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我的叔叔于勒 课件(10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我的叔叔于勒 课件(10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9-07 11:59:39

文档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多角度把握故事情节,感受本文构思之巧妙。
赏析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从不同视角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
赏析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从不同视角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世界文坛上,擅长写短篇小说者比比皆是,但真正称得上“巨匠”的,却廖若星辰。19世纪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便是灼灼耀目的一颗。今天我们便来一起学习这位短篇小说巨匠的《我的叔叔于勒》。
整体感知
1.概括情节内容
请同学们拿出预学单,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你们第3题的答题,沟通、交流,选一个角度,为同学们概括本文情节。
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来梳理。
按“期待→破灭”的心理线索来梳理
按“悬念结局”的小说技巧来梳理
那同学们能否从刚才的情节梳理中,得出一些概括技巧?
虽然角度不同,但是人物、情节、环境是不变的,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入手。
——谁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
【明确】:于勒、菲利普夫妇、若瑟夫(“我”)
【追问】
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是“我”的叔叔、是菲利普的弟弟、是克拉丽丝的小叔子。
多视角探究人物
(一)于勒
1.老师发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绝不是只有“弟弟”这一称呼,在预习时,你们还找到了哪些称呼?
在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这些称呼中,你发现了些什么?(于勒的状况、对于勒的态度)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的态度,随于勒的经济状况变化而变化
(1)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坏蛋、流氓、无赖、全家的恐怖——按当时的惯例,送走
(2)据说发了财、做大买卖、愿意赔偿损失——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制定上千种计划,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3)破产、穷水手——这个贼、讨饭的、这个人、这个流氓——暴怒、躲开
精彩语句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马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过渡】
菲利普夫妇看于勒,看到了于勒的行为不正、糟蹋钱、穷、愿意赔偿损失——正直、有良心(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若瑟夫看于勒,看到了于勒的可怜、苍老,值得同情
读者看于勒,看到了于勒的……以及他的渴望亲情、不愿拖累家人、不愿再次成为家人负担
读者看菲利普夫妇,看到了自私、势利、冷酷、无情
若瑟夫看菲利普(父母),看到了家庭的困境、菲利普夫妇的势利并非天生
【备课资料】
1.于勒
(1)第6段,传说的于勒:品行不好,挥霍钱财。
(2)第10段,信中的于勒:希望回报家人,渴望亲情,不愿家人为他担心。
(3)第33段,船长谈于勒:沦为穷水手,无颜见家人,不愿再次成为家人负担。
(4)第42段,“我”眼中的于勒:衰老,愁苦,疲惫,让人同情和怜悯。
于勒年轻时有挥霍钱财的恶习,是应当谴责的。然而,被亲人赶出家门漂泊海外的于勒心中仍然保存着对家人的牵挂和希望回报家人、不愿家人为他担心的亲情,这又是他善良可贵的品质。纵观于勒的一生,他经历了家人的唾弃及海外的漂泊。海外漂泊的过程中,他虽有一时的成功,然而终究又不可挽回地沦为一个衰老穷苦的水手。从这一点上看,于勒是人生的失败者,他的一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出艰苦挣扎的小人物的悲剧。总的来说,于勒虽然有较大的缺陷,然而他善良的本性和坎坷的命运却是值得我们同情的。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同义反复的三个判断句,反映了若瑟夫对父母不认兄弟的困惑和不满,“我的亲叔叔”强调一个“亲”字,表明若瑟夫内心充满侄叔亲情,深切地表达了“我”对于勒叔叔的同情。
菲利普夫妇
读者看菲利普夫妇,看到了自私、贪婪、庸俗、虚荣、势利、冷酷
菲利普先生:胆小懦弱、遇事慌张、没有主见
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泼辣、精明、有心计、刻薄
①“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揭示了菲利普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想进入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
②“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菲利普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地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③“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菲利普夫人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展露无遗。
④我母亲也怕起来,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么胡说八道?”
“吞吞吐吐”一词,表现了母亲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否则一家人过上好日子的梦想就要破灭了,体现了母亲不愿面对现实的心态。
⑤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既爱惜自己,又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说得冠冕堂皇,但实质却是既顾全了面子,又节省了开支。语言描写展现了克拉丽丝的小气、精明、虚伪。
⑥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
“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是心里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他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这里一系列行动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
虽然只是“像”,却已经吓得失魂落魄,神态、动作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惊恐。
⑦我的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
“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
神态、语言的描写。异常的神态,语无伦次的话,生动刻画了菲利普内心的恐慌、沮丧、绝望。
⑧母亲赶紧对他说:
“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嘴里结结巴巴地说道:
“是他,真是他!”
然后他就问:
“咱们怎么办呢?”
我母亲马上回答:
“应该把孩子们领开。约瑟夫既然已经知道了,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语言描写,克拉丽丝的冷酷、势利、精细、镇定不慌都跃然纸上。
⑨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神态、语言的描写。旧怨新恨一齐涌上心头,与前文形成鲜明对照,表现了她泼辣强悍、自私势利、冷酷无情的性格。
——于勒的两封信给了菲利普夫妇发财的希望,当美好的幻觉骤然破灭时,他们恐慌、难以置信、失魂落魄、甚至谩骂诅咒,他们的人性变得扭曲。是什么在主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亲情关系变得冰冷?
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
——罗曼.罗兰
若瑟夫看菲利普夫妇,看到了家庭的困难、父母的无奈——理解、同情
【资料】
①于勒年轻时行为荒唐
②我小时候,家在哈佛
(?https:?/??/?www.baidu.com?/?s?wd=%E5%93%88%E4%BD%9B&tn=SE_PcZhidaonwhc_ngpagmjz&rsv_dl=gh_pc_zhidao"
\t
"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_blank?)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③大姐28岁,二姐26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
④给青年公务员看了于勒叔叔的信后,他才不再迟疑,下决心求婚。
(3)作者看菲利普夫妇,看到了那个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及弱势群体的辛酸和卑微。
菲利普夫妇确实自私、贪婪、冷酷、势利,但这背后是有特定原因的,于勒的恶习导致菲利普夫妇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生活窘迫穷困,自顾不暇,只能对于勒避而远之。这是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观念导致的,也是生活在底层贫苦大众无奈与悲哀,苦难使他们看重金钱,淡化亲情,这是整体现象,并不是个例。他们虽然可恨可气,但也可怜可悲。
这是“小人物的辛酸”。
【学法指导】如何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主题分析
我们发现,当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看文中的人物时,人物形象也随之产生变化,莫泊桑在本文中,为什么从若瑟夫的视角来写?而不是从菲利普夫妇或者是上帝视角来写?
1.对比,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善良,呼唤亲情,召唤人性。寄托了对社会的希望。
2.若瑟夫能更好地体察菲利普一家的生活,对菲利普夫妇这样的生活底层劳动人民不仅仅是冷峻的批判,也有悲悯和同情,体现小人物的辛酸。莫泊桑冷峻的笔墨带着悲悯的情怀。
总结:《我的叔叔于勒》当然是灰色的,但是作者寄寓在若瑟夫身上的对亲情的呼唤,对人性的召唤,对小人物的悲悯,犹如黑夜中的灯塔,穿过悲凉之雾,照亮人的灵魂!
课后作业
假如于勒成为百万富翁,出现在这艘船上,你觉得故事会怎么发展?请从24段开始改写,把故事写得精彩、深刻。
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
菲利普一家等待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
菲利普夫妇弃于勒而去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
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
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
于勒生意失败,成了穷光蛋,菲利普一家的希望破灭了。
穷水手就是于勒,菲利普夫妇十分失望,躲避于勒。
在船上遇到一个很像于勒的水手,他是谁?
等待发财的于勒归来后,用他的钱解困。
菲利普一家苦苦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卢昆《巨匠的名篇—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共10张PPT)
读他的作品,读他笔下的人物,可以是哭或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
——左拉
我的叔叔
——莫泊桑
自选角度概括情节
技巧?
于勒
菲利普夫妇
若瑟夫:“我”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坏蛋、流氓、无赖、全家的恐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个贼、讨饭的、这个人、这个流氓……
主要人物
在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这些称呼中,你发现了些什么?
(可结合于勒的状况、对于勒的态度)
转换视角看人物
菲利普夫妇看于勒,
看到了于勒的



看到了

情景重现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母亲还是去确认了下,回来后,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听了船长的话,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凡事若在金钱利益上着眼,就难免在人情道义上有几分刻薄。
——罗曼·罗兰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大姐28岁,二姐26岁,她们老找不着对象。
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莫泊桑的写作视角
于勒
菲利普夫妇
若瑟夫
……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
——卢昆
《巨匠的名篇—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的写作视角
1.对比,希望人们能像若瑟夫一样,多一点同情,多一点善良,呼唤亲情,召唤人性。寄托了对社会的希望。
2.若瑟夫能更好地体察菲利普一家的生活,对菲利普夫妇这样的生活底层劳动人民不仅仅是冷峻的批判,也有悲悯和同情,体现小人物的辛酸。莫泊桑冷峻的笔墨带着悲悯的情怀。
推荐阅读《项链》
作业:
假如于勒成为百万富翁,出现在这艘船上,你觉得故事会怎么发展?请从24段开始改写,把故事写得精彩、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