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练】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诗歌)——主观问答题(修改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练】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诗歌)——主观问答题(修改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7 21:5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二轮专题练】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诗歌)——主观问答题
一、【新高考题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题。
生涯的午后
食指
冬日的太阳已缓缓西沉
但温如旧,更加宜人
有生涯午后成就的辉煌
谁去想半生的勤奋和都闷
冬日的斜阳还那么斯斯文文
天边已渐渐涌上厚厚的阴云
注定又有一场冷酷的暴风雪
在我命运不远的前方降临
别了,洒满阳光的童年
别了,阴暗的暴风雨的青春
如今已到了在灯红酒绿中
死死地坚守住清贫的年份
自甘淡泊,耐得住寂寞
苦苦不懈地纸笔耕耘
收获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后
荒野上留下个诗人的孤坟
但现在这颗心还没有死
也不是我的最后的呻吟
这不就是生涯的午后吗?
还远远不到日落的时辰!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冬日的太阳已缓缓西沉”,既描写出冬日午后太阳西斜的自然之景,又含有深层的象征之意。
B.“有生涯午后成就的辉煌/谁去想半生的勤奋和郁闷”,写出了诗人对自己前半生付出的感概和如今成就的欣慰。
C.“注定又有一场冷酷的暴风雪/在我命运不远的前方降临”,一个“又”字暗示出诗人生命中曾不止一次经历坎坷。
D.“如今已到了在灯红酒绿中/死死地坚守住清贫的年份”,表达出诗人已到中年却还只能过着清贫生活的悲哀。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第一节用“温暖”“辉煌”等词语将诗歌点染一层明亮的色调,与第二节的晦暗形成鲜明的反差。
B.“别了,洒满阳光的童年/别了,阴暗的暴风雨的青春”,运用反复和比拟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告别过往的心情。
C.本诗以含蓄质朴的语言,记录总结了诗人的生活经历、精神状态,感情跌宕起伏,炽热而强烈。
D.本诗四行一节,排列整齐;注重押韵,韵律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朗朗上口。
3.对点试题如何理解“收获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后/荒野上留下个诗人的孤坟” ?(4分)
4.对点试题诗歌中“生涯的午后”有哪些丰富的意蕴?(6分)
二、【新高考题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5-8题。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营造了清静的意境,活化出秋之静美怡然。
B.“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写农人把镰刀挂在房檐上,回味着刚刚经历过的喜悦,享受着悠闲的时光。
C.“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写出了渔人因为捕到的鱼少而懊恼。
D.“芦蓬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意为江面荡漾着晨雾,渔人轻摇着船桨,写出了朦胧美。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的第一小节的前三句,本是写农人,却只写了伐木声和镰刀,这更能体现农人丰收后的安然自得的心态。
B.诗歌的第二小节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渔人和自然的亲近和谐,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C.诗歌前两节以写景为主,最后一小节以写情为主,景色又被情感浸润,层层展开,情景交织,意境深远。
D.“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的“梦寐”一词写出了牧羊女因笛声消失而产生的一丝忧愁,略带甜蜜的清愁。
7.对点试题如何理解“秋天栖息在农家里”?(4分)
8.对点试题这是一首中国情韵十足的秋之诗,诗人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请简要概括。(6分)
三、【新高考题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2题。

艾青
你也爱那白浪么——
它会啮啃岩石
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
撕碎布帆
没有一刻静止
它自满地谈述着
从古以来的
航行者悲惨的故事
或许是无理性的
但它是美丽的
而我却爱那白浪
——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
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
1937年5月2日 吴淞炮台
9.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开篇提问,中间叙述、评价,结尾解答,使得结构完整,也带来了形式上、节奏上的双重美感。
B.诗歌中的两处破折号,相当于做注释用的左右括号,其间的部分是对我“爱那白浪”原因的说明。
C.诗歌虚写了白浪“啃噬岩石”和制造“悲惨的故事”,实写了“把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手法巧妙。
D.“也”“更”“但”“而”连接词等词语的使用,既有强调作者的态度的作用,也能够增强抒情
效果。
10.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你也爱那白浪么”、“而我却爱那白浪”既点出了“我”爱白浪,也有希望别人爱白浪的意味。
B.“更会残忍地折断船橹/撕碎布帆”写白浪的凶恶态度和行为的结果,表现白浪毁灭力量的强大。
C.“没有一刻静止”,写白浪永不停歇的状态,也写白浪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和不安于平静的性格。
D.“当它的泡沫溅到我的身上时/我曾起了被爱者的感激”,着意写白浪也有表达温情的独特方式。
11.对点试题如何理解“它自满地谈述着”中的“自满”?(4分)
12.对点试题诗歌中“或许是无理性的/但它是美丽的”两句是如何表达“我”爱那白浪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二轮专题练】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诗歌)——主观问答题
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写了什么样的内容,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D项,“表达出诗人已到中年却还只能过着清贫生活的悲哀”说法错误,应该是“表达出诗人在清贫生活中的坚守”。故选D。
2.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歌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B项,“运用反复和比拟的手法”说法错误,这几句诗中没有比拟手法。故选B。
3.①诗人创作出大量作品,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②诗人因不被理解而孤独,表达了苦涩与悲壮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仔细阅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再次初上回归诗歌,找到要理解含义的诗句,仔细阅读,根据诗句写的意象把握诗句所表达的内容。本题题目是“如何理解‘收获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后/荒野上留下个诗人的孤坟’”,根。据前面“自甘淡泊,耐得住寂寞,苦苦不懈地纸笔耕耘”可知该句中“收获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是指诗人创作出大量作品,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而下一句中意象“荒野”“孤坟”说明没有人理解诗人,因为没有人能理解诗人,最后诗人只能在荒野上留下一个孤孤单单的坟,同时“荒野上留下个诗人的孤坟”也表达了诗人虽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却不能被世人所理解,只能在荒野上留下自己的孤坟的苦涩和悲壮之情。
4.①喻指后半生的开端;②诗人总结前半生的收获,并对后半生进行思考;③午后还没有到日落的时辰,依然有对生活和创作的热情与希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主旨没把握诗歌意蕴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题目是“诗歌中‘生涯的午后’有哪些丰富的意蕴”,然后通读诗歌,传主诗歌的关键意象和诗句,把握诗歌主旨,理解诗歌的意蕴。本诗,根据诗歌中 “别了,洒满阳光的童年/别了,阴暗的暴风雨的青春”“如今已到了在灯红酒绿中/死死地坚守住清贫的年份”可知“生涯的午后”喻指后半生的开端。根据“有生涯午后成就的辉煌/谁去想半生的勤奋和都闷”“注定又有一场冷酷的暴风雪/在我命运不远的前方降临”“死死地坚守住清贫的年份”,“生涯的午后”是诗人在总结前半生的收获,并对后半生进行思考。根据诗中“自甘淡泊,耐得住寂寞/苦苦不懈地纸笔耕耘/收获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后/荒野上留下个诗人的孤坟”“颗心还没有死”“还远远不到日落的时辰”,“还远远不到日落的时辰”,现在是“生涯的午后”,诗人是在说现在还不是自己人生完结的时候,还要继续“甘于淡泊,耐得住寂寞”“苦苦不懈地纸笔耕耘”,依然有对生活和创作的热情与希望。
5.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C项,“捕到的鱼少而懊恼”错,于文无据,诗中主要是体现娴静、松弛的氛围。故选C。
6.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诗歌的第二小节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错,无夸张手法。故选B。
7.①稻米丰收,瓜果成熟后被勤劳的农人用背篓装回家;②农人饱满的心因丰硕得到安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赏析诗歌句子是现代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赏析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本诗中“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中“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一语双关,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娴静的氛围,表达瓜果成熟后被勤劳的农人用背篓装回家,农人饱满的心因丰硕得到安宁。
8.①诗歌第一节借露珠、镰刀、瓜果等意象,描绘了一排优先静美的农家田园秋景图;②诗歌第二节借网、乌柏叶、芦蓬、白霜、船桨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朦胧柔美、充满生趣的清江秋景图;③诗歌第三节借草野、溪水、青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安详、恬静的牧女秋景图。
【解析】本题考查对现代诗歌描写画面的理解分析能力。通过解读诗歌,诗人描绘的画面可以较容易的找出。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画面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收渔,摇桨。这些平常活动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在此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满流”与“香与热”“笛孔”搭配,在“夏夜”的映衬下,诗味盎然。“牧羊女”可曾见过“栖息在农家里”“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那牛背上的笛声是否表达过、勾起过少女的情怀?她的眼里一定写满了秋天的景象,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与梦想。
9.C【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C项,“诗歌虚写了白浪‘啃噬岩石’”错,“啃噬岩石”属于实写。故选C。
10.D【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本题中,D项,“着意写白浪也有表达温情的独特方式”错,应该是着意写的是我爱白浪的原因。这末两行,在这首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这首诗的色彩、格调、含意都有着重大影响。前面是写别人爱不爱浪,这里是写“我”对浪的态度,除了肯定地说:“而我却爱那白浪”外,诗人进一步写了“我”与浪的关系,并带有浓重的感彩。不仅指出了“我”爱“浪”,而且写了“浪”爱“我”:泡沫溅到了我身上,是浪对我的爱抚,因而我产生了感激——一个被爱者的感激。故选D。
11.①白浪有啮啃岩石、折断船橹、撕碎布帆的能力;②用比拟的手法呈现白浪无坚不摧的力量及其对这种威力得以展示的满足。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中词语含义和感悟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上下文,把词语放入语境中来理解。首先从修辞上考虑,然后分析句子内容对抒发诗人的情感有何作用。本题中,《浪》这首诗,紧紧地围绕着主题展开。那就是写浪的力量,写对浪的赞美。在写浪的力量重在写浪的破坏性——浪会“啮啃岩石”,浪会“折断船橹”、“撕碎布帆”,会造成许多“航行者的悲惨的故事。”“自满”是运用比拟手法,写出白浪无坚不摧的力量及其对这种威力得以展示的满足。
12.①别人也许认为白浪凭借力量制造悲惨故事是无理性的,但“我”却认为白浪是美的;②使用带有转折关系的诗句,使得白浪的美丽得以强调;“或许”和“但”两个词显示“我”不认同别人对白浪的质疑,理智地评价白浪,感激白浪,爱白浪。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和感悟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结合上下文,首先从修辞上考虑,然后分析句子内容对抒发诗人的情感有何作用。本题中,从诗歌内容上可以分析出别人对浪是不喜欢,但“我”却认为它是美丽的并且深深地喜爱。“但”字使得诗句具有转折关系,起到强调白浪美丽的作用。语言中的词汇是有其具体的规定的,有它的内含和外延。但用在诗里的时候,因相互关系的影响,就会发生千姿百态的效果。《浪》这首诗就巧妙地运用了语言与语言的这种相衬性。诗中有冷静的理智的语言:“或许是无理性的/但它是美丽的。”“或许”和“但”看出诗人不认同别人的质疑,理智地评价白浪,感激白浪,爱白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