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古诗词诵读
无 衣
作品导读
《无衣》产生于秦地。按其内容,是一首军中战歌,大概写的是奉周王之命抗击犬戎的事。朱熹评价这首诗,强调它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与子同仇”的“欢爱之心”。诵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质朴诗句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文本译注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也反映了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艺术特色
全诗共三节,采用了重章复沓的形式。每一节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着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节结句“与子同仇”是从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共同对付敌人。第二节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行动”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第三节结句“与子偕行”,“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这种重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
春江花月夜
作品导读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我们在诵读、欣赏时,要细细品味诗中缥缈、朦胧的情思,感受诗人感情节奏的变化和诗歌跌宕起伏的音乐美。
文本译注
主题思想
作者凭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尽情歌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表达了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宇宙精神的感悟。
艺术特色
1.景、情、理融为一体。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汇成一种景、情、理交融的优美深邃的意境。“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黑白相辅、虚实相生,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2.诗歌的感情抒发与诗歌内容和谐统一。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嚎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表面上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3.诗的韵律节奏饶有特色。
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将 进 酒
作品导读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将”意为“愿”“请”,题目的意译为“劝酒歌”。据今人考证,李白曾两入长安,此诗当为开元间一入长安以后所作。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诵读时,要细心体会诗人豪迈激昂的笔调,感受他虽人生失意却依然潇洒自信的胸怀。
文本译注
主题思想
诗人以豪放的语言,抒写了旷达不羁、乐观自信的精神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懑,同时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
艺术特色
1.全诗情感饱满。无论喜怒哀乐,其奔涌迸发均如江河流泻,不可遏止。
2.在手法上多用夸张。诗人往往用夸张的数量词进行修饰,既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情怀,又使诗作本身显得笔墨酣畅,抒情有力。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作品导读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侍翁姑恭谨,对苏东坡温柔贤惠,两人恩爱情深。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苏东坡丧失了这样一位爱侣,心中的沉痛,精神上所受到的打击,是难以言说的。父亲对他说:“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亡妻王氏墓志铭》)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文本译注
主题思想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这首词表现了苏东坡对亡妻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艺术特色
1.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上片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词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读此一句,仿佛听见了词人对亡妻凄苦的告语:十年呵,我日夜思念着你,杳无音讯;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样音讯杳无。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笼罩全篇。
2.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上片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片写实,下片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
3.词中采用白描手法,语言自然,不加雕琢。
全词如春蚕出丝,如幽山流泉,从词人胸臆间泻出,质朴自然。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出之。然而千百年来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古诗词诵读
课后篇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
一、名篇名句默写(36分)
1.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无衣》中表现战士们同仇敌忾的句子是“ , ”。?
(2)《无衣》中表现战士们修整铠甲和兵器,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句子是“ , ”。?
(3)《无衣》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 ”“ ”和“修我甲兵”使人想象到战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壮烈场面。?
(4)《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燃了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 ”“与子同泽”“ ”。?
答案(1)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2)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3)修我戈矛 修我矛戟 (4)与子同袍 与子同裳
2.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春江花月夜》开头“ , ”赋予了明月和潮水活泼的生命热情,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
(2)《春江花月夜》中运用两个“初”字把现实的景物升华到深沉的哲学境界的句子是“ ? ”。?
(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 , ”。?
(4)《春江花月夜》中“ , ”两句,描写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江月图:月光闪耀着千万里光辉,明月朗照在茫茫的春江之中,波光荡漾,清明澄澈。?
答案(1)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2)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3)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4)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3.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将进酒》开头“ , ”写出了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意味。?
(2)《将进酒》中表达作者对自己才能的自信,渴望积极入世,不被金钱驱使的句子是“ , ”。?
(3)《将进酒》中“ , ”抒发了诗人的豪情,也是他的愤慨之语,充分肯定了“饮者”的地位。?
(4)《将进酒》中“ , ”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人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激愤。?
答案(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2)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3)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4)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4.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自己虽与妻子生死殊途,但始终难以忘怀的句子是“ 。 ,自难忘”。?
(2)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表达由于他十年来的奔波劳碌而灰尘满面、鬓发如霜,就算是重逢,恐怕妻子也认不出自己的句子是“纵使相逢应不识, , ”。?
(3)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与其说是写梦中情形,不如说是回忆当年的闺房之乐。?
(4)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写夫妻久别重逢,伤痛难抑。?
(5)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是说人虽亡故,而过去美好的情景一直记挂,不能消除。?
(6)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是说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自己凄凉孤独无处诉说,此语格外沉痛。?
答案(1)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2)尘满面 鬓如霜 (3)小轩窗 正梳妆 (4)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5)不思量 自难忘 (6)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二、课内古诗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5~6题。(9分)
无 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5.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节是全诗的总领。为了“同仇”这个目标,所以才能“同袍”“同泽”“同裳”。
B.第一、二节表达了同心协力共同对敌的决心。反问句的使用,使语气更强烈,增强了诗句的艺术感染力。
C.第三节诗的句式与前两节相同,但表达的感情与上文不同,主要强调了慷慨从军、一同出发这一中心。
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景,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
答案C
解析主要表达慷慨从军、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御侮保国的中心思想。
6.每一节结句“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怎样体现诗意上的逐层递进?(6分)
参考答案首节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第二节结句“与子偕作”中,“偕作”是“共同行动”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第三节结句“与子偕行”中,“行”是“往”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要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从思想到行动到真正奔赴战场,诗意不断递进。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7~8题。(9分)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7.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入手擒题,开篇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图画。
B.“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表达了诗人与前人相同的思考: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C.“谁家”和“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
D.“卷不去”“拂还来”中“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答案B
解析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不同于前人的思考,前人认为“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而他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绵长久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8.请分析“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中的“摇”字和“满”字的妙处。(6分)
参考答案“摇”字,极具想象力,赋月以动作,把月拟人化,也使得抽象的情具体化,让人感到月色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满”字,写出离情之浓厚,之缠绵,不绝如缕,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9~10题。(9分)
将 进 酒
李 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9.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多采用夸张手法,如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表达一种豪迈的诗情,但给人一种空洞浮夸感。
B.全篇大起大落,诗情亦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激愤,最后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
C.这首诗是李白咏酒诗的代表作,尽展诗人的个性,思想内容深沉,艺术表现成熟。
D.作者“抱用世之才而不遇”,于是借酒兴诗情,抒发了对世态的愤懑不平之情,貌似消极的表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人生态度。
答案A
解析“空洞浮夸感”的说法错误,因为该诗具有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
10.试分析这首诗在感情上大起大落的特点。(6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中,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可分为四个层次:开头四句写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钟鼓”以下六句抒写激愤之情,“主人”句至结尾抒写狂放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1~12题。(9分)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苏轼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
B.“无处话凄凉”既是词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也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词人诉说凄凉在内。
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D.下片记述梦境,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
答案D
解析“浓墨重彩”的说法错误。
12.词人为什么在“自难忘”前加上了“不思量”三字?矛盾吗?(6分)
参考答案“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可以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这一跌宕的叙述,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5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56分 实际得分: 分?
一、课外诗歌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第1~2题。(9分)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①。
忧愁不能寐②,揽衣③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④。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⑤还入房,泪下沾裳衣⑥。
注①罗床帏:罗帐。②寐:入睡。③揽衣:犹言“披衣”,“穿衣”。揽,取。④旋归:回归,归家。旋,转。⑤引领:伸颈,“抬头远望”的意思。⑥裳衣:一作“衣裳”。
1.下列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月何皎皎”这一句运用了比兴手法。
B.“客行虽云乐”在诗中有以乐衬哀的效果。
C.诗人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来谋篇布局。
D.本诗语言浅显,朴素自然,而余味无穷。
答案A
解析本诗直抒胸臆,语言浅显,并没有运用比兴手法。
2.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我”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我”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3~4题。(9分)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注】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对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答案A
解析诗句理解应为“重阳节这一天突然发现已经到了晚秋时节”。
4.“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现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5~6题。(9分)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答案A
解析A项,“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的情景;这四句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
6.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中间四句“东流水”“无定端”表达时光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九、十句写雀占鸾位,表达诗人壮志难抒的慨叹。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7~8题。(9分)
定 风 波①
苏 轼
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作墨竹词。
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
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②。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窗。
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②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
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B.上片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
C.下片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
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诗歌运用的手法的鉴赏能力。本题C项“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不合文意,原文“人画竹身肥拥肿”中“人”指的是一般人、别人,而非“萧悦”。故选C项。
8.作者采用集句诗的方式,将竹子描写得形神毕肖。这些词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请结合上片相关词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视觉、嗅觉相结合;竹荫使杯里的酒带上凉意,这是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巧妙运用动词化静为动,巧妙运用“洗”“吹”“侵”“过”等动词,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正侧结合,既有对竹子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写,也借“书帙晚”“酒尊凉”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
解析本词中上片描写竹子,其中“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为正面描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出了“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的情景;“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为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侵”“过”两个动词,运用拟人的修辞,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1题。
理科生应当多提升一些人文素养,文科生也应多了解一点科学知识,这种通过选修课来实现文理互补的教育制度设计,无疑值得肯定和推广。近些年来,选课似乎有些“变味”,现在大学生选课普遍开始“挑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选择拓展、兴趣类课程的却总是 。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 ,学生在学校规则允许范围内的选课 ,但从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来说,“功利性”选课无疑违背了当初设立选修课制度的初衷。?
选课“功利化”的板子不能全打在学生身上,加强选修课质量管理与制度创新,让选修课变得有趣、有用也应同步提上日程。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视角敏锐,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和共鸣。因此,选修课要有趣,有趣并不是说老师要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而是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授来达到传播知识的 。同时选修课要有用。学生喜欢选对就业有利的课,因为有用。其实还有更广义的“有用”,比如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素养,提升学生思辨能力或者动手能力等。?
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挑食”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对死者的纪念。
B.我干得挺顺心,老板对我不错,工资也挺高,每月三千多呢!——我能抽支烟吗?
C.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D.“顺——山——倒——”林子里传出我们伐木连小伙子的喊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使用。原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A项,表示强调重点;B项,表示语意的转换;C项,表示解释说明;D项,表示声音延长。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凤毛麟角 权利 无可非议 目标
B.寥寥无几
权利
无可厚非
目的
C.寥寥无几
权力
无可非议
目的
D.凤毛麟角
权力
无可厚非
目标
答案B
解析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事物。此处形容事物少,应用“寥寥无几”。权利: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此处强调选课是权力也是利益,应用“权利”。无可厚非: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谅解。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此处表示可以理解,但是有功利心还是有问题的,应用“无可厚非”。目的:想要得到的结果;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目标: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此处指想要得到的结果,应用“目的”。
1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B.再加上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兴趣。
C.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吸引他们的共鸣。
D.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那种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答案D
解析“在新媒体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接收和表达渠道”主语残缺,排除A、B两项;“吸引”与“共鸣”搭配不当,排除C项。
1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古建筑是珍贵的文化遗产。① ,一旦毁坏则不可能复原。古建筑能激起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认同感,每个民族都会为拥有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而感到无比自豪。然而,② ,比如,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古建筑常常遭到惊人的破坏,因此,③ 。?
参考答案①它具有不可再生性 ②人类创造辉煌也毁坏辉煌 ③要重视对古建筑的保护
解析本段话题是古建筑,第①处横线后是“一旦毁坏则不可能复原”,据此横线处应填古建筑不可再生的特点;第②处横线前面有“然而”一词表转折,后面是“比如”举例,也不难填写;第③处横线前面是“因此”,横线处要得出结论,即应该保护古建筑。
13.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5个字。(5分)
12月6日,针对《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网公开相关答复。教育部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会涉及繁体字教育有关内容。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教基二﹝2013﹞1号),明确书法教学中文字的使用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关规定,硬笔教学应使用规范汉字,毛笔临帖要以经典碑帖为范本”,经典碑帖中也会涉及繁体字。
答案示例教育部明确要求学校教学应遵守法律,使用规范汉字(简体字),但在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可以涉及繁体字。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抓住关键信息,如法律、规范汉字、经典阅读、书法教育、繁体字等;二是答案必须为一句话,而且要简洁流畅,即需要以句子的形式来表述;三是符合字数要求。