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1.4-1.5)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1.(2020春?鄞州区期末)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形成乳浊液的是( )
A.面粉
B.麻油
C.食盐
D.白醋
2.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某天气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的( )
A.不饱和溶液
B.浓溶液
C.饱和溶液
D.稀溶液
3.(2014?株洲)溶液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的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
B.溶液蒸干后,均能得到固体溶质
C.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时,溶液为纯净物
D.物质在溶解得到溶液的过程中,通常有放热或吸热的现象出现
4.20℃时,将36gNaCl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B.向该溶液中加入l0g水,则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C.向该溶液中再加入2g固体NaCl,则溶液质量为138g
D.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
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面粉与水的混合物可以形成溶液
B.溶液可以含有多种溶质
C.溶液中的溶质都是固体
D.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6.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10
30
50
70
90
溶解度/g
27.7
39.3
49.0
54.1
51.1
A.50℃时,硫酸镁溶液的溶解度为49
B.30℃时,30g
硫酸镁放入到100g水中可配制成130g硫酸镁溶液
C.70℃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9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D.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7.用氯化钠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现有下列操作:①溶解;②称取氯化钠;③过滤;④量取水;⑤计算.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⑤②④①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⑤
8.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I一定是加溶质
B.整个实验过程中硝酸钾的溶解度一定不变
C.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D.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9.(2020?杭州模拟)20℃时,将等质量的NaCl、KNO3分别放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如图甲所示,升温到50℃时如图乙所示。NaCl、KNO3在20℃和50℃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则( )
温度(℃)
20
50
溶解度(g)
NaCl
36.0
37.0
KNO3
31.6
85.5
A.图甲烧杯①中的溶液为20℃时NaCl的饱和溶液
B.图乙烧杯①中的溶液为50℃时KNO3的饱和溶液
C.图甲烧杯①中的溶液和图乙烧杯②中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图甲烧杯②中的溶液和图乙烧杯①中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0.制作“叶脉书签”需要配制100g
12%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有腐蚀性,设水的密度为1g/mL).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称量前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可调节游码
B.在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取12.0
g氢氧化钠固体
C.将准确称取的氢氧化钠固体直接倒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D.选用100
mL量筒量取88.0
mL的水
1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某温度下两种不同物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定相
B.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200毫升某溶液,密度为1.2克/厘米3,其中含溶质24克
C.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少
D.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12.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将50℃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A=B
C.降温可以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M点表示3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13.在炎热的夏天,小林打开冰箱,从4℃的储藏室里拿出一杯底部还有少量蔗糖晶体的溶液A,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溶液B.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时,溶液A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A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溶液B
C.蔗糖晶体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D.室温下,溶液B一定是饱和溶液
14.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乙实验的操作步骤是②③①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
15.(2020?十堰)下列物质不能在水中形成溶液的是( )
A.白糖
B.食盐
C.醋酸
D.面粉
16.(2020?郴州)医用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5%,它常用于皮肤和物体表面的杀菌消毒,可有效杀灭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关于乙醇溶液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醇溶液的溶剂是水
B.乙醇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
C.乙醇溶液都是浓溶液
D.医用酒精中乙醇的质量分数小于75%
17.(2020?海南)向2个盛有100g
60℃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40g的NaCl和KCl固体,充分溶解。根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得到的溶液质量为140g
B.KCl的溶解度比NaCl的溶解度大
C.②得到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②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8.6%
18.(2020?怀化)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饱和溶液的浓度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大
C.医用碘酒是碘的水溶液
D.添加溶质是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
19.(2020?上海)若研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在图中应选用哪两个装置进行对照实验(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丁
20.(2020?舟山)某兴趣小组分别用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实验过程中,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A.变大
不变
B.变大
变小
C.不变
变大
D.不变
不变
二.填空题(共7小题,共22分)
21.下列混合物中,属于悬浊液的是
,属于乳浊液的是
,属于溶液的是
。
①牛奶
②黄河水
③高锰酸钾溶于水
④矿泉水
⑤碘酒
⑥色拉油混合水⑦面粉混合水
⑧冰水混合物
22.甲烧杯中盛有30℃、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饱和硫酸铜溶液100克,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不考虑水分蒸发)。
(1)乙中溶液
(填“是”、“不是”或“可能是”)饱和溶液。
(2)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3.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如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
(1)从图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是
。
(2)20℃时,质量分数为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中
区域(选填“Ⅰ”“Ⅱ”“Ⅲ”或“Ⅳ”).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或
。
24.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KCl)固体,充分溶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得到相应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
克。
(2)实验③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
(3)实验①、②、③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b、c,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用“>”“<”或“=”表示出来)。
25.(2020?云南)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①20℃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②30℃时,50g水中加入10g固体丙,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③6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水中,都恰好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甲、乙、丙的三种饱和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6.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水是常见的溶剂,将下列生活中少量的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纯碱
C、植物油
D、蔗糖
(2)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
组成的.
(3)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净化水的方法有:①过滤
②蒸馏
③加明矾吸附沉降
④消毒杀菌
⑤活性炭层吸附.要把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将所选用的净化方法按净化过程排序(填序号)
.
(4)区别净化后的自来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到的物质是
.
27.下表是氯化钠、氯化铵、硝酸钾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NH4Cl
29.4
37.2
45.8
55.2
65.6
77.3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1)分析表,影响物质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
。
(2)在40℃时,分别将50g上述三种固体溶于水中,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最少的物质是
。
(3)20℃时,在一杯100g的水中同时加入36g氯化钠和36g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后,有白色固体剩余。加热至100℃并蒸发掉10g水后,再降至60℃,在杯底仍然有白色固体剩余,最后的白色固体是
。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13分)
28.如图是某同学为配制10%的食盐溶液操作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称量食盐时,天平平衡时的状态如图⑤所示,游码标尺刚好位于零刻度线处,则配得的溶液质量为
g;需要水的体积为
mL;
(2)配制溶液的步骤为②→
→③(用序号表示)。
(3)下列情况中,会使食盐溶液质量分数低于10%的是
。
A.称取的食盐不纯,有杂质
B.在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
C.配制好的溶液转移时,不小心有少量液体溅出
D.配制好的溶液装入刚清洗完还未干燥的试剂瓶保存
29.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溶液》这一单元时,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并进行相关归纳,请你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他们的探究。
(1)【活动一】小红对“物质溶于水是否都能形成溶液?”进行探究。选取如下生活用品。
生活用品有:①氯化钠;②植物油;③蒸馏水;④冰块;⑤蔗糖;仪器任选。
通过该探究活动,小红得出结论:有的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如上述物质中
放入水中就能形成溶液(填“序号”)
(2)【活动二】小明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用品和操作示意图如图:
实验目的
探究下列物质溶解前后体温变化变化情况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水、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
操作过程
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
。
(3)经老师指出原因后,小明同学又重新做了三次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的实验,三次实验得出相同的结果,该结论为
。
30.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
(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2)通常状况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5℃。
Ⅴ.【实验结论】
(1)图1所示实验中,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2)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Ⅵ.【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NaOH,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
(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
Ⅶ.【反思交流】
(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
Q放(填“>”或“<”或“=”,下同),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大小关系刚好与前者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
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2)在图2所示实验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
。
四.解答题(共3小题,25分)
31.如图是小梅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上图中的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量筒、
和
。
(2)指出图中的一处错误操作
。
(3)配制时应选择
mL(10mL或50mL或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
(4)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
。
(5)小梅按以上实验操作完成实验后,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12%.(填“大于”、“小于”、“等于”)(已知托盘天平使用时5克以下用游码表示。)若不等,应如何让补救
。
(6)若小梅其它操作正确,只是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最低处,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2%(填>或<或=)。
32.预防手足口病常用84消毒水,它是一种高效、无毒、去污力强的含氯化剂;是一种外用洗液,高浓度对皮肤、金属器械和带色物有腐蚀和脱色作用;其有效氯一般为0.01%﹣0.05%。
(1)在稀释84消毒水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写出一条即可)
(2)100克这种84消毒水中的有效氯最多是
克。
现有100克5%的84消毒水,将其配制成1%的消毒水,需加水多少克?
33.下表是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克
13.3
20.9
31.6
45.8
63.9
(1)1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克。
(2)20℃时,将10克硝酸钾加入40克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3)如图是硝酸钾溶液的变化情况,请写出一种可采用的操作方法。(写出计算过程)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章
水和水的溶液(&1.4-1.5)
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40分)
1.(2020春?鄞州区期末)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形成乳浊液的是( )
A.面粉
B.麻油
C.食盐
D.白醋
【解答】解:A、面粉不溶于水,形成悬浊液,故选项错误。
B、麻油不溶于水,把麻油放到水里是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属于乳浊液,故选项正确。
C、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白醋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B。
2.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如图为该“天气瓶”在某天气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的( )
A.不饱和溶液
B.浓溶液
C.饱和溶液
D.稀溶液
【解答】解:A、由该“天气瓶”在某天气下的状况,有樟脑晶体存在,说明是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的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故选项错误。
C、由该“天气瓶”在某天气下的状况,有樟脑晶体存在,说明是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的饱和溶液,故选项正确。
D、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溶液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的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
B.溶液蒸干后,均能得到固体溶质
C.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时,溶液为纯净物
D.物质在溶解得到溶液的过程中,通常有放热或吸热的现象出现
【解答】解:A、溶液具有均一性,液的上层浓度和下层浓度相同,故A错;
B、盐酸中的溶质是氯化氢气体,蒸干后不会有固体,故B错;
C、溶液中含有溶质和溶剂,一定是混合物,故C错;
D、物质在溶解得到溶液的过程中,构成物质的微粒向水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与水分子结合的过程放出热量,故D正确。
故选:D。
4.20℃时,将36gNaCl完全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B.向该溶液中加入l0g水,则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C.向该溶液中再加入2g固体NaCl,则溶液质量为138g
D.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6%
【解答】解:A、溶解度是带有单位“克”的;故不正确;
B、该溶液在20℃时已恰好形成饱和溶液,再加10g水后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故正确;
C、该溶液在20℃时已形成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该物质了;故不正确;
D、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用溶质的质量比溶液的质量,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26.5%;故不正确。
故选:B。
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面粉与水的混合物可以形成溶液
B.溶液可以含有多种溶质
C.溶液中的溶质都是固体
D.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解答】解:A、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A错;
B、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只有一种溶剂,故B正确;
C、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故C错误;
D、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蒸馏水不属于溶液,故D错。
故选:B。
6.硫酸镁在工农业以及医疗上有广泛应用,其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10
30
50
70
90
溶解度/g
27.7
39.3
49.0
54.1
51.1
A.50℃时,硫酸镁溶液的溶解度为49
B.30℃时,30g
硫酸镁放入到100g水中可配制成130g硫酸镁溶液
C.70℃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90℃,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D.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解答】解:A、50℃时,硫酸镁溶液的溶解度为49g,故错误;
B、3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是39.3g,30g
硫酸镁放入到100g水中可配制成130g硫酸镁溶液,故正确;
C、由于70℃~9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70℃时的硫酸镁饱和溶液升温至90℃,会析出溶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错误;
D、70℃~90℃时,硫酸镁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错误。
故选:B。
7.用氯化钠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现有下列操作:①溶解;②称取氯化钠;③过滤;④量取水;⑤计算.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⑤②④①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⑤
【解答】解:配制1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先进行计算:需要氯化钠:100
g×20%=20g,需要水:100g﹣20g=80g,用托盘天平称量20g氯化钠,放到烧杯中,再用量筒量取80g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进行搅拌溶解,即可得到所配溶液。所以基本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故选:A。
8.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操作I一定是加溶质
B.整个实验过程中硝酸钾的溶解度一定不变
C.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
D.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解答】解:A、操作I不一定是加溶质,也可能是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B、操作I若采用的是降低温度的方法,整个实验过程中硝酸钾的溶解度会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C、操作I若采用的是降低温度至恰好饱和的方法,溶质的质量不变,则①与②的溶质质量可能相等,故选项说法正确。
D、②与③均为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不是可能相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9.(2020?杭州模拟)20℃时,将等质量的NaCl、KNO3分别放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如图甲所示,升温到50℃时如图乙所示。NaCl、KNO3在20℃和50℃时的溶解度如表所示,则( )
温度(℃)
20
50
溶解度(g)
NaCl
36.0
37.0
KNO3
31.6
85.5
A.图甲烧杯①中的溶液为20℃时NaCl的饱和溶液
B.图乙烧杯①中的溶液为50℃时KNO3的饱和溶液
C.图甲烧杯①中的溶液和图乙烧杯②中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图甲烧杯②中的溶液和图乙烧杯①中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解答】解:A、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所以充分搅拌后有剩余固体的烧杯①中是硝酸钾,故错误;
B、图乙烧杯①中的溶液为50℃时KNO3全部溶解,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故错误;
C、将等质量的NaCl、KNO3分别放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图甲烧杯①中的溶液中固体没有完全溶解,图乙烧杯②中的溶液中固体全部溶解,溶质质量分数:图甲烧杯①<图乙烧杯②,故错误;
D、将等质量的NaCl、KNO3分别放入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图甲烧杯②中的溶液和图乙烧杯①中的溶液中固体全部溶解,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故正确;
故选:D。
10.制作“叶脉书签”需要配制100g
12%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有腐蚀性,设水的密度为1g/mL).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称量前调节天平平衡时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可调节游码
B.在左右托盘上垫滤纸称取12.0
g氢氧化钠固体
C.将准确称取的氢氧化钠固体直接倒入装有水的量筒中溶解
D.选用100
mL量筒量取88.0
mL的水
【解答】解:A、指针向右偏转应向左拧平衡螺母,不能移动游码;
B、称量易腐蚀的氢氧化钠时,应放在玻璃器皿中,不能放在纸上;
C、配制溶液时不能放在量筒内,应该在烧杯内;
D、选取量筒时要选择比所量液体体积大且最接近的,所以选用100mL量筒量取88.0mL的水是正确的。
故选:D。
11.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某温度下两种不同物质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定相同
B.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200毫升某溶液,密度为1.2克/厘米3,其中含溶质24克
C.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少
D.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解答】解:A、溶质的质量分数=×100%,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可能溶解度不同,等量的水溶解等量的溶质造成,若是饱和溶液,则该说法成立,但不知溶液是否饱和,故错误;
B、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200毫升某溶液,密度为1.2克/厘米3,其中含溶质200毫升×1.2克/厘米3×10%=24克,正确;
C、若恒温蒸发溶剂,物质的溶解度不变,则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D、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常用方法是加入溶质、蒸发溶剂、降温,若采取降温恰好饱和的方法,溶质、溶剂不变,则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发生改变,故错误;
故选:B。
12.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将50℃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C>A=B
C.降温可以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M点表示3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解答】解: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温度;故选项错误;
B、将50℃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3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A=B>C,C>A=B错误;故选项错误;
C、降温可以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错误,因为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选项错误;
D、M点表示30℃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正确,因为M是交点;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3.在炎热的夏天,小林打开冰箱,从4℃的储藏室里拿出一杯底部还有少量蔗糖晶体的溶液A,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晶体消失了,得到溶液B.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4℃时,溶液A一定是饱和溶液
B.溶液A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溶液B
C.蔗糖晶体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D.室温下,溶液B一定是饱和溶液
【解答】解:过程中A在4℃时,因存在不溶的晶体所以溶液A一定是饱和溶液,放置室温一段时间后晶体消失,说明未溶解的蔗糖再次溶于水,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但溶质质量分数会变大,由4℃变到20℃时物质的溶解度变大也就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故选:A。
14.用下列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蒸发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C.乙实验的操作步骤是②③①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
【解答】解:A、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的操作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即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一步是过滤(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甲实验各步操作中,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能够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液体飞溅;玻璃棒的作用不相同,该选项说法错误。
C、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乙实验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故选项说法正确。
D、乙实验中,若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会造成溶剂的质量偏大,则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5.(2020?十堰)下列物质不能在水中形成溶液的是( )
A.白糖
B.食盐
C.醋酸
D.面粉
【解答】解:A、白糖能在水中形成溶液,溶质是糖,溶剂是水;故选项错误;
B、食盐能在水中形成溶液,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故选项错误;
C、醋酸能在水中形成溶液,溶质是醋酸,溶剂是水,故选项错误;
D、面粉不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6.(2020?郴州)医用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5%,它常用于皮肤和物体表面的杀菌消毒,可有效杀灭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关于乙醇溶液说法错误的是( )
A.乙醇溶液的溶剂是水
B.乙醇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
C.乙醇溶液都是浓溶液
D.医用酒精中乙醇的质量分数小于75%
【解答】解:A、乙醇溶液的溶剂是水,选项说法正确;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乙醇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选项说法正确;
C、乙醇溶液不一定都是浓溶液,可以是稀溶液,选项说法错误;
D、医用酒精中乙醇的体积分数为75%,乙醇的密度小于水,所以医用酒精中乙醇的质量分数小于75%,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7.(2020?海南)向2个盛有100g
60℃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40g的NaCl和KCl固体,充分溶解。根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得到的溶液质量为140g
B.KCl的溶解度比NaCl的溶解度大
C.②得到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②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8.6%
【解答】解:A、60℃氯化钠溶解度小于40g,①得到的溶液质量小于140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不知道温度时,不能比较氯化钠和氯化钾的溶解度大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60℃氯化钾溶解度大于40g,②得到的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②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100%≈28.6%,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8.(2020?怀化)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B.饱和溶液的浓度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大
C.医用碘酒是碘的水溶液
D.添加溶质是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
【解答】解: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一定是混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选项说法没有指名溶质的种类、温度,饱和溶液的浓度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不一定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C、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溶剂是酒精,故选项说法错误。
D、添加溶质不是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唯一方法,还可以蒸发溶剂、降低温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19.(2020?上海)若研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在图中应选用哪两个装置进行对照实验( )
A.甲和乙
B.乙和丙
C.甲和丙
D.丙和丁
【解答】解:研究温度对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可选用甲与丙两个装置进行对照实验,
故选:C。
20.(2020?舟山)某兴趣小组分别用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实验过程中,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A.变大
不变
B.变大
变小
C.不变
变大
D.不变
不变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某兴趣小组分别用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由于溶解度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该兴趣小组实验过程中没有改变温度,故溶解度不会发生改变。
故选:D。
二.填空题(共7小题,共22分)
21.下列混合物中,属于悬浊液的是
,属于乳浊液的是
,属于溶液的是
。
①牛奶
②黄河水
③高锰酸钾溶于水
④矿泉水
⑤碘酒
⑥色拉油混合水⑦面粉混合水
⑧冰水混合物
【解答】解:悬浊液是固体颗粒悬浮于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黄河水、面粉混合水都属于悬浊液;
乳浊液是液体小液滴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牛奶、色拉油混合水都属于乳浊液;
溶液是指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具有三个特点:均一、稳定、混合物,E属于纯净物不属于溶液,所以高锰酸钾溶于水、矿泉水、碘酒符合溶液的特点,属于溶液;
故答案为:②⑦;①⑥;③④⑤。
22.甲烧杯中盛有30℃、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饱和硫酸铜溶液100克,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不考虑水分蒸发)。
(1)乙中溶液
(填“是”、“不是”或“可能是”)饱和溶液。
(2)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答】解:(1)乙中溶液不是饱和溶液,因为在该温度下,又加了5g无水硫酸铜粉末全部溶解;故答案为:不是;
(2)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答案为:23.8%;
23.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如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溶液的关系。
(1)从图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是
。
(2)20℃时,质量分数为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中
区域(选填“Ⅰ”“Ⅱ”“Ⅲ”或“Ⅳ”).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NaCl溶液,若要使它变为饱和溶液,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或
。
【解答】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所以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是: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
(2)0.9%的生理盐水因为浓度太小,所以是稀溶液;而且也不是饱和溶液,因为在20℃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100%=26.47%.所以应该属于Ⅲ区域;
接近饱和的NaCl溶液,要变为饱和溶液,采用的方法有:①降温,②加入NaCl,③蒸发溶剂。
故答案为:
(1)饱和溶液可能是浓溶液,也可能是稀溶液;
(2)Ⅲ;加入氯化钠固体至不再继续溶解;蒸发溶剂至刚好有晶体析出。
24.在一定温度下,向100g水中依次加入一定质量的氯化钾(KCl)固体,充分溶解。加入氯化钾的质量与得到相应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1)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
克。
(2)实验③的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
。
(3)实验①、②、③的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为a、b、c,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用“>”“<”或“=”表示出来)。
【解答】解:(1)根据图示可知100g水中加入60g氯化钾所得溶液质量为140g,说明只溶解了40g,所以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40g;
(2)实验③中有20g氯化钾没溶解,所以是饱和溶液;
(3)实验①中只溶解了20g氯化钾,实验②、③中都溶解了40g氯化钾,溶剂都是100g,所以①质量分数最小,实验②③质量分数相等。
故答案为:(1)40;(2)是;(3)b=c>a(或a<b=c)。
25.(2020?云南)如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①20℃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②30℃时,50g水中加入10g固体丙,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③6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水中,都恰好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甲、乙、丙的三种饱和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解答】解:①20℃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故填:乙>甲>丙。
②30℃时丙溶解度是10g,50g水中加入10g固体丙,充分溶解后,能够溶解5g,所得溶液的质量为55g。
故填:55。
③60℃时甲溶解度大于乙,乙溶解度大于丙,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水中,都恰好配制成饱和溶液,甲需要水的质量最小,丙需要水的质量最大,所得甲、乙、丙的三种饱和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丙、乙、甲。
故填:丙>乙>甲。
26.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水是常见的溶剂,将下列生活中少量的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纯碱
C、植物油
D、蔗糖
(2)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
组成的.
(3)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净化水的方法有:①过滤
②蒸馏
③加明矾吸附沉降
④消毒杀菌
⑤活性炭层吸附.要把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将所选用的净化方法按净化过程排序(填序号)
.
(4)区别净化后的自来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到的物质是
.
【解答】解:(1)食盐、纯碱和蔗糖都能溶于水,形成溶液,而植物油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故填:C;
(2)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填:氢元素和氧元素;
(3)加明矾吸附是把水中小颗粒泥尘聚集成大的,以利于沉降;不溶性小颗粒固体杂质可以通过过滤除去;投药消毒可以除去细菌微生物,故要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将所选用的方法按净化过程排序是:③加明矾吸附沉降→①过滤→⑤活性炭层吸附→④消毒杀菌.故填:③①⑤④;
(4)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故填:肥皂水.
27.下表是氯化钠、氯化铵、硝酸钾三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NH4Cl
29.4
37.2
45.8
55.2
65.6
77.3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1)分析表,影响物质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
。
(2)在40℃时,分别将50g上述三种固体溶于水中,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最少的物质是
。
(3)20℃时,在一杯100g的水中同时加入36g氯化钠和36g硝酸钾固体。充分搅拌后,有白色固体剩余。加热至100℃并蒸发掉10g水后,再降至60℃,在杯底仍然有白色固体剩余,最后的白色固体是
。
【解答】解:(1)由表格中的数据以及信息可知,温度是影响物质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故填:温度;
(2)由表格数据可知,在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最大,氯化钠的溶解度最小,所以在该温度下,分别将50g上述三种固体溶于水中,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最少的是硝酸钾,需要水最多的是氯化钠;故填:硝酸钾;
(3)6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3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设在该温度下的9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x,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y,则:
x=33.57g
y=99g
则最后的白色固体是氯化钠;故填:氯化钠。
三.实验探究题(共3小题,13分)
28.如图是某同学为配制10%的食盐溶液操作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称量食盐时,天平平衡时的状态如图⑤所示,游码标尺刚好位于零刻度线处,则配得的溶液质量为
g;需要水的体积为
mL;
(2)配制溶液的步骤为②→
→③(用序号表示)。
(3)下列情况中,会使食盐溶液质量分数低于10%的是
。
A.称取的食盐不纯,有杂质
B.在量取水时,俯视液面读数
C.配制好的溶液转移时,不小心有少量液体溅出
D.配制好的溶液装入刚清洗完还未干燥的试剂瓶保存
【解答】解:
(1)称量食盐时,天平平衡时的状态如图⑤所示,游码标尺刚好位于零刻度线处,则配得的溶质质量为:10g+5g=15g,溶液质量为=150g;需要水的质量为:﹣15g=135g;合135mL;
(2)称量食盐的质量首先打开广口瓶塞,倒放在桌面上,将取得的食盐放在天平的左盘,然后将称得的食盐放到烧杯中,再将量取的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故正确的顺序为②⑤①④③;
(3)能够引起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可能是溶质少了,也可能是溶剂多了,分析题给的选项可以知道:
A、食盐中含有杂质,会使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故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B、取水时俯视读数,会导致测量水的体积偏小,故会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
C、溶液从烧杯倒入瓶中时洒出,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无影响;
D、配制好的溶液装入刚清洗完还未干燥的试剂瓶保存,故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小;
答案:
(1)150;135;
(2)⑤→①→④;
(3)AD。
29.某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溶液》这一单元时,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并进行相关归纳,请你作为其中一员,参与他们的探究。
(1)【活动一】小红对“物质溶于水是否都能形成溶液?”进行探究。选取如下生活用品。
生活用品有:①氯化钠;②植物油;③蒸馏水;④冰块;⑤蔗糖;仪器任选。
通过该探究活动,小红得出结论:有的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如上述物质中
放入水中就能形成溶液(填“序号”)
【活动二】小明以“物质溶于水后液体的温度是否改变?”为课题进行探究,其用品和操作示意图如图:
实验目的
探究下列物质溶解前后体温变化变化情况
实验用品
药匙、烧杯、玻璃棒、温度计、水、氢氧化钠、氯化钠、硝酸铵
操作过程
图示③中的操作存在一处错误,应改正为
。
(3)经老师指出原因后,小明同学又重新做了三次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的实验,三次实验得出相同的结果,该结论为
。
【解答】解:【活动一】
(1)根据题意可知,氯化钠、蔗糖溶于水都能形成溶液,所以本题答案为:①⑤;
【活动二】
(2)用玻璃棒搅拌不能用温度计搅拌;
(3)氢氧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不变,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所以物质溶于水能吸热或放热。
故答案为:
(1)①⑤;(2)用玻璃棒搅拌;(3)氢氧化钠溶于水,使温度升高。
30.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Ⅰ.【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Ⅱ.【查阅资料】
(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
(2)通常状况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Ⅲ.【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Ⅳ.【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实验方案。图2所示的实验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5℃。
Ⅴ.【实验结论】
(1)图1所示实验中,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2)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
Ⅵ.【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NaOH,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
(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
Ⅶ.【反思交流】
(1)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
Q放(填“>”或“<”或“=”,下同),则溶液温度升高;若Q吸与Q放的大小关系刚好与前者相反,则溶液温度降低;若Q吸
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
(2)在图2所示实验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
。
【解答】解:Ⅴ.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下降,故填:降低。
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升高,故填:升高。
Ⅵ.若物质c为NaOH,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装置内的气压升高,则U型管内的左边液面将低于右边液面;故填:低于;
Ⅶ.(1)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升高;故填:<;
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不变;故填:=;
(2)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说明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不再溶解放热,因此就看不到沸腾现象,故填: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不再溶解放热。
四.解答题(共3小题,25分)
31.(2011秋?文登市校级月考)如图是小梅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2%的NaCl溶液的实验操作示意图:
(1)上图中的玻璃仪器分别是广口瓶、量筒、
和
。
(2)指出图中的一处错误操作
。
(3)配制时应选择
mL(10mL或50mL或100mL)的量筒量取所需要的水。
(4)用上述图示的序号表示配制溶液的操作顺序
。
(5)小梅按以上实验操作完成实验后,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12%.(填“大于”、“小于”、“等于”)(已知托盘天平使用时5克以下用游码表示。)若不等,应如何让补救
。
(6)若小梅其它操作正确,只是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最低处,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2%(填>或<或=)。
【解答】解:(1)仪器名称为:烧杯和玻璃棒;
(2)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药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药品与砝码放置错误;
(3)配制溶液时所需水的质量为:100g﹣100g×12%=88g,由密度公式可得水的体积为88mL,因此需选择100ml的量筒;
(4)配制溶液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装瓶保存。因此顺序为:④②①⑤③;
(5)小梅按以上实验操作完成实验后,药品与砝码放置错误,试剂称量的氯化钠的质量=10g﹣2g=8g,所以称量氯化钠的质量小于12g,所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2%;补救措施再称量4g氯化钠溶解。
(6)量取水时俯视凹液面最低处,会使得量取水的体积小于88mL,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大于12%。
故答案为(1)玻璃棒;烧杯;(2)药品与砝码放置错误;(3)100;(4)④②①⑤③;(5)小于;再称量4g氯化钠溶解;(6)>。
32.(2008?南海区模拟)预防手足口病常用84消毒水,它是一种高效、无毒、去污力强的含氯化剂;是一种外用洗液,高浓度对皮肤、金属器械和带色物有腐蚀和脱色作用;其有效氯一般为0.01%﹣0.05%。
(1)在稀释84消毒水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写出一条即可)
(2)100克这种84消毒水中的有效氯最多是
克。
(2)现有100克5%的84消毒水,将其配制成1%的消毒水,需加水多少克?
【解答】解:(1)不能溅到皮肤或眼睛里、不能用金属容器配制、不能用带色器具配制等
(2)100g这种84消毒水中的有效氯最多为100g×5%=5g
(3)设需加水的质量为x。
100g×5%=(100g+x)×1%
解得x=400g
答:需加水400g。
故答案为:(1)不能溅到皮肤或眼睛里、不能用金属容器配制、不能用带色器具配制等(任选其一);
(2)5g;(3)400g。
33.(2019?绍兴)下表是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克
13.3
20.9
31.6
45.8
63.9
(1)1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克。
(2)20℃时,将10克硝酸钾加入40克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
(3)如图是硝酸钾溶液的变化情况,请写出一种可采用的操作方法。(写出计算过程)
【解答】解:(1)1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9g,也就是说,10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20.9g硝酸钾;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40g水中最多可以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
=12.64g,
10克硝酸钾能完全溶于40克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3)设要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x。
=25%
x=20g
答:要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20g。
或者设蒸发掉水的质量为y。
25%
y=60g
答:蒸发掉水的质量为60g
答案:(1)20.9;(2)20%;(3)加入硝酸钾的质量为20g或蒸发掉水的质量为60g。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