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一曲胡笳救孤城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掌握的方法学习生字新词:“骚扰、水泄不通、骚动、千古佳话、哀伤凄婉等词语的意思。知道历史故事“四面楚歌”。
2.能从课文中找出刘琨想出妙计与实施妙计的思路,发挥想象,想象出当时匈奴士兵听到胡笳曲后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胡笳曲优美的句子,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以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感受名将刘琨的勇敢与智慧。
教学重难点:
能从课文中找出刘琨想出妙计与实施妙计的思路,发挥想象,想象出当时匈奴士兵听到胡笳曲后的情景。感受名将刘琨的勇敢与智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认识胡笳,导入新课
1.媒体出示胡笳图,讲述胡笳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播放胡笳曲。
2.历史上,诸葛亮唱空城计保住了整个城池而名扬天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用一曲胡笳救孤城的睿智名将——刘琨。
出示课题:一曲胡笳救孤城,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3.介绍刘琨。
介绍刘琨:(公元271—318年),西晋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他的诗文悲壮激昂,充满爱国主义精神。西晋末年,北方匈奴侵入中原,其将领刘聪率五万人包围整个晋阳城。刘琨在兵寡粮少的情况下,用一曲胡笳救孤城,从而名垂千古。
二、检查预习,初知大意
1.“孤城”与“胡笳”本无联系,但一个“救”字把两者紧紧相连。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述了 的事。
交流故事主要内容:同桌交流,听清是否概括完整。个别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课文主要讲述了西晋边关守军将领刘琨效仿楚汉之争中张良用的“四面楚歌“之计击败象羽的事,用一曲胡笳动摇了匈奴的军心,保全了城池的故事。)
2.理解词语:
水泄不通:水都流不出去,形容十分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
千古佳话:流传时间很长的好事或趣事。
凄婉:悲伤而婉转。
骚扰:使不安宁,扰乱。
骚动: 扰乱,使地方不安宁。
骚乱:混乱不安。
三、从课题及“学习小建议”入手,阅读质疑
1.学生各自轻声阅读课文,小组交流,质疑提出问题。
学生读课文,小组交流,提出问题。
教师归纳预设
问题一:晋阳城为什么成了孤城?
问题二:刘琨的计谋是怎么想出来的?
问题三:为什么一曲胡笳能救一座孤城?
2.小组分小节阅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两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文解决的问题
上一节课我门初步阅读了课文,提出了进一步学习课文想要知道的三个问题,你还能记清楚吗?回忆三个问题。
问题一:晋阳城为什么成了孤城?
问题二:刘琨的计谋是怎么想出来的?
问题三:为什么一曲胡笳能救一座孤城?
二、读悟体验,解决问题
(一)学习课文1、2节。
1.自由读读课文第一、二节,找出当时情况紧急的句子。体会晋阳城成为孤城的原因?
要点:晋阳城在北部边疆,本来就很不安宁。
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援军未到兵力减少,粮食减少。刘琨急得团团转晋阳城面临极大的险境。
随机板书:匈奴 五万人马 围得水泄不通
刘琨 不过两千 死守 兵寡粮少 情况危机
2.根据板书完整地说说当时的危情。(同桌交流,互相补充)教师引读理解。
(二) 学习课文3—7节。
1.此时此刻,刘琨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想象说话。(提示:结合课文第二小节内容进行想象。)
2.引导把话说得完整具体:一天晚上,刘琨登上城楼,看到( ),想到( ),不由得发出( ),居然把( )。
3.大敌当头,十分火急的情况下,他来到了城楼,上楼巡察,却让他想到了一条击退敌人的妙计,怎么想出来的呢?究竟是什么妙计?默读课文4—6小节,找出有关句子,在旁边进行简单的说明。结合交流要点归纳:
刘琨想匈奴五万人马自己手下才两千兵力,硬拼是不性的,得想一个巧妙的办法;
边塞冷落空旷,声音可以直接传到匈奴的军营中。
当年张良用四面楚歌的计策攻败了项羽,我是否也可以试一试。
我要选用匈奴喜欢听的乐器胡笳,要选一首哀伤凄婉的乐曲,这样才能引起匈奴士兵的思乡之情,涣散他们的军心。
我要一边一边地吹,吹得每一个士兵都心动。
4.结合课文引导阅读:刘琨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胡笳曲是那么 ,又是那么 ,就像是 , 又像是 。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指导读好课文。
5.假若,你就是一名远征在外的军人,梦萦魂牵着你的故乡,你会怎样?刘琨向匈奴兵营吹奏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交流:假若,我就是一名远征在外的军人,听着这哀伤凄婉的胡笳曲,我会 ,我还会 。
6.读第6节:的确,匈奴听到胡笳曲,有的 ,有的 ,有的 ,连匈奴首领只好 ,这真是 。
(三) 深究拓展
1.刘琨为什么能用一曲胡笳救孤城?除此之外,他还有哪些品质得以让他名垂千古?再读课文1—4节,分析原因。
原因:刘琨对音乐的造诣很深。他深知胡笳是匈奴人喜欢的,容易勾起他们的思乡之情,善于吹奏动人心魄的胡笳曲。其次是刘琨善于动脑筋进行联想,有计谋。还有一点是在战略上知己知彼。
2.假如,你就是在他手下的一名守将,你会如何称赞他?
句式说话:刘琨能从 ,想出了这样的计策: ,
从中可以看出刘琨 。刘琨还值得钦佩的是 。
三、阅读全文,总结
1.阅读全文。
2.以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用胡笳救孤城的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起因是什么?他登上城楼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又是怎么做的?结果呢?)
(2)运用连贯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西晋末年,在北部边疆不安定这种情况下,刘琨驻守的晋阳城成了一座“孤城”,一天晚上,刘琨登楼巡察,面对冷月,荒漠发出一声声长啸,惊动了匈奴兵营,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让人取来了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对着匈奴兵营深情吹演。刘琨的胡笳曲构起了匈奴骑兵的思乡情,匈奴将领眼看将士们无心恋战,就连夜撤兵,赞颂了刘琨面对入侵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