着石平阳,腮帮子又鼓了鼓,那充满激情的一脚便照准石平阳的屁股踹过来。
然后召开班务会。
李四虎首先发言,说:“咱们当炮手的,靠炮吃饭,靠炮做人。可你得首先爱惜它。你别以为它没长脑袋,我觉得它是有灵性的,它懂得人情世故。知道咱们最老的班长吧?就是连部荣誉室靠门左边挂着的那位。黄风岩战斗中他缴获了一门小钢炮,是打不响的。连长下命令让他扔,他没扔,硬是从山西长治扛到东北锦州,扛了几个月几千里地,闲了就擦,就拆开捣腾。后来怎么样?在锦西马家堡战斗中,半个连的步兵被人家地堡火力点压在洼子里,抬不起头,急得营长抢过炸药包要去拼命。这时候咱老班长就把炮架上了。老班长说:伙计,你就是哑巴也该哼一声了,我背你背了这么远,过铁路要轻装行军,我把干粮都扔了也没舍得撇下你,今儿个你可得还我这个情。结果呢,它还真响了,而且响了六次,硬是把敌人的火力点掀掉了。老班长牺牲后,这炮任谁也弄不响,报废了。你说邪门不邪门?所以呀,我说……”
石平阳不吭气。那一脚踢过来的时候,他愕了一下并暗中攥紧了拳头,但他终于没有打出去……随着班务会的不断深入,他越来越发现在这个老兵的身上有一种他十分亲切的东西。“班长,我对你没意见!”他很崇敬很真诚地看着李四虎,又补充一句:“真的,我不会撒谎,这是心里话。我明白了。”
李四虎半张着嘴看了他好几秒钟,突然咧嘴笑了:“响鼓不用重锤敲,明白就好,……当然不能有意见。能看出来,你石平阳是条血性汉子,只要你舍下身子跟我干,我保你能成为咱连的高级炮手!”又把脑袋转向耿其明,“老耿你说是不是?”
耿其明忙说:“那是那是。石平阳你刚来,有些情况不了解。你去问问,犒训练,搞内务评比,咱们班啥事落后过?”
石平阳生在皖西,家乡的山水虽说不上四季如春,却也有多半日子风和日丽,远山近水清秀宜人,野花翠竹很能滋润人的骨骼。乍一到这荒凉的北方山区,又遇上个滴水成冰的季节,身体颇有些吃不消。先流鼻血,后烂手,冻疮专拣指关节处长,奇怪的是烂了肉还不觉得疼,只是睡觉焙暖了才奇痒难忍。偏碰上个认炮不认人的李四虎,一上炮场就发狠,凶得山揺地动,细得放屁都管。一旦发现士兵的动作失误,就跳起来骂,特别是石平阳。脏话丑话如拧开的水龙头,骂得满炮场臭烘烘的。有时候骂急了石平阳也发恨,鸟班长也太轻贱人了,再有本事你不也就是班首长么,干吗耍那么大的威风?不过,他渐渐能理解李四虎的行为了。
石平阳的逆来顺受不屈不挠终于感动了上帝。一次休息的时候,李四虎把石平阳的手拽过去,着实看了一阵子,看相般地数了数那上面结了疤或没结疤的烂处,又抠了抠手心茧花的厚度,然后说:“石平阳呵,有人说我专门针对你,听说了吗?”
“听说了,班长。”石平阳低着头回答。
“你信么?”
“我父亲打菜刀,专拣好钢,在炉膛里淬几次火,菜刀刃又韧又利,方圆几十里都用我们家的菜刀”
“哦?”李四虎似乎有些意外,“石平阳,我还真没把你看错哇!”
李四虎从裤兜里摸出一个脏乎乎的小本子:“石平阳哇,我这个人,就看重友情,你对我真心实意,我就对你负责到底。这炮,说简单也简单,明眼的技术你都掌握了。可要说学问也真有学问,这些都是我自个儿揣摩出来的小道道。教程上没有。用上新鲜词儿,就叫感觉。有些是炮上的,有些是班上的。这个,送给你了!”最后这句话,语气很重,像是宣布一项重要决定。
注释:①稀拉:散漫。
(节选自《弹道无痕》,有删改)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待故事发生的年代、地点与季节,渲染了寒冷的氛围,也为下文写石平阳身体不适做铺垫。
B.文中耿其明的话从侧面表现了炮兵业务精湛的李四虎还是一个治班有方、令战士佩服的优秀领导者。
C.小说插叙老班长的故事,既为了体现老班长与小钢炮的深厚感情,也为了表现老班长的技术无人能及。
D.小说擅长用通俗的语言叙述故事情节,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和平年代军人的军营生活和丰富的内在情感。
-313055546106.小说刻画了李四虎“既粗犷又温情”的军人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7.小说中的画线句是石平阳对李四虎询问的回答,这样写有怎样的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玻璃
贾平凹
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我回到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他病了,能否明日上午在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
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将钱装进裤兜里,转身往街西走去,又回来给我鞠了一躬。我问他家远吗,他说就在德巴街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我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那酒店怎么啦?”
“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似乎要抵赖,脸色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
“这就好。”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走了?”
“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我嘿嘿笑起来。
“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给你赔!”
“赔我?”
“是赔你。”我说,“但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就不是几百几千了!”
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大伯,你听我说……”
老头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吗?”
“答应。”
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做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说明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D.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278130342905.“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6. 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仁慧
汪曾祺
小时候,我的母亲盼我能长命百岁,让我在观音庵里寄了名。庵里的住持我已经记不得她的法名,我的祖母叫她二师父。
二师父是个面色微黄的胖胖的中年尼姑,是个很忠厚的人,一天只是潜心念佛,对庵里的事不大过问。在她当家的这几年,弄得庵里佛事稀少,香火冷落,房屋漏雨,院子里长满了荒草,一片败落景象。庵里的尼姑背后管她叫“二无用”。
二无用也知道自己无用,就退居下来,由仁慧来当家。
仁慧是个能干人。
二师父大门不出,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别的施主家想来也是如此。观音庵的咸菜非常好吃,是风过了再腌的,吃起来不是苦咸苦咸,带点甜味。祖母收了咸菜,道一声:“叫你费心。”随即取十块钱放在食盒里。仁慧再三推辞,祖母说:“就算是这一年的灯油钱。”
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
她请瓦匠来检了漏,请木匠修理了窗槅。窗槅上尘土堆积的槅扇纸全都撕下来,换了新的。院子里的杂草全锄了,养了四大缸荷花。正殿前种了两棵玉兰。她说:“施主到庵堂寺庙,图个幽静。荒荒凉凉的,连个坐坐的地方都没有,谁还愿意来烧香拜佛?
我的祖母隔一阵就要到观音庵看看,她的散生日都是在观音庵过的。那天总要在观音庵吃一顿素斋。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
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把正殿修缮油漆了一下。正殿完工,菩萨“开光”之日,请赞助施主都来参与盛典。这一天观音庵气象庄严,香烟缭绕,花木灼灼,佛日增辉。施主们礼赞拜佛之后,在过厅里设了四桌素筵。素鸡、素鸭、素鱼、素腿……使这些吃长斋的施主们最不能忘的是香蕈饺子。
二师父对仁慧这样的做法很不以为然,说:“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菜馆!”但是合庵尼僧都支持她。
尤其使二师父不能容忍的,是仁慧学会了放焰口。放焰口本是和尚的事,从来没有尼姑放焰口的。仁慧想: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她要学。善因寺常做水陆道场,她去看了几次,大体能够记住。她去请教了善因寺的方丈铁桥。铁桥听说一个尼姑想学放焰口,很惊奇,就一字一句地教了她。她学会了,就找了本庵几个聪明尼姑和别的庵里的也不大守本分的年轻尼姑,学起放焰口来。起初只是在本庵演习。咳,还真像那么回事。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参观。你别说,这十几个尼姑的声音真是又甜又脆,比起和尚的痕猫嗓子要好听得多。仁慧正座,穿金蓝大红袈裟,戴八瓣莲花毗卢帽,两边两条杏黄飘带,美极了!于是渐渐有人家请仁慧等一班尼姑去放焰口,不再有人议论。
观音庵气象兴旺,生机蓬勃。
解放。
土改。
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
观音庵的尼姑大部分还了俗,有的嫁了人。
有的尼姑劝仁慧还俗。
“还俗?嫁人?”
仁慧摇头。
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行踪不定。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了之。
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面、素包子,生意很好。柴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
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
仁慧六十开外了,望之如四十许人。
(摘编自《小说家》)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点出“二师父”,接着描写观音庵的衰败景象,是为了引出主人公仁慧,并以二师父的无用反衬仁慧的能干。
B.仁慧请工匠修理了观音庵的屋瓦、窗槅,并将原来败落的院子打理得生机勃勃,为香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小说结尾最后一句话以仁慧外貌超出常人的年轻暗示了她收人优厚、心无杂念和生活无忧的状态。
D.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富有生活气息,句式长短错落,富于节奏感,将寻常用语叙写得有滋有味。
-373380709295-356235425458.汪曾祺在谈论自已作品《受戒》时说:“我认为和尚也是一种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一种生活,凡作为人的七情六欲,他们皆不缺少,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文本中的仁慧也体现着他的这一观点,仁慧身处观音庵,却不同于传统的尼姑,“是个能干人”。请依据作品内容,简要概括仁慧的性格特征。(6分)
9.香蕈饺子在文本中被多次写到,它起到什么作用?请依据文本内容,分条简述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项,“也为了表现老班长的技术无人能及”错,由原文“咱们当炮手的,靠炮吃饭,靠炮做人。可你得首先爱惜它。你别以为它没长脑袋,我觉得它是有灵性的,它懂得人情世故。知道咱们最老的班长吧”可知,讲述老班长的故事是要新兵懂得爱惜自己的炮。故选C。
2.粗犷:①踹石平阳一脚以示惩罚,行为粗野;②在炮场上脏话丑话连篇,语言粗鲁。
温情:①反复抹大炮上的铅笔线,爱惜大炮(内心细腻);②给士兵们讲述老班长的故事,以情动人;③查看石平阳手上的烂处与老茧,关心战友;④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全部送给石平阳,帮助战士(热心待人、提携后进)。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首先理解“既粗犷又温情”的含义,然后从文中找出李四虎的言行来分别佐证“粗犷”和“温情”。表现“粗犷”的地方有:动作行为粗野,“抹着抹着就突然转过身来,两只狼一般的眼珠子放了道绿光,死盯着石平阳,腮帮子又鼓了鼓,那充满激情的一脚便照准石平阳的屁股踹过来”;语言粗鲁,“偏碰上个认炮不认人的李四虎,一上炮场就发狠,凶得山揺地动,细得放屁都管。一旦发现士兵的动作失误,就跳起来骂,特别是石平阳。脏话丑话如拧开的水龙头,骂得满炮场臭烘烘的”。表现“温情”的地方有:“李四虎立即下达暂停口令,把小红旗往后腰一戳,神色匆匆地跑过来,往指尖上蘸了口唾沫,摸了摸铅笔划过的地方,结果发现有几道曲里拐弯的铅笔线无论如何也抹不掉了。李四虎心疼得倒吸一口冷气,仍不死心地反复抹”,体现他内心的细腻;“知道咱们最老的班长吧?就是连部荣誉室靠门左边挂着的那位……老班长牺牲后,这炮任谁也弄不响,报废了。你说邪门不邪门” 给士兵们讲述老班长的故事,以情动人;“一次休息的时候,李四虎把石平阳的手拽过去,着实看了一阵子,看相般地数了数那上面结了疤或没结疤的烂处,又抠了抠手心茧花的厚度”,査看石平阳手上的烂处与老茧,关心战友;“这些都是我自个儿揣摩出来的小道道。教程上没有。用上新鲜词儿,就叫感觉。有些是炮上的,有些是班上的。这个,送给你了” 将自己掌握的技术全部送给石平阳,帮助战士,体现出热心待人、提携后进。
3.(1)运用类比的手法,巧妙地回答了李四虎的问题,令人回味;形象地表现了石平阳对于李四虎良苦用心的理解。
(2)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凸显石平阳愿意接受磨练的坚强和充满血性的军人品质,侧面表现李四虎表面粗鲁却一心为战士成长的品质。
(3)结构上照应前文,与“他越来越发现在这个老兵的身上有一种他十分亲切的东西”“他渐渐能理解李四虎的行为了”相呼应,使情节更加严谨。
(4)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突出了军人在和平年代不怕困难、艰苦磨练、敢于担当的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我父亲打菜刀,专拣好钢,在炉膛里淬几次火,菜刀刃又韧又利,方圆几十里都用我们家的菜刀”,这话是石平阳对李四虎“有人说我专门针对你,听说了吗”的回答,句子用到了类比的手法,将好钢需要反复锻造与李四虎对石平阳的严格要求进行类比,这样既能表现石平阳对李四虎良苦用心的理解,又使回答不至于过于直白,富含哲理的话给人以启迪和回味;同时这句话作为人物语言描写,能够更好的塑造石平阳的形象,突出他意接受磨练的坚毅和充满血性的军人品质,也侧面表现李四虎表面粗鲁却一心为战士成长的品质。
4.D【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A项,“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说法错误,根据文意,“我”约王有福在电线杆下会面,是因为“我”不认识王有福,不是选项所说的“模仿”;B项,“也有打官司的经验”的表述于文无据,原文没有相关信息;C项,尽管“此地这类纠纷不少”,也不能说明“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
5.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设置及其作用的分析鉴赏能力。结合“但你不要接受他们的赔偿,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索赔的就不是几百元几千元了!“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我为我的聪明得意”“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分析可知,这篇小说中“我”是事件的参与者,“我”主张索赔,小说主人公王有福则放弃索赔,因而这样安排又使我起到了衬托人物的作用,还有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是 因为“我”王有福见面,王有福才会装上玻璃,撞伤。后来是因为“我”路过酒店,看到酒店告示,猜测撞伤者是王有福,才再约王有福见面。见面确定是王有福后,是“我”撺掇王有福去法院告酒店,引出王有福一番话和让我帮忙赔玻璃钱。
6. 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或答: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解析】本题考查针对文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解答时两种观点都可以采用,关键是要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言之成理。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观点,然后分析。如认同“我”的态度。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同样,也可以认同王有福的观点,从王有福是成年人,有完全行为能力,撞完玻璃,怕担责任逃跑,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等角度陈述理由。不论是同意哪一种观点,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7.C【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C选项,“小说结尾最后一句话以仁慧外貌超出常人的年轻暗示了她收入优厚、心无杂念和生活无忧的状态”,这里面“收入优厚”分析不恰当。仁慧外貌超出常人的年轻主要是因为“她离开了本地,云游四方,行踪不定。西湖住几天,邓尉住几天,峨眉住几天,九华山住几天”,“有许多关于仁慧的谣言,有些谣言仁慧也听到了。一笑了之”,“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这些都说明仁慧外貌超出常人的年轻,是因为仁慧“豁达洒脱”。故选C。
8.仁慧性格特征主要有四方面:①仁慧深谙世俗人情。她主动到施主家走动,构建人情联系,用咸菜拉近关系,为庵里搭建人脉,又能得到施主们的回报施舍。②仁慧善于经营。做大庵里香蕈饺子特色饮食,办素席增加了庵里收入,翻新了庵堂殿舍,优化了环境。③仁慧勇于变革。她打破世俗偏见,率领尼姑们学习放焰口,获得成功。让观音庵有了名声,气象兴旺,生机蓬勃。④仁慧豁达洒脱。在设法兴盛观音庵的过程中,对于有关她的谣言,“一笑了之”;把自己创办一手起来、生意又好的素菜馆无条件交给别人经营,造福他人,自己“去云游四方”。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此题考核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在题干中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情节即可,性格特征是“深谙世俗又自由超脱”,根据文中的“仁慧对施主家走动很勤。谁家老太太生日,她要去拜寿。谁家小少爷满月,她去送长命锁”“每到年下,她就会带一个小尼姑,提了食盒,用小瓷坛装了四色咸菜给我的祖母送去”“仁慧到年底,用咸菜总能换了百十块钱”“尼姑放焰口,这是新鲜事。于是招来一些善男信女参观”概括其深谙世俗;根据“一天老是敲木鱼念那几本经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尼姑就不能放焰口?哪本戒律里有过这样的规定”“这叫做什么?观音庵是清静佛地,现在成了一个素菜馆!”“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她又去云游四方”分析其自由超脱的形象特征。
9.主要作用:①丰富了小说内容增添了内容的生活味和情趣性。作品从视觉、听觉、味觉多角度展现香蕈饺子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效果,生动,形象,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②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香蕈饺子的特色和香美,引来了更多香客,为观音庵增加了人气:开设以香蕈饺子为招牌菜的素菜馆,增加了庵内收入,观音庵得以由败落转为兴盛;③表现了主人公性格。仁慧创办以香蕈饺子为特色的菜馆也让观音庵红火了起来,后来观音庵被没收后,仁慧在镇江又成功开起素菜馆,进一步表现了仁慧的能干。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多次出现的物象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结合物象的特征,一般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等角度分析作用。文中“素斋最好吃的是香蕈(冬菇)饺子。荠菜、香干末作馅,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等多角度写香蕈饺子,丰富小说内容,增强小说可读性;“仁慧募化到一笔重款”“土改工作队没收了观音庵的田产,征用了观音庵的房屋”“仁慧后来在镇江北固山开了一家菜根香素菜馆,卖素菜、素面、素包子,生意很好。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等联系情节,前面为后面开素菜馆多铺垫;“最不能忘的是香辈饺子”“菜根香的名菜是香蕈饺子”“菜根香站稳了脚,仁慧把它交给别人经管僧都支持她”突出了人物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