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
新授
课题
3.4
升华和凝华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升华和凝华的实验现象,提升观察能力。通过分组讨论问题,解释现象,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未知事物的情感。
重点内容
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突出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微课、学案等分步解决。
难点内容
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研究方法
组合法
教具/辅助手段
教师:多媒体课件、微课
学生:学案
教学模式
四层次五环节教学模式和小循环多反馈模式
教学过程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整)
巩固复习出示结构图(物态变化)思考讨论: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或由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
1.抛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1.思考2.回答问题
二、进行新课学习小循环多反馈模式
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将含有碘颗粒的试管放到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停止加热,过一会再观察现象。回答下列问题:放入热水前:碘是什么状态?放入热水后: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碘变成什么状态?放入冷水后: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碘变成什么状态?师生归纳总结: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有序的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进行实验,并通过观察回答:加热前碘是黑色固体。加热后后,碘锤内有紫色蒸气产生,说明碘变成气体。停止加热紫色蒸气慢慢消失,同时观察到试管内壁有黑色颗粒产生,说明碘由气态变成了固态。实验过程中没有液态物质出现。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完成反馈练习一
抛出问题,组织学生有序的讨论交流对答案,讲解
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以及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交换意见,升华认知完成学案
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食品保鲜等。干冰的用途: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烟雾,食品保鲜,灭火等。完成反馈练习二
讲解干冰工作的原理,以及其中的物态变化对答案,讲解
学生结合自己所学,先来思考其工作原理,教师实施指导完成学案
三、小结(合)
建构节知识体系升华和凝华
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梳理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四、(补)
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提出问题关于天气的形成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从具体实例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在同学们的学习中,形成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对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五、达标检测(测)
完成学案课堂检测检测部分
对答案,讲解
完成学案订正答案
板书设计
3.4
升华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升华: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